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咪蒙咪蒙,誰迷誰懵



「俠客島」咪蒙咪蒙,誰迷誰懵



在互聯網時代,樓起樓塌的間距越來越短了。

昨天,掃了一眼朋友圈,有人在轉《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懶得點開看。誰知,今天一覺醒來,就發現扒皮文章滿天飛了。

有考據文中細節有誤的,有批判傳遞信號負面的,有指斥作者玩弄焦慮牟利的……晚些時候,文章的發佈賬號也被騰訊禁言了,60天。

文章出品方是咪蒙團隊,一個讓人又佩服又厭惡的寫作班子。佩服的是深諳傳播之道,厭惡的是沒安慈悲之心。

省省吧,你們的把戲

瞭解了人性之後,有人選擇撫慰,有人選擇利用。《狀元之死》屬於後者。

島叔看完文章,感覺文章是這麼寫成的:作者把現在能讓人產生共鳴、扎眼醒目的關鍵詞,什麼寒門、狀元、乳溝啦,不管雅俗,統統匯聚起來,把當前能引發人們焦慮的橋段,什麼理想與現實的扭曲、階層固化讓人看不到希望、情懷操守已經一文不值等,甭管真偽,全都融合一塊。然後,弄出來一個人物,把這些關鍵詞串聯起來,再把自己擱進去,好像是全程客觀記述,其實是閉門造車,胡編亂造。

這種傳播伎倆不新,難道島叔不知道文章標題里加上“女大學生”就有人想看嗎?有個小品說得好:你這壓力水壺,不是跟咱們村東頭的壓力井一樣的道理嗎?我們不願意使它知道不?我們怕把井底水垢抽上來影響身體健康!

老輩人經常教育後生,別耍聰明,尤其當著聰明人的面。網民裡聰明人多了去了,所以這篇文章的保鮮期短得可憐。

警惕啊,無良的爆款

島叔很焦慮,因為孩子還有三年就要小升初了,自己孩子啥長處沒有,看著人家海淀、西城的牛娃,真是睡不著覺,將來可怎麼辦啊?

讓人著急上火的事兒還有很多,焦慮心態的確普遍存在。《狀元之死》裡虛構的寒門學子努力改變命運,結果還是歸於寂滅的故事,觸動了很多人的心聲。狀元這麼努力還不行呢,我的將來豈不是更糟?

這類文章激發、放大了讀者的焦慮,自然引發了關注。如果《狀元之死》沒有被打倒,相信它就會輕輕鬆鬆刷屏,順順利利爆款,收割流量,最終變現。

讀者呢,自己的焦慮成了人家文章加工廠的原料,成了他人的生意經

我們不否認社會焦慮的存在,這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怎麼看待?正確做法是,科學分析,努力改變。

與此同時,一定要警惕某些自媒體利用大眾焦慮來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尤其是編造一些虛假的故事,冒充非虛構寫作,更是一種情感欺詐

《狀元之死》就是這樣下作的文章,它壓根就沒想著要像魯迅文章那樣,“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而是戳你一刀,然後指著傷口說,看,流血了。

專注吧,稀缺的注意

三國時,管寧和華歆一塊讀書,門外有高官華車通過。管寧不管,照樣看書,華歆把書一扔跑出去看。管寧說,你不再是我朋友了。

管寧很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資源,不願意輕易分配到無謂無聊的話題、事物上。咪蒙為代表的自媒體公眾號,就喜歡供應這樣的話題,經常形成現象級的話題漩渦,動輒成千上萬人參與進來,一起製造出一場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輿論盛宴。

什麼你的同齡人把你拋棄了,什麼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誰看誰著急。可塵埃落定再看,就好像有人在鬧市中摔碎了一個啤酒瓶,引得人看,看完了散。

類似這樣的渲染焦慮、製造不安、販賣毒雞湯的文章,有時候看著看著、討論討論,小半天過去了。如果只是為了放鬆身心,倒也無妨,可要是長期浸淫於此,無異於吸食精神鴉片。獲益的是誰?

互聯網時代,注意力是可以變現的資源。我們被吸引,或者說被騙去閱讀、傳播、討論無謂無聊的話題,就會匯聚成為人家的流量。你要是提供了好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成為流量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可如果大家的關注中心是了無價值的東西,連雞湯雞肋都不如,那就太不划算了。往小裡說,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往大里說,不利於社會不良情緒的疏導,甚至會撕裂社會情緒,不可不察。




「俠客島」咪蒙咪蒙,誰迷誰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