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商場如戰場,歷來殘酷且現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若一家企業長期處於邊緣地帶,弱小又無助,時間久了,被蠶食、被淘汰,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情況對於我國車市而言,同樣適用。


近來,關於“陸風汽車將被愛馳汽車收購”的報道不絕於耳。據悉,愛馳汽車將收購陸風汽車50%股權,獲得相對控股權。同時,陸風汽車昌北和小藍兩大生產基地將併入愛馳汽車。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本來,車企間的併購行為時有發生,並不稀奇。可深究這一事件的雙方背景,那就有些不一樣的味道在裡邊。被收購方陸風汽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傳統車企,而收購方則是被冠以造車新勢力頭銜的愛馳汽車。這會是我國車市發生的又一起“蛇吞象”案例嗎?

01

並非個例,車市頻現“蛇吞象”


為何要說“又”,因為這起造車新勢力收購傳統車企事件並非個例。就在上個月,雷丁汽車就以14.5億人民幣的價格獲得了四川野馬汽車100%的股份。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去年9月,拜騰以1元的價格將一汽夏利全資子公司天津一汽華利拿下。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同樣在去年,車和家也花費6.5億收購了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100%的股權。

再加上早前的威馬汽車收購中順汽車,電咖收購西虎汽車等等,我們不難發現,在汽車領域並沒有太多原始積累的造車新勢力,屢屢上演“蛇吞象”的戲碼,將一些傳統車企紛紛收入囊中。

如此多的案例就不能用巧合來形容它了,造車新勢力收購傳統車企似乎形成了一種風氣,成為了一股潮流。假如在未來的日子裡,再聽到造車新勢力收購傳統車企,也絲毫用不著驚訝了。

02

葉的離去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


那麼為何這樣的情況頻頻發生?這就得看收購與被收購的雙方到底是為了什麼,到底有何所求。

▏造車新勢力們,避不開那張“準生證”

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缺錢?他們可以“找”,或通過政府引資、母公司增資;或尋求投資機構融資(大部分造車新勢力的找錢方式);當然還有所有造車新勢力都夢寐以求的IPO,雖然目前僅蔚來汽車一家造車新勢力達成。

有錢了自然也不會缺人才,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他們都繞不開的依然是那張“證”,造車資質!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按照我們國家的政策,必須要獲得工信部和發改委的雙資質認證,這些造車新勢力可以自己建廠造車,車輛才能量產銷售。但並不是所有造車新勢力都擁有雙資質的。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2018年造車新勢力 造車資質情況】


造車新勢力們基本都是定位於純電動汽車,而截至目前,發改委已經發出了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僅為18張。還有將近200家企業在排隊等待審批。

由於我國汽車產業仍然存在重複建設等問題,相關部門對新建生產項目的核準基本都持謹慎態度。未來很長時間內,准入門檻也會越來越高,一般企業很難通過。對於造車新勢力而言,只有通過找人代工或是收購具備資質的傳統車企這兩條路可走。

然而,找人代工又會遇到協調、產品質檢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就曾坦言:“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


新造車勢力頻頻演繹“蛇吞象”,能否喚起傳統車企的驚醒?



於是,部分造車新勢力們選擇了收購傳統車企,並且未來這樣的“樂此不疲”還將會持續下去。

▏被收購的大多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凡還有活下去的希望,誰又願意被收購呢?況且,收購方還是一家造車新勢力,此時傳統車企的“偶像包袱”和“優越感”喪失殆盡。

上文曾提到的拜騰1元收購天津一汽華利。為何一汽夏利會採取這種近乎於白給的姿態,也要將之斷臂呢?難道為了拜騰的資質問題,一汽夏利當起了“活雷鋒”?

據瞭解這“一元”收購的背後,還有著5462萬元待付的職工薪酬,以及高達8億元人民幣的債務!而且還都是明確了還款期限的。很難想象,若沒有拜騰入主,一汽華利還將繼續揹負這個重擔到什麼時候。

而被雷丁收購的野馬亦是年年虧損,負債累累。據資料顯示其2018年1-11月,銷量僅為31882輛,一個品牌一整年的市場銷量還不及熱銷車型的單月銷量。

加之野馬還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到新能源汽車板塊,但受限於自身技術、市場口碑等原因,不僅未能帶來新的增量,反而成了資金消耗的累贅。整個品牌發展都陷入了嚴重的困境。

同樣,被車和家花費6.5億的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實際上卻是一個閒置已久的空殼,而乘用車有限公司的股權則被力帆方面繼續持有。在車和家介入之前,這塊“空殼”早已如雞肋般存在。

企業自身經營不善,從而走入了資金壓力、債務問題、職工欠薪等多項所要面臨的困境。被收購反而成為了這些傳統邊緣車企最佳的宿命,故而不是不挽留,而是真玩不下去了。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自然成型。

03

車市格局會否隨之而改變?

新造車勢力通過收購傳統車企,進而收穫生產資質。這樣的案例一件件地隨之而來,對於我國整個車市會否產生巨大的影響呢?也得分兩方面來看。

▏新造車勢力依然“壓力山大”

造車新勢力們頻頻斥資收購獲得資質,其綜合前景還未可知的情況下,他們首先就需要直面一個現實的問題。據我國《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2018年第22號令,其對“借殼生產”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規定》明確提出,現有車企要想擴建同品類純電動車產能,燃油車企需要上兩年汽車產能利用率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純電車企需要上年度純電動汽車產量達到建設規模,並且擬生產產品的能耗、續駛里程等主要技術指標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如果異地建廠,還需要滿足建設規模仍然需要滿足純電乘用車不低於10萬臺,商用車不低於5000臺的標準。

新造車勢力們即使獲得了資質,還得直面所收購方遺留的債務等問題。同時,嚴格的法規註定了他們不能博個噱頭就抽然離身。

▏傳統車企將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

首先,面對汽車行業逐步邁向新四化這一大趨勢,傳統車企較之新造車勢力們,就不具備定向精準的特點。所有的造車新勢力清一色都是以電動車起步,並且都將智能化當做自己的優勢。

同時,傳統車企還要面臨轉型所帶來的一系列其他問題。眾所周知,轉型必將帶來成本控制、重組風險等很難掌控的因素。即便是營銷模式也需要有很大的變革。

此時,“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在傳統車企這裡就不復存在了。往往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如若新造車勢力充分發揮了自身優勢,傳統車企沒有適應這樣的變局,那麼車市的格局,一定程度上也將會被改變。

馬曰:

新造車勢力紛紛“購資入局”,看似是極不起眼的些許個例。但不可否認,其也會為我國整個汽車行業帶來不小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改變著市場的格局。同時,也是值得被更多的傳統車企所警示的,畢竟那些被“收割”的案例就擺在眼前,若再繼續固步自封,不積極求變,充分適應市場所需,最終的結果那可是有前車之鑑的。風大了,可是會將樹也吹倒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