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荀子性惡》


人性本惡——《荀子性惡》

(一)

我們說起儒家,一般是說孔孟之道,但是實際上這麼說太簡略。

孔子桃李滿天下,他死後呢,問題就來了。

學生太多,大家對問題的看法不一致,又不能找老師來評判,所以就看不順眼,慢慢儒家學派開始分裂。

也有人認為孔子弟子們著重學習的教材不一樣,有的《禮》學的好,有的《春秋》學的好,這些不同造成的分裂。

《韓非子•顯學》裡講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但是大家注意啊,這個不是說儒家分為八個彼此存在差異的不同的學派,而是儒家內部先後出現的最有勢力的幾個宗派。

他們爭的是誰才是儒學正宗。

其中:

子思(孔子孫子)——孟子——樂正子

是有清晰的傳承關係。

其中孫氏之儒就是指的荀子,荀子呢,是趙國人,名字叫做況,他的字可能是卿,古代荀和孫同音,為了避漢宣帝劉詢的諱,也成為孫卿。荀子在孔門的師承關係據考證是這樣的:

子夏——子弓——荀子

夏這一派呢,比較有現實主義情懷,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這個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天應該是蔚藍的,水應該說清澈的,而是這個世界實際是怎樣的,面對這個霧霾籠罩自來水各項指標超標的現實,我們在討論怎麼讓大家都過得舒服點。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荀子很長壽,他開始在燕國呆過,五十歲才道齊國遊學,

在稷下學官三為祭酒,祭酒就是校長,也就是三次被評為首席專家,後來去楚國,春申君讓他當蘭陵令,蘭陵在什麼地方?據考證是現在的山東臨沂。

我們知道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戰國,東周分為春秋階段和戰國階段。

那麼戰國和春秋有什麼不同呢?概括點說就是:更加墮落了

春秋時代是禮崩樂壞,但是大家還知道什麼是禮樂,到了戰國,大家連禮樂的幌子都不願意打了,撕了麵皮赤膊上陣,爭奪領土和財富,

“血腥與與貪婪齊飛,野心共暴力一色”

說起荀子的一生啊,真是一言難盡,如果古籍中關於荀子的記載均為真的話,那麼此君絕對是個“祥瑞”:

他在燕國,發生了燕王噲禪讓的大動亂,

他在齊國,結果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他去了趟秦國然後回趙國老家,於是長平之戰打響;他還賴在邯鄲不走,於是有了邯鄲之圍,最後春申君收留了他……春申君的結局,你懂得。

所以對老百姓來說,這個世道簡直壞透了,所以各式各樣的思想學說就紛紛出爐,給這個無藥可救的世道開方子。

大家開的方子不同,同行是仇家,彼此互相拍板磚。荀子的這篇《性惡》主要就是針對孟子的。

(二)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開篇立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這是經典的議論文寫法,先亮出論點。“人的本性是邪惡的,他們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這個 “偽”字,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說:“偽者,人為之。非天眞也。”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在荀子的理論裡,什麼叫人性,人性就是那些人身上那些不可以學,不可以做的素質。如果學習了就會做了,好好去做就能成了,而且是經過你思考的了去做那些事情都稱之為偽。

那麼人的本性,就是那些不用學就會的是什麼呢?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人生來就會追求利益,由著這個性子,人就會相互爭奪而不動什麼是辭讓了;

這個利益,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金錢,比如對小嬰兒來說吧,利益就是指食物和玩具。

你們可以觀察一下,你把小嬰兒的奶瓶搶走,看看他們什麼反應,或者去幼兒園實習一天,絕大部分的幼兒打鬧都是由於搶奪玩具產生的。而後幼兒園阿姨就要反覆強調,小朋友要學會分享,一起玩什麼的。

人生來就會嫉妒他人,由著這個性子,人就會相互殘害而不動什麼是忠信了;

小寶寶八個月就知道氣懷,媽媽抱別的寶寶,就會表示抗議,媽媽誇獎別的寶寶,他也會很憤怒。我曾經問我過兒子,想不想要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我兒子乾脆利落地說:不要,然後理所當然地給出理由,媽媽是我的。媽媽跟我玩。

人生來就喜歡聲色娛樂,由著這個性子,人就會淫亂,而不懂什麼禮義文明瞭。我相信這點在我的課上偷偷看電影的同學會深有感觸。

我曾經在我教過的一個班裡做過調查,寫出自己人生中最想要的東西,結果一大半的男生的list裡都有“美女”。所以他們長大後幹出點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事情一點也不奇怪。

(三)

所以呢,荀子痛心疾首的說: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總之,順著人天生的性情,結果就是你爭我奪,不守本分,不講道理,而最終歸於暴虐。

危險啊,危險,那麼怎麼辦呢?

