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不姓商,先秦时期人们的姓氏是如何形成的吗?

孤独患者阿松


一、姓氏起源与母系氏族社会有关。理由是中国古代的姓多用女字旁。

二、姓与氏有别。姓以别血缘,氏以分贵贱。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比如皇帝住姬水边,便以姬为姓。后来仅仅姬姓就衍生出四百多个姓。所以我们说皇帝是中国人的祖先。而氏,比如孔子,其中的孔就是氏;比如商鞅就是公孙氏或者卫氏。为了防止近亲繁殖,先秦同姓不通婚。

三、由氏而姓的变化。嫡长子继承祖姓。其余儿子另立门户后各取其氏,取法多样——官职、地名方位……比如司马司徒南宫东郭等。


阿岔视角


先秦以前,华夏地区只有八大姓,分别是赢、姫、姜、姚、姒、妘、妫、姞,从基本上都带女字旁显示,这八大姓带有很强的母系社会色彩。说明在上古时期女性的地位和标识是很高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八大姓又分化出几千个姓,并且还有新增的苗头。氏是所在国家或者自己封地的名字,氏可以改,姓则不能改。如果你封到另一个地方,则用新的地名去叫你;如果你所在的国灭亡了,你到新的地方也会有新的名字。不过,很多地方直接变成姓了,如魏、齐、赵、韩等,这就是百家姓形成的原因之一。

先秦时期,母系社会早己经过渡到父系社会,相应的习惯称谓也发生了改变。按尊卑有序的礼法,国君只能称姓不能称氏。如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吕氏。没有当国君前,可以称公子小白,也可以叫小白,不能叫吕小白。

下一级就是卿大夫了,卿大夫只能称氏不能称姓。当时的姓不多,属于稀缺资源,如果人人用姓,就容易重名,又有犯上之嫌。如管仲,只能称管氏,其实他姓姬。

平民不用姓,也不用氏,通常把自己的职业加进去。如卜(占卜算卦),衣(裁逢)等等,这种称呼是可以改的,如果改行做另一种职业,则改为相应的称呼。唯有奴隶是没有姓的,其他的都有姓,只是没有记载下来。

女人也有自己的姓,这一点不能马虎,因为关键是同姓不能结婚的规矩,标识是不能少的。所谓秦晋之好,现在看来,相当于跨国婚姻了。那时侯的赢姓、姜姓女子特别受欢迎,究其原因,无非是娘家有威望,有财帛,女子漂亮贤淑。

女奴、妓女、小妾不会喊姓,可能是有辱门风,有损体面吧,也可能按周礼习俗,不配喊姓。如此一来,这类人本来有姓的,也变得没有姓了。

先秦时期习惯把住址套在名字前面喊。商鞅本不姓商,因为封地在商,所以叫商鞅,也称商君。其实他姓姬,属于公室后代,也可以称为公孙鞅。

他的老祖宗,是卫国第一代国君,习惯上称为康叔封,是周武王姫发的弟弟,卫国在原来康国故地,因此,周成王时被称为康叔,名字是封。这里,康叔不是氏,而是正经的第一个卫氏,唐叔虞也属于这种情况。








生态渔农石峰


中国的姓氏文化是一大世界奇观。说复杂,几年也弄不出个头绪,说简单,直接喊上一个人的姓名,绰号,外号,官号,甚至谥号,这人就立马出现,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个人。比如秦始皇。他有名有姓有贡献,一听其名,"千古一帝"就横空出世了。

对于一般由大姓氏衍生出来的普通姓,几乎都收入《百家姓》里。每个普通的姓一追本溯源,都能找到一个显赫的人物,氏族当祖先。这是无疑的。因为大家都以此为荣。就连阿Q也要找个赵姓,可是秀才和他爹不是东西,坏了阿Q的兴趣,恨得阿Q大骂奶奶的。阿Q究竟是不是姓赵就成一桩悬案了。

闲话回到正题。商鞅不姓商,名鞅是沒错,他姓卫。是卫国公族后人,所以叫卫鞅的同时也叫公孙鞅。之所以叫商鞅,就在于事业成功后,秦孝公把商於县封给他作饭碗。所以又叫商君。"君",是当时对士人的敬称。中国封建社会历来就秉承"蛇化成龙,不变其纹;家化为国,不变其姓"。比如秦嬴,刘汉,曹魏,李唐之类……对于诸侯及有功之臣,则以封地为姓,这是一种功成名就的标志。卫鞅叫商鞅也是这么来的。

