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黄金时代.》剧照

撰文 | 鲁舒天

“在战场牺牲的不一定就是没有才能的,为了争取解放这共同的命运,谁是应该留守下来发展自己的才能,谁应该去死啊?”


——许鞍华《黄金时代》

1

由许鞍华任导演、李樯任编剧的电影《黄金时代》上映于2014年,它还有另外两个中文译名,《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和《萧红传》。坦言之,第二个译名更符合这部长达179分钟的传记片的腔调,它显得更“小布尔乔亚”,但是否贴合主流观众的审美,那便是另一回事了。至于最后一个译名,是很直抒胸臆,却总令人忍不住将霍建起那部《萧红》(2012)中宋佳版的萧红同汤唯版的萧红做对比,这或许会从电影之外构成对许鞍华作品原有基调的冲淡。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黄金时代》剧照

而《黄金时代》四个字,既是权宜之计,也是画龙点睛。

如果把许鞍华的《黄金时代》比喻成人,他一定是那种严肃到令你不会常去探望的老友,但当你需要作参考、凭借的时候,他就在那里。不仅永远令你放心,而且永远能提供给你新的灵感。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黄金时代》剧照,汤唯饰演的萧红

不管是电影正片还是相关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它们试图还原的不只是作家萧红的生平经历及文学创作,还包括民国时期整个左翼文坛的历史概况——“历史和现实将会作为两条始终贯穿的线索,彼此映照、彼此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一个弥合了时空间隔的完整结构。”

2

我同意那个观点,许鞍华在这部作品里的克制原本是想逼近一个更为真实的萧红,但影片最后呈现的效果却无奈地付于一场流水账式的平淡乏味。尤其是对于那些对现代文学史以及萧红轶事全无认知基础的观众而言,他们更难领略到《黄金时代》那些细枝末节里的考究与妙趣。

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再现,或许根本不可能成立,能够还原客观场景以魂魄血肉的,从来都是一类更为精确的主观。许鞍华是具备这种主观能力的艺术家,她在《黄金时代》里的失误,只是一次“方法论”上的失误。镜头的冷静是她的有心所为,冷静异化成冷视、冷漠与冷血,则是她的无心之失。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郝蕾饰演的丁玲

即便如此,《黄金时代》仍有不少值得称道的部分,评论家们提到的多是人物突然把念白对准观众的那些转头瞬间,那些的确算得上别出心裁的处理。

而我更在意的是它的语言,文白间杂、书面感重,与如今的语言习惯大相径庭,同网络文学及二次元熏陶下的年轻群体生分不少,一下子便拉开了和那类不入流民国戏的距离。我欣赏电影创作者的这份隔绝,它体现了智慧与观察,在这样一个纷乱年代,缺乏距离感,便没法做成事情。

3

于我个人而言,对《黄金时代》较深的印象有以下几则。

其一,是王志文塑造的鲁迅。

萧红、萧军在上海时,鲁迅已是左翼文坛的领袖,他对于前者的意义,乃是事业上的提携者和生活中的接济者。现在去论述《黄金时代》里的鲁迅同教科书给人的印象有多远,已经是不必要的一件事——有陈丹青对鲁迅的宣讲,有鲁迅的作品堆在书店里,凡是有心之人,谁还甘于在中学教育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

鲁迅是大作家,是传奇作家,在文学上他是不朽的,是无所畏惧的战士。但他亦是常人,从来是常人,王志文诠释出了肉体凡胎的文坛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度日的孤独细节,那细节里满载的不是写意,而是关怀与悲悯。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他们手里。因此,就有时会使我感到寂寞。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而又常常有独战的悲哀。”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王志文版的鲁迅

电影中的鲁迅在理发店剪发时,旁白是他书信中的这段话,语音将落时,画面里的作家节制地叹了一口气。这是知识分子才能理解的设计,相较于真正的文艺工作者,世俗缺少对于叹气的体验,至少在理发师剪刀下的那阵儿工夫里,他们轮不上叹一口气。

其二,是萧红、萧军战事临近时的车站别离。

这些左翼青年被迫因战事逼近进行撤退,想留下的便有时刻处于前线的危险,不愿留下的便随丁玲的战地服务团去西安。

萧红想劝执意留下“打游击”的萧军一起走,萧军义正词严地抛出了“政治正确”。

萧军:在战场牺牲的不一定就是没有才能的,为了争取解放这共同的命运,谁是应该留守下来发展自己的才能,谁应该去死啊?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冯绍峰饰演的萧军

萧红:这简直就是忘了各尽所能的道理了,也忘了自己的岗位,简直就是盲目。

萧军:我什么都没有忘,我看我们还是各走各的路罢。万一我死了,我想我是不会死的,到时候我们再见。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黄金时代》中车站离别的场景

真实历史上的萧军,的确可算作理性派的女权主义眼中的“直男癌”与“渣男”,他文学上的造诣虽不及萧红,但又确凿是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作家层面的萧军若真在战争中死难,当然算一件额外的憾事。若死难者的天赋更甚于他,那便是憾事中的憾事。

受不讲理的现实的逼迫的萧军选择了不走,而萧红、聂绀弩、端木蕻良选择了走,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无人等死找死,亦无人贪生怕死。

所有人只是都没有选择罢了。

其三,电影塑造了一位真正“该去死”的人,一位武汉会战时期的普通兵士。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国军老兵背影

怀孕的萧红要去武汉码头乘船逃难,摔倒之后一直起不来。是一位拄着拐杖、瘸了一条腿的老兵路过,把他扶了起来,并嘱咐她大肚子了这么晚不要乱跑。萧红跟他道谢,并拿出了报酬。老兵望着钞票轻蔑地哼了一声,便拄着拐杖消失在夜色中。

舍生忘死之人,是用不着活人的钱的。

或者说,这一幕还存在如下隐喻:那些人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是他们在时代的暗夜里救起这个民族的女人和孩子,但到最后,这一切还是被人遗忘了。


THE END

影评|《黄金时代》:许鞍华的克制与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