荀老師給指出一條光明大道: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所以一定要有了師長和法度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後人們才會從推辭謙讓出發,遵守禮法,而最終趨向於安定太平。

最後總結: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四)

然後呢,荀子舉了兩個形象的例子:“枸木”:通“鉤”,彎曲,彎曲的木頭。

“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

檃栝(yǐn kuò ):竹木的整形工具。 烝(zhēng ):同“蒸”,用蒸氣加熱,這是為了使被矯正的木材柔軟以便矯正。

所以彎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進行薰蒸、矯正,然後才能挺直;

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礱(lóng ):磨。厲:同“礪”,磨。不鋒利的金屬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礪,然後才能鋒利。

物且如此,那麼人呢?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依靠師長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禮義的引導才能治理好。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人們沒有師長和法度,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義,就會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使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飾:通“飭”,整治。

古代聖明的君王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們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給他們建立了禮義、制定了法度,用來強制整治人們的性情而端正他們,用來馴服感化人們的性情而引導他們。使他們都能從遵守秩序出發、合乎正確的道德原則。

“今之人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睢(zì suī)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於恣肆放蕩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性惡這篇呢,很長,但是基本觀點在我們選的這前兩段裡差不多說清楚了。

(五)

後面的一大部分是對孟子的反駁。

荀子比孟子小很多,孟子就算不同意他的觀點也駕鶴西去無法反駁了。

或者也可以這麼理解,經過一百年的殘酷爭鬥,空氣中每個分子都瀰漫著血腥的氣味,荀子已經不能像孟子那樣在從容品味時代的黑暗,回味昔日的榮光,堅信人性的善良了

就像現在,中東戰鬥的士兵比歐洲沙灘上曬太陽的小情侶更容易接受性惡論。

孟子說,我們要學習人本性的善良。荀子就反駁:你胡說,能學習的,那就不是天生的。人身上不可能學到的不可能人為造成的才是本性。善良如果是可以學習的,那就不是人的天性。

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是喪失了他們的本性。

荀子一瞪眼,接著拍磚:能離開的就不是本性,本性是無法離開的那些東西。人的本性就是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

荀子並不只有孟老師一個假想敵,荀子同時代的,也依然不乏挑戰之聲。

有人就問了:如果人性惡的,那麼禮義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問題問的很高明,人性是惡的,那麼最初的善從何而來?

荀子回答:起於人為,聖人不斷的人為努力,才慢慢制定出禮義。

還有人繼續追問:積累人為因素而制定成禮義,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聖人才能創造出禮義來啊。

聖人對於禮義,打個比方來說,也就像陶器工人攪拌揉打粘土而生產出瓦器一樣,那麼積累人為因素而制定成禮義,難道就是人的本性了麼?凡是人的本性,聖明的堯、舜和殘暴的桀、蹠,他們的本性是一樣的;有道德的君子和無行的小人,他們的本性是一樣的。如果要把積累人為因素而制定成禮義當作是人的本性吧,那麼又為什麼要推崇堯、禹,為什麼要推崇君子呢?一般說來,人們所以要推崇堯、禹、君子,是因為他們能改變自己的本性,能作出人為的努力,人為的努力作出後就產生了禮義

在荀子的體系裡,聖人是不同於普通人的另外一個物種,這個物種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努力的去行善,教化芸芸大眾,他們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與本性,人為的製造禮義。

禮義本質上是什麼,禮義本質上,起源於人們的無限欲求與有限的社會財富的矛盾。

一方面,人們正當的物質欲求必須滿足,但是同時,財富畢竟有限,因此只能按照社會名分等級來確立消費多寡,解決這個欲求無限和生活資料有限的矛盾。

不過荀子的禮和孔子的禮多少還是有些不同的,孔子的禮呢,更像是一種君子的道德實踐,荀子的禮的,更多的是一種治理國家的工具,有些法家的色彩。

(六)

在此基礎上,荀子繼續推演出一些比較刺激大家脆弱小心靈的結論:

一般地說,人們想行善,正是因為其本性邪惡的緣故。

那微薄的希望豐厚,醜陋的希望美麗,狹窄的希望寬廣,貧窮的希望富裕,卑賤的希望高貴,如果本身沒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富裕了就不羨慕錢財,顯貴了就不羨慕權勢,如果本身有了它,就一定不會向外去追求了。由此看來,人們想行善,實是因為其本性邪惡的緣故。

孟子講:

“人皆可為堯舜”。

荀子也講

“塗之人可以為禹”。

但是他們兩個的邏輯不一樣。

孟子是說人性本善,每個人的基因裡都有成為堯舜的DNA,大家都努力地培育自己體內的堯舜基因,使得它無限繁殖,然後大家就都成為堯舜一樣的聖人,世界和平。宇宙萬物永遠幸福地在一起。

荀子的邏輯是,人性本惡,堯舜呢,本性也是惡的,也會搶玩具,也會貪圖享樂,的但是你看堯舜這麼本性惡的人通過不斷的學習,都能成為聖人,那麼每個人,擁有和堯舜一樣的本性,只要你努力學習,努力控制自己的本性和慾望,你也可以成為堯舜。

恩,你相信哪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