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某種程度上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出臺雖是一種短期應急性措施,但也展現了修法的方向和決心:如果說此前的法律規定重點打擊的是非法捕獵、養殖,從現在開始,吃野味也會觸犯法律。這種硬槓槓,能否讓那些有此習慣的人心頭一凜、敬畏三分,還要看法律的實施力度。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這是一隻穿山甲。坊間流傳,它能活血化瘀、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為啥這麼說?“能穿山,會打洞,自然能化解人體內的阻滯。”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獸骨能治骨傷,犀角可壯陽,龜甲龜血養血活絡,就連蜥蜴都有防癌神效。

就在某些人享受“饕餮盛宴”時,警鐘已悄然響起。

噩夢

SARS,影響26個國家,8000多人致病——據說其病毒最初可能源自蝙蝠,果子狸與它們接觸、感染後,作為中間宿主,將病毒傳染給人類。

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橫掃沙特阿拉伯、伊朗等27個國家和地區,確診2494人,平均死亡率超過34%——這種病毒,最初由一頭駱駝傳給人類。

埃博拉病毒,致死率50%-90%,折磨非洲人民50餘年,僅在2018到2019年,便奪走2210名剛果(金)和烏干達人的性命——其病毒源發於何,目前尚無定論。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比如HIV病毒,來自非洲黑猩猩或白眉猴;致死率很高的馬爾堡病毒,來自非洲猴子;拉沙熱病毒,來自老鼠;麻風桿菌,疑似來自犰狳……

人類歷史上,大凡能叫出名字的大型傳染病,多與野生動物相關。病毒以野生動物為宿主並不一定致病致死,但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或侵害野生動物棲息地之後,病毒傳播的機會隨之擴大,給疫情爆發做好了“鋪墊”。

人類已經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然而悲劇一再上演。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人類歷史上與動物有關的傳染病

“新篇”

2020年開年之際,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販賣野生動物的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1月22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中科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稱,疫情的病毒來源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及它所汙染的環境。

同一日,北京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寧波大學及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者聯合發表在《醫學病毒學雜誌》的一篇論文稱,研究結果表明,與其他動物相比,蛇是最有可能攜帶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

科學界至今雖未定論,但蝙蝠已被認定是最有可能的自然宿主;蛇、水貂或穿山甲,或許是中間宿主。

病毒“二傳手”的存在並不令人意外。看看網傳華南海鮮市場的野味清單,再聽聽巷陌中烹製野味的獨門心得:蝙蝠湯、穿山甲血炒飯、蛇肉宴……還有許多稀奇古怪、不忍卒觀的“菜品佳餚”。

吃野味的人無非抱持兩種心態——“以形補形”,或從稀缺中吃新鮮感、尊貴感。

但早有科學研究證明,野味的“以形補形”是無稽之談;從野味中可獲取的營養元素,在日常飲食中已有足夠獲得渠道。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華南海鮮市場野生動物價目表, 圖源網絡

嚴管

不吃野生動物無甚損失,吃野生動物,卻將人類置於巨大風險敞口下。哪怕不是引發大規模疫情,也會有風險,比如年前新發的鼠疫病例,不過有消息稱,傳染源也可能是野兔或土撥鼠。

而根據國內保護中國本土野生貓科動物的公益組織“貓盟CFCA”的野外調查,在中國,常見的非法捕獵食用的野味包括野豬、小麂、赤麂、狍子、豬獾、狗獾、野兔、豹貓、果子狸、大老鼠等;從生態角度看,獵殺這些野生動物,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

從各種角度來看,吃野生動物得不償失。

然而,人心難化,只得以法令束之。

2月24日,《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稱《決定》)由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即日起生效。

《決定》出臺前,不屬於珍稀、瀕危或“三有”(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範圍的野生動物,例如攜帶多種病毒的蝙蝠等,不在法律保護範圍內;即便是屬於“三有”行列的動物,很多也被養殖利用,有不少被端上餐桌。

《決定》出臺後,曾經的“漏網之魚”被以“其他野生動物”之名納入禁食行列,即便是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也不例外。至此,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制度建立,面向食用的野味市場失去了合法基礎。

