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我們總是試圖尋找一個經歷相同的人,因為這樣的人看起來更好和自己心靈互動,這就是所謂的感我所感。但是,不是每一個擁有相似故事的人都可以讓我們有惺惺相惜之感,因為面對危難,我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如果你出現錯誤,並且這件事帶來的後果沒辦法補回怎麼辦?是選擇逃避,墮落,還是因為自身痛苦所以必須拉更多比自己幸福的人感受自己的痛楚?小星和變態整容師就是有相同經歷的人,他們同樣因為自己的過失喪失了親人,在痛苦中浸沒著。不同的小星選擇獨自懲罰自己活在黑暗中,而整容師選擇將刀子劃像更多無辜的人們。好像一部分人總有一種歪曲的觀念,就是自己不幸,看到別人美好就不能接受,甚至千方百計盼著有一天那個比自己好的 人遭遇不幸,這樣才能達到一種平衡,這大概就是心理變態的另一種展示。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每個人承受了痛苦,都會在心底留下一道傷痕。這個世界上遭受不幸的人很多,幸福的人也很多,但不能因為自己的不幸就可以以弱者的身份來侵蝕或詛咒別人的幸福。我大學時遇到過兩個同學,S和W。她們有著相同的背景,家貧,父母一方早亡,我和同班的Y相比家庭條件會好一些,所以在生活方面都比較幫助這個兩個貧困同學。展現在外出吃飯從來不讓她們掏錢,老師推薦的書籍也是無償幫她們買一本減緩她們的生活壓力……之後畢業了,大家各自有了家庭,而S過的依舊不好,而W在各種方面都超越了我們所有人,在她成功後也從來沒有忘記幫助過她的人,一直報恩似的給我們提供各種便利,收穫一眾人心。反觀S,在之後的聊天或者聚會,S在拼命蒐羅W的不足大肆宣揚給我們聽,其中大多數是造謠和不實內容。到最後我們每個人開始遠離S,S便開始編造了另一個匪夷所思的劇情,我們在她的故事中成了那個一直欺壓她的人。最後連她自己都堅信了這個編造出來的故事。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你瞧,明明是兩個相似背景的人,經歷過相同的變故,最後卻成為兩個截然不同的人。苦難從來由不得我們去左右,但腳下卻有很多條不同的路需要我們去挑選著走。就像片中的小星,整容師一直在強調他們是一類人,共同經歷了相似的痛苦,應該互相理解互相認同,一起去死。而小星大聲反駁了他們的不同。不同在一個眼盲的人選擇了不放棄光芒,而一個手腳健全的人選擇了墮入黑暗。其選擇不一,收到了不同的結果。選擇積極的人,人生就會多姿多彩,他看到的一切也都是有顏色的,選擇灰暗的人,人生則滿布荊棘,荒草叢生,註定越走越窄到最後五路可走。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會發現,我們總是傾向於那個帶給你向上和舒適的人,在他們身上你永遠能看到對方的優點,和樂觀的人在一起性格就會變得豁達,和悲觀的人在一起,心思就會變得狹隘,所以古人所說近朱者不是沒有緣故的。人生之中索要追求的,一定是那個能讓你進步的人。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人類是充滿感情的動物,尤其是當我們遇到那個和我們經歷相同的人總會忍不住去靠近,去始於援手,想要在對方身上獲得陪伴,獲得惺惺相惜之感。同情心,這本身沒有錯,但在遇到同樣遭遇的人時,我們應該做的並不是在對方身上獲得平衡感,而是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不足的影子,去改變它,一起去戰勝悲傷。人活著不是為了經歷苦難,而是為了在歷經苦難後還有從新擁抱世界的潛能。要相信任何黑暗的反面都是光明無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突破它,打敗它。

《我是證人》:我們或許有相似的經歷,但選擇面前做不到惺惺相惜

人生不是用來逃避的,苦難也並不可怕,只有親歷過黑暗的人才能知道光明有多麼可貴,這是人生的饋贈,而不是懲罰。不要去抱怨命運的不公,不要去嫉妒別人富足的生活,因為在富足的背後,你看不到別人對生活的付出。所有積極的選擇都會有一個積極地結果,反之則萬劫不復。或許我們曾經經歷相似,但終因選擇不同而分道揚鑣,我不期盼與你在遭遇苦難時惺惺相惜,卻期待著在苦難後那個能與我齊手並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