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留守儿童的幸福,心灵的鸡汤掩盖不了教育不均衡

近日,胖子罗振宇突然成了大家朋友圈里面的热门人物,很多人都看过他的跨年演讲,里面的金句不断,可以说充分满足了社会不同阶级对于宏观和微观社会的解读,而且如此平民化地走向舞台诉说一个有一个朴素的道理。

只是里面的观点都对吗?对每个人,每个现象解读都到位吗?

罗胖子说:小趋势是什么?是那些影响趋势的趋势,带来改变的改变,它未必能长成大趋势,但它的能力是可以启动连锁反应的。

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留守儿童的幸福,心灵的鸡汤掩盖不了教育不均衡

通俗一点理解其实挺有意思的,就是点背不能怪社会,命苦不可怨政府,是你自己没发现小趋势,跟上小趋势,只能怪自己,你不亏损谁亏损。

当然,今天我们不是谈什么“小趋势”,主要是聊一聊“留守儿童幸福不幸福”。

2018年,何帆探访了一个山区小学。规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儿园孩子、43名小学生和12位老师。何帆老师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呢?跟我们坐在大城市里面的想象完全相反——山区、留守儿童,并不是一个悲惨世界。何帆得出一个连他自己都震惊的结论:所有最先锋的教育理念,在这所山区小学都能看到。不可思议吧?

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大山里的学校,在高考面前,确实没有什么竞争力。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附带的结果,“升学率”这个指标对这个学校来说,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大家自然就不玩命追求那个目标。你看,大城市里的学校做不到吧?

最困扰的那件事就解决了,这个学校天然就不再是应试教育了。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奔的那个教育目标,就不再是分数,而更有可能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让学生成为社会合格的一份子。你看,卸下了包袱,教育回到了它的本来面目。

从这个起点开始,事情就起了一系列变化。

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留守儿童的幸福,心灵的鸡汤掩盖不了教育不均衡

因为学生不足,他们自然就变成了小班教学,这是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吧?一个班七八个学生,每个老师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变多了,关注就变多了。你看,大城市很难做到吧?

因为学校资源不足,所以就不能关起门办学,所以必须融入乡村,和周边的老乡密切地打交道,跟社区共生。于是,学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岛、一个考试集中营,孩子们除了上课,还要采蘑菇、拾柴火、参观水电站等,通过走出学校来理解真实的世界,学校和外界的围墙变模糊了。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大城市很难吧?

因为学生家长不在身边,这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附带结果:大城市里那种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干扰,也就消失了。老师和学生变成了生活共同体,孩子遇到难事可以扑到老师怀里。这样一来,老师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塑造学生的人格。你看,做到这一点,大城市很难吧?

何帆老师说,这所小学里的孩子,是他见过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我们只要稍微调动一下社会常识就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一生一定不会差。不管能不能上大学,都不影响他们成为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有手艺的劳动者。他们的根牢牢扎在这个社会里,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差。

以上是罗胖子在跨年演讲中的原文,平心而论恶捧中国也不是不行,用内心的幸福盖过物质的匮乏也好,毕竟创业者需要鸡汤,可留守儿童教育资源不足明明是一件坏事,也能被说成好事,还强调他们获得幸福的能力一点都不比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差,你们真信吗?

你让留守儿童做出选择:留在山区继续做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or进入都市拥有不错的物质生活天天上补习班?

罗振宇跨年演讲说留守儿童的幸福,心灵的鸡汤掩盖不了教育不均衡

生活本来就做出选择,后者是前者的升级模式,再说回来,其中教育的不均衡不能以孩子单纯的快乐就能一概而过的。还记得,前不久刷屏朋友圈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谋求的就是通过另一种意义上的“改变命运”,但教育的逻辑和机制是相当复杂的,并非一块屏幕、几个孩子内心的喜乐就能覆盖。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里面有一处表述: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往上爬。道理是很朴素的,你让没有见过光的孩子,傻傻地乐着就认为是教育的本质是找到快乐满足,却不知道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

所以,与其羡慕他们获取幸福的容易,不如给他们获取幸福的更多选择,这才是幸福和自由更好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