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发兵进攻安南王国。永乐五年六月初一,朱棣下诏在安南正式成立交趾郡,分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对该地进行明中央直属管理。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朝皇帝朱瞻基正式宣布放弃安南。从1407年到1428年这22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名义上对安南实行了主权及管辖权,这就是古代越南历史上的第四次北属时期, 也是最后一次。

自永乐皇帝发兵征服安南到宣德皇帝决定将军队撤出、彻底放弃安南为止,明政府在安南王国或者说交趾郡的处境一直都很糟糕,许多历史迷曾经对永乐大帝攻占安南的往事钦慕不已,认为这是古代中国对外宣誓其力量与尊严的标志性事件。然而,从《钦定越史纲目》《大越史记全书》《明宣宗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史料统计的数据来看,在这短短22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因经略安南直接损失的人口约为25万,间接损失人口(移民滞留及其他)约7万左右,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多的无法统计。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明代交趾郡

面对这个结果,我们不得不暂且放下国家民族的历史虚荣心,重新来审视一下当年的这段往事。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永乐皇帝决定用军事侵略的方式去征服安南,都不可能给明政府带来更多的实质性利益,而所花费的代价却又足以让明政府心痛肉痛,当明军撤出安南后,元气大伤的明政府自此彻底丧失了干预中南半岛的实力,安南王国迅速扩张,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内吞并了占城(占婆),奠定了今天越南的版图。

在进入该篇文章的主题前,谈艺要问这样两个问题:明政府决定侵略安南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明政府决定放弃安南的根本性原因又是什么?下面,谈艺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对安南王国和古代中国的关系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因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切盼专家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明朝之前的安南

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派四路大军攻灭南越古国,将南越国纳入了西汉的版图。而在此之前,南越国曾一度控制了中南半岛长山山脉以东的狭长平原带,也就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和中部。随着南越国的灭亡,这片狭长的平原带也随之纳入了西汉帝国的版图。中越两国将近2200年的恩怨情仇录,在此时掀开了她的第一页。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南越古国全盛时期图

西汉政府在对待交趾郡、九真郡及日南郡的态度上可能与我们想象的有所差异。尽管汉帝国在此设置了郡县,但实际上还是依靠当地人进行具体的政务、军民事务管理。西汉政府并没有直接征收当地的赋税和徭役,而是采取了以当地财政支撑当地政府体系的政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与西汉中央之间主要依靠朝贡方式来维系彼此的关系。实际上,即使到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还是采取了“越人治越”的政策来管理这一地区。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参考图1

我们由此得出以下3个初步的结论:1,古代的越南中北部,虽然长期受中原王朝的统辖,但实际控制权依然掌握在当地人手中,2,当中原王朝内部出现衰亡或者对该地采取了不当行为时,当地人具备一定的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3,因中原王朝对该地的政策始终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和压迫性,并没有真正将该地纳入与其他行省平行的地位,由此促发了该地自主性独立性精神的萌发。以上这三个原因,

导致了古代越南中北部与中原王朝之间始终处于分分合合,打打停停的状态之中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西汉时期

从东汉开始,华夏人逐渐将重心向南迁移,曾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岭南,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作为南部重要海港的番禺,即之前的南越国都城,此时也成为了南中国海区域的经济文化重心,随着先进的华夏文化从陆海两路向古代越南渗透,该地逐渐接纳了华夏人的文化礼仪制度,东汉马援的南征,又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了此处,使得古代越南在整个中南半岛上拥有了绝对优势的竞争力,今天的越南依然有54个民族,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失去了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上的支持,越族(京族)人或许早就被茂密的热带雨林和西南两处的其他民族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三国时期

我们也可以对此得出2个初步的结论:1,越族人在没有形成足以对抗中南半岛其他民族的竞争力之前,必须要仰赖中原王朝的支持。2,中原王朝的支持逐渐让越族人产生了依赖感和从属感。正因为如此,尽管古代越南始终和中原王朝打打停停,分分合合,但始终还是维系着较为紧密的国家关系,尤其需要表扬的是,当元朝攻灭南宋后,陈氏王朝接过了华夏文明的接力棒,他们以中国自居,抵制元人的南侵。在陈国峻的《檄将士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为中国之将,侍立夷酋,而无忿心? ……蒙鞑乃不共戴天之仇,汝等怡然不以雪耻为念,除凶为心,而又不教士卒,是倒戈迎降,空拳受敌,使平虏之后,万世遗羞,尚何面目立于天地覆载之间哉?”见《大越史记全书》。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隋时期

由此可见,尽管中原王朝和古代越南之间始终存在多种矛盾,而当其他迥异文化入侵时,双方的意识观念都是相同的,这种默契来自于两千年文化交融的潜移默化,是深入骨髓的情感共鸣。

永乐皇帝之怒,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大国霸权意识

在此之前,我已经写了一篇相关文章来详细介绍朱棣发兵进攻安南的直接原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看。今天,我就试着分析一下朱棣进攻安南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朱棣以及明政府发动军事进攻安南的潜意识究竟是什么?在此之前,我还要再补充2个安南和明政府开战的外在因素,以供读者参考:

1, 安南对待周边民族的政策,尤其是与明政府接壤处的少数民族,往往采取和明政府相同的手段,明朝人称之为土司制度,其实就是地方自治。这也就意味着,明政府和安南王国其实对双方的边境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而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边境线上出现各种冲突,不过,冲突双方并不是越族(京族)人和汉人,而是世代生活在此的少数民族或部落。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四年,因当地少数民族或部落之间矛盾造成的武装冲突时间,几乎每年都有数十件之多,有时候生活在安南的少数民族或部落会侵入明朝国境,有时候则是生活在明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入侵到安南国内。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唐时期

