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留守兒童的幸福,心靈的雞湯掩蓋不了教育不均衡

近日,胖子羅振宇突然成了大家朋友圈裡面的熱門人物,很多人都看過他的跨年演講,裡面的金句不斷,可以說充分滿足了社會不同階級對於宏觀和微觀社會的解讀,而且如此平民化地走向舞臺訴說一個有一個樸素的道理。

只是裡面的觀點都對嗎?對每個人,每個現象解讀都到位嗎?

羅胖子說:小趨勢是什麼?是那些影響趨勢的趨勢,帶來改變的改變,它未必能長成大趨勢,但它的能力是可以啟動連鎖反應的。

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留守兒童的幸福,心靈的雞湯掩蓋不了教育不均衡

通俗一點理解其實挺有意思的,就是點背不能怪社會,命苦不可怨政府,是你自己沒發現小趨勢,跟上小趨勢,只能怪自己,你不虧損誰虧損。

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談什麼“小趨勢”,主要是聊一聊“留守兒童幸福不幸福”。

2018年,何帆探訪了一個山區小學。規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兒園孩子、43名小學生和12位老師。何帆老師在那裡看到了什麼呢?跟我們坐在大城市裡面的想象完全相反——山區、留守兒童,並不是一個悲慘世界。何帆得出一個連他自己都震驚的結論:所有最先鋒的教育理念,在這所山區小學都能看到。不可思議吧?

我們來看看,發生了什麼。

大山裡的學校,在高考面前,確實沒有什麼競爭力。所以這就產生了一個附帶的結果,“升學率”這個指標對這個學校來說,也就沒有什麼意義,大家自然就不玩命追求那個目標。你看,大城市裡的學校做不到吧?

最困擾的那件事就解決了,這個學校天然就不再是應試教育了。學校的老師和孩子們奔的那個教育目標,就不再是分數,而更有可能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讓學生成為社會合格的一份子。你看,卸下了包袱,教育回到了它的本來面目。

從這個起點開始,事情就起了一系列變化。

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留守兒童的幸福,心靈的雞湯掩蓋不了教育不均衡

因為學生不足,他們自然就變成了小班教學,這是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吧?一個班七八個學生,每個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學生的時間變多了,關注就變多了。你看,大城市很難做到吧?

因為學校資源不足,所以就不能關起門辦學,所以必須融入鄉村,和周邊的老鄉密切地打交道,跟社區共生。於是,學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島、一個考試集中營,孩子們除了上課,還要採蘑菇、拾柴火、參觀水電站等,通過走出學校來理解真實的世界,學校和外界的圍牆變模糊了。怎麼樣?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因為學生家長不在身邊,這本來不是一件好事,但與此同時也產生了一個附帶結果:大城市裡那種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干擾,也就消失了。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生活共同體,孩子遇到難事可以撲到老師懷裡。這樣一來,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塑造學生的人格。你看,做到這一點,大城市很難吧?

何帆老師說,這所小學裡的孩子,是他見過的最快樂、最自信的孩子。

我們只要稍微調動一下社會常識就知道,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他們的一生一定不會差。不管能不能上大學,都不影響他們成為自食其力、有社會尊嚴、有手藝的勞動者。他們的根牢牢紮在這個社會里,他們獲得幸福的能力一點都不比那些城市裡的孩子差。

以上是羅胖子在跨年演講中的原文,平心而論惡捧中國也不是不行,用內心的幸福蓋過物質的匱乏也好,畢竟創業者需要雞湯,可留守兒童教育資源不足明明是一件壞事,也能被說成好事,還強調他們獲得幸福的能力一點都不比那些城市裡的孩子差,你們真信嗎?

你讓留守兒童做出選擇:留在山區繼續做最快樂、最自信的孩子or進入都市擁有不錯的物質生活天天上補習班?

羅振宇跨年演講說留守兒童的幸福,心靈的雞湯掩蓋不了教育不均衡

生活本來就做出選擇,後者是前者的升級模式,再說回來,其中教育的不均衡不能以孩子單純的快樂就能一概而過的。還記得,前不久刷屏朋友圈的《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謀求的就是通過另一種意義上的“改變命運”,但教育的邏輯和機制是相當複雜的,並非一塊屏幕、幾個孩子內心的喜樂就能覆蓋。

《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裡面有一處表述: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往上爬。道理是很樸素的,你讓沒有見過光的孩子,傻傻地樂著就認為是教育的本質是找到快樂滿足,卻不知道為他們打開一扇窗戶。

所以,與其羨慕他們獲取幸福的容易,不如給他們獲取幸福的更多選擇,這才是幸福和自由更好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