不過,《決定》並未限制食用外的其他利用方式,如科研、藥用、展示;利用時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嚴格的審批和檢疫檢驗。

這裡需要特別關注檢疫檢驗的問題。此前,野生動物哪怕是可以被“合法食用”時,負責檢疫的也是地方獸醫站,由於人力和資源限制,對於需要常規防疫檢疫的家畜家禽都疲於應對,更別提檢疫規程欠缺、種類繁雜的野生動物了。

美國杜克大學保護生物學博士李彬彬認為,動物檢疫針對動物的臨床表現進行判斷,很多動物攜帶病原體但自身並不發病,或是潛伏期不清,檢疫人員很難準確判斷這些動物是否存在患病風險,尤其是人畜共患病風險。

不過,若僅限科研、藥用等非食用用途,僅在實驗室內對野生動物進行試驗、加工、炮製,非實驗室人員無法直接接觸,病毒傳播渠道將大大縮窄。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動物實驗室 圖源網絡

後續

伴隨《決定》出臺,“人工馴養野生動物是否應全面取締”,也成為討論熱點。

據統計,中國以供應食品、毛皮、藥用原料、科學試驗材料等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種類約有100種,養殖企業及養殖戶達50萬家(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截至2017年,陸生野生動物繁育與利用業的林產總值已達到560.351億元。

其中,食用為目的的產業大概佔20%以上,這也是此次修法決定直接影響的部分;實際上,皮毛養殖此間佔比更高,在七成左右。

“產業發展這麼多年,背後有著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養殖戶,尤其是一些貧困地區的農民群體,其利益可能受到影響,應扶持他們轉型。”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稱。

對於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後養殖戶面臨損失,呂植建議,可以效仿1998年國家停止天然林採伐後的做法,即政府以不同方式給予養殖戶補貼。

此外,《決定》給出了可食用動物的初步“白名單”。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稱,有一些動物(如兔、鴿等),人工養殖利用時間長、技術成熟,人民群眾已廣泛接受,產值、從業人員已有一定規模,有些在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作用,遂將其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這部分動物可以養殖、食用。

但“白名單”並非固定不變,還需各地做動態調整。

2月25日,深圳率先提出了當地做法:提供可食用“白名單”。

在這份全名為《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的文件中,可食的陸地動物,包括了人工飼養的豬、牛、羊、驢、兔、雞、鴨、鵝、鴿、鵪鶉;同時,可食用的也包括法律、法規未禁食的水生動物。

不過,深圳並未給出具體的禁食“黑名單”。

相關負責人給出的原因是:“自然界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我國光保護類野生動物就有2000餘種,由地方制定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目錄將顯得過於冗長,無法很好回答‘究竟什麼動物可以吃’的問題。制定可食用動物‘白名單’,能夠較好地達到清晰明確、操作性強的清單式管理效果。”

某種程度上說,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出臺雖是一種短期應急性措施,但也展現了修法的方向和決心:如果說此前的法律規定重點打擊的是非法捕獵、養殖,從現在開始,吃野味也會觸犯法律。這種硬槓槓,能否讓那些有此習慣的人心頭一凜、敬畏三分,還要看法律的實施力度。

不少專家認為,《決定》的出臺是短期應急性措施,仍需更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斑鳩、鴻雁、竹鼠、松鼠、狐狸、狼、果子狸、刺蝟、狗獾、狍子等納入;同時需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把“要保護,又可通過馴養繁殖產生經濟效益”的導向,改為“自然保護及防範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這才是長久之道。

在這方面,國家和地方都有相當的更新、調整和細化空間。究竟什麼是“白名單”,哪些動物會被列入禁食“黑名單”,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決定》中說,“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目的就是要管控商家行為,掐斷食用野生動物的供應,進而帶動消費習慣變化。

不過,比起外部管控、劃列禁區,終極解決辦法恐怕還在“人心改變”。否則,貪吃野味的慾望總會找到“突出重圍”的機會。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句話,要走心!

俠客島:對中國人來說,不吃野味是件很困難的事嗎?

(俠客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