以明朝思明府为例,在永乐元年就多次向朱棣汇报了安南人入侵明境的事件,其实,思明府的土司们只是想利用明政府的力量来打击那些和他们结有世仇的其他部落而已,但这样的情况,明廷和朱棣尽管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情况一致持续,就好像两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每天甲都向乙借一百块钱,借了几十年都不还,那再好的朋友也不会借了。

2, 在安南的南部还有一个占城王国,这两个国家是明里斗暗里斗,两者都是不将对方搞死搞残绝不罢休的一对冤家。占城国曾乘着安南国内政治动荡,攻占了安南首都,安南为了报仇,又发兵进攻占城,占城眼看支撑不住,就向明廷打小报告,说安南想攻灭占城这个明朝的藩属国,以此来做大自己,与明朝抗衡。在明政府的眼中,安南和占城都是自己的藩属国,有俗话讲手心手背都是肉,平时打打小架是可以的,可真要把另外一个国家给灭了,明政府是绝对不允许的。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宋代

明政府当然希望他周边的国家打来打去打个不停,互相消耗,自己居中调停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一旦周边国家互相吞并,成了自己的直接威胁,那就是明政府不愿接受的事情了,这个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某些国家。对此,明政府只能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老一套手段来摆平安南与占城,这当然不是安南人愿意看到的事情,这有点像两个小朋友打架,小明打了小李一拳,小李刚想反击,被老师制止住了,还罚小明和小李一起打扫卫生。作为小李来说,当然是有情绪的了。

当然,安南与明政府之间的矛盾远远不止这一些。朱棣作为一个篡位者,为了缓解内部矛盾,不断发起对周边国家的战争来缓冲国内的注意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种做法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都曾多次被其他国家的篡位者所采用。结合上一篇文章和这篇文章,我们有十足的理由相信,安南与明政府的这一仗已经避无可避了。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元代

但我们仍然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安南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和明政府分庭抗礼,那么明政府还会拿这些理由向安南人宣战吗?正是因为安南太过弱小,又过于依赖明政府的政治资源,才始终受制于明朝,而越来越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又促使安南不断地挑战明帝国的权威,破坏明政府制定的国际秩序,这才导致了双方彻底的决裂。不过话说回来,当安南真的强大起来后,明政府又会采取什么手段来对待安南呢?这将是我下面重点阐述的话题,即明宣德三年,明政府正式从越南撤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宣德皇帝的无语,为什么是我来收拾烂摊子

明成祖朱棣可能预先也没有料到,势如破竹的明军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基本控制了安南,但更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正式下诏设立交趾郡后,会激起整个安南国的全面抵制,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从永乐五年开始,当地明军设置的卫所和主要城镇总计受到64股反对武装的进攻《征战与弃守—明代中越关系研究》。很明显,刚刚以为自己就要君临天下,彰显大国风范的永乐大帝,很快便将明帝国推进了战争的泥潭。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到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军在安南的主力全部退缩到了东关城内,明军主将王通不得不和当地反抗组织进行谈判,与其说谈判,不如说是商定投降协议来得更为妥当。此时的明政府内阁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以张辅、蹇义、夏元吉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杨荣、杨士奇为代表的主和派之间争吵不断。宣德皇帝最终采取了折中方法来处理此事,他决定派柳升率领十万大军援助王通,一战取胜后撤出安南,重新恢复安南与明朝的藩属关系。

然而,柳升的十万大军刚入安南就遭遇伏击,一战损失了5万余人,败退撤回明朝国境。得知消息的王通还没等到宣德皇帝的授意,便立即与安南人签订了协议,也撤回到了明朝境内。宣德皇帝本想靠一场胜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结果却是自取其辱,赔了夫人又折兵。可以说,永乐皇帝对安南用兵或许是对的,毕竟胡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各方势力四分五裂,急需要一个外部力量来对此加以干预,重新整顿秩序。但永乐皇帝的胃口明显偏大,他试图将安南国内的所有秩序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制定,这就必然会把所有安南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来,说到底,安南人就是想利用明政府来帮助自己平定内乱,大不了多掏点劳务费。而明政府却想的是把安南人的家给占了,那肯定是逼着所有安南人齐心合力共同来对抗自己了。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从明军撤出安南,严格点说明军败退出安南的根本原因就是,明政府和永乐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设立交趾郡的做法已经把安南人内部的政治矛盾焦点转移到了外部,激发起安南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主权意识将他们所有的力量团结到了一起,从而让这场战争变成了保家卫国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从这一点上来看,明军显然是棋输一着了。

而从明朝内部来看,原本主战的夏元吉也站到了杨荣杨士奇主和一派中去,他们给宣德皇帝的说法是,因为自与安南开战依赖,财政已经透支,根本没有能力在有钱财来支撑这场仗继续打下去,正如我前文所说,在此之前,尽管古代越南长期受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但都是当地财政支撑当地政府的运行,并没有额外的经济利益可以供给中原王朝,明政府即使控制了安南,也是做了一场赔本的买卖,对自己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好处。

既然没有实质的好处,纯粹是为了撑大明帝国的面子,这样的行为自然是不可能长久的,这也是宣德皇帝最终放弃安南的根本原因所在

结语

风风光光进安南,灰头土脸出安南,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闹哪样?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文章最后,谈艺还是要向读者们道个歉,因受个人眼界学识的限制,观点可能有失偏颇。在对待国家民族的历史情感上,谈艺可能多为安南人说了几句话,若有得罪,还请见谅。谈艺始终认为,天下大同才是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衷心祝愿彼此能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放下一切偏见,忘却所有的不愉快。大家携手共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明天开始,谈艺将会为大家介绍明朝藩属国中的明星成员,这个国家与古代中国的交往历史比安南还要复杂,也更加精彩。敬请关注谈艺中国史,关注不吃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