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人性本惡”下的經濟學,是社會綱紀缺失根源

建立在“人性本惡”下的經濟學,是社會綱紀缺失根源

亞當.斯密

“經濟”者,經——本意為織機上精心佈置大量縱線,濟——本意則是河川名,原指濟水,後逐漸引申為動詞幫助、賙濟。

兩者合一,所謂“經濟”即引申為將社會資源精細周密的分佈、分配,並且給予人們幫助的經世濟民。

而在近數十載的全球環境中,經濟一詞則已經引申為以:十八世紀後頁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至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包括後期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等等作品觀念下,對社會資源分配的獨立學術。

建立在“人性本惡”下的經濟學,是社會綱紀缺失根源

凱恩斯

特別是結束了冷戰的對峙格局後,全球紛紛以效仿以逸待勞迅速崛起美國而形成的軍備大賽、經濟數據比拼全球環境下。經濟學的重要性已經滲透到社會、國家的各個角落,各行各業、文化教育等等層面無不以經濟作為首要發展目標。

實際上幾部經濟學理論作品,它們所強調的都是建立在彼此對立關係下,對資源侵奪佔有的求存之道。基於這種前提,任何經濟學理論對人的基本定義也自然是人性本惡、不足以信任的。

在國家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國策,經濟學充斥於各大學府、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人們也自然的默認了其中人性本惡的基本條件。再輔以通過市場手段鼓勵競爭的發展環境,這種觀念沒有得到及時矯正,自然使得當今全球社會面臨著綱紀缺失、物慾橫流、人心不古的“通病”。

建立在“人性本惡”下的經濟學,是社會綱紀缺失根源

孟子

談到人性善惡,眾所周知,孔氏一脈中孟、荀二公曾有對人性善惡的一番爭論。

孟子認為人性本正,仁義禮智是天生的,只是有些人沒有在後天被挖掘出來。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食、色之慾的生物本能才是天生的,道德倫理才是後天被教化開發出來的。

在當代經濟學舉足輕重的全球環境下,世界文化顯然是貫徹了荀子的人性本惡觀念。那麼人性的善惡到底應該如何考量呢?

新聖將在時隔兩千餘載後,給孔氏門下二公一個正確、合理的答案。

在萬物進衍的層面,由物質至生命的衍進序列中自然是遵照著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所有生物功能也是在掠奪資源前提下的極致衍化。從這個層面看,生物的進化是建立在對環境的抵禦和適應前提下的,而生物衍化過程中所暴露的殘酷生存本能也正如荀子所說生性本惡的生物特徵。

但在一個極其漫長的衍進序列中,一旦衍生類似我們人類這種足以在環境中保障自身生存的物種品類後,隨著逐漸消除了基本的求存本能,這一階段生物之間將並不再以物競天擇、弱肉強食的生存發展為前提,而是傾向於相互建立一個對環境要素更合理、效率的利用為前提的協作共生的生存秩序。而在環境能夠保障生物間的彼此和諧共存前提下,這個階段生物間將自然以孟子觀點中人性本善為前提而趨於和諧、智慧。但一旦人們對資源的分配、利用毫無節制、肆意無度,也自然將導致人性的再次轉惡。

我們的人類文明就是在這樣興衰更易、循環往復中,反覆的經歷著邁入文明、盛極而衰以及民族融合的文明湮滅與推倒重建。人性的善惡本身自然並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於社會的興衰、對資源的利用程度。

當然能夠理解和印證這樣的過程需要花費及其漫長的時間,以及祖先文明底蘊的傳承。而以文藝復興、大航海的地理大發現為起始,近數百年現代歐洲文化的興起背後,以求存為前提所誕生的經濟學強調人性本惡,也自然在情理之中。因為拋開使用工具的進步,其僅僅是人類文明潮起潮落、往復循環中的再次推倒重建。現代歐洲文化在缺乏底蘊的前提下,在觀念層面顯然也尚未達到由求存到共存後由惡及善的提升。

所以在人類文明發展至全球層面的推倒重建過程中,過度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綱紀缺乏節制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也在本著人性本惡的基本觀念下,使得各行業企業間惡性競爭、毫無長期發展規劃;只知索取、不思回報,一方面斥責社會養老資金匱乏、一方面人們還在做著“炒樓”、“炒股”等等過度的投資,各異亂象層出不窮。

建立在“人性本惡”下的經濟學,是社會綱紀缺失根源

諸如郎鹹平、葉檀等盲目媚外的短視經濟學家,僅靠借鑑一些國外企業管理方式就能夠佔據社會資源,並且時常誤導輿論、不斷拋出一些有違常理的“偽命題”。

試問,如果企業間人人相互信任,彼此齊心協力、同舟共濟又何須所謂管理之道?若長幼能夠相互體諒、相互犧牲一些個人利益,又何愁養老金虧空的老無所依?

對於強調人性本惡的經濟學,我們不僅要僅僅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經”的資源分配方式,也不能忽視“濟”的相互扶持。希望那些盲目媚外、利益當先的短視經濟學家們能夠理解,經濟學只是亂世求存之法,並非盛世安邦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