《秦始皇本纪》开篇就说秦始皇生邯郸,名政,姓赵氏。那就是赵政了。这是以出生地为姓氏。秦始皇本是秦嬴后代,庄襄王之子。叫嬴政的才对。还有一种以官职为名姓的,比如杜甫,又叫杜工部,因为他做过工部员外郎……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劉一千五



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不同的。姓是嫡出,氏是庶出。 以鲁国为例,国君嫡出是姬姓,大夫季孙肥是庶出的姬姓季氏。鄙人祖先为姬尚父,鄙人是姬姓杨氏。周星驰是姬姓周氏,与我同宗。王健林也是姬姓王氏,亦与我同宗。

楚国是二姓多氏。其他诸侯国则是一姓一氏或一姓多氏。 依据周礼,同姓之间不能婚配。


商鞅是卫国人,名曰公孙鞅。又被称为卫鞅。其在秦国变法以后,秦孝公为表彰其功绩。给予其封地商。故公孙鞅又称商鞅。

商鞅最后被五马分尸,夷灭三族,断子绝孙。假如商鞅未被灭族。其后代就可以以商为姓。这就如同姬尚父是被封为杨邑狗,其后代以杨为氏——姬姓杨氏。

今天姓商之人,并非商鞅后代。而是孔子弟子商瞿后代。商瞿乃商汤之后裔。

姓氏的形成,除了封地外。还有名字。共叔段的后裔皆性段。为姬姓段氏。大理段氏便是姬段的后裔。

汉代为增加人口,混淆了姓氏。姬姓季氏笼统称为季姓、季氏。姬姓杨氏则称为杨姓、杨氏。姬姓与季姓之间,姬姓与杨姓之间,芈姓与项姓之间,就可以婚配了。


杨朱学派


先说一下商鞅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秦魏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中的“商”来源于封地,并非原来就是他的姓或者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是分开的,秦朝以前,男生称氏,女生称姓。区别贵贱,通过氏,辨别婚姻,通过姓。同姓的不可以通婚。并且,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姓是根据祖先来的,氏是子孙后代为了区别,然后自己取的。姓氏是家族血缘的一种标识符号。但是,在夏商周之后,即秦朝开始,姓、氏合并,统一为姓氏。

例如:

杨姓来源,主要: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第一、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第二、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第三、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姓氏来源大概有。封邑、官职、国姓、出生地名、赐姓(郑成功,隆武帝朱聿键赐姓朱)。从地名和天子赐姓而来。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司马:西晋国姓,复姓,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另外还有其他原因得姓氏。汉武帝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但是这些大部分是贵族,慢慢演变成平民百姓。

欢迎交流评论,关注一下,谢谢


历史的吻痕


姓来自母系氏族,氏来自父系。现在基本上已经合并,“姓氏”就代表“姓”。当然有些家族还是有“氏”的,但是这个“氏”是指母系。像赵李氏N:赵是夫家的姓,李是娘家的姓,N是自己的名字。另外在古代,尤其是先秦只有大家才有姓氏名字,小家连温饱都是问题,还起什么姓氏呀,能有个名就不错了。比如芈原,也叫屈原、熊原。芈是母,屈、熊是父。其实正常来讲:叫芈/熊原是对的。但是他的鼻祖即熊瑕,是楚武王的儿子,作为王子是有封地的,熊瑕的封地就在一个叫“屈”的地方。因为人们都称他为屈瑕。这就是“屈”的来源,后代也就取“屈”姓。再有太子晋,周灵王之太子,姬姓名晋,可是他成了“王”姓的鼻祖,这个“王”是王公贵族之意,晋虽被废了但是确实王公贵族出身,后代被称为王族出身,渐渐的取“王”姓。

总结来说,以封邑、官职、国姓、出生地名、御赐,为自己取姓。

举个长例(姓氏合一):上古有个居住在一个叫有熊的地方,他建立了国家,因此取“有熊”,有熊生子少典,少典于姜水生炎帝,于姬水生黄帝。这是姜、姬的来源。然后姬昌继承王位称周文王(王城在岐山之周)导致周姓出现。而周厉王姬胡把儿子姬友分封到郑地,后建郑国号郑桓公,导致郑姓的出现......


素闲新说


商鞅本名姓“卫”也姓“公孙。

中国的百家姓都是从上古的几大姓氏里演变而来的。

比如三黄五帝中的“黄帝”为姬姓,姬姓经过年代的推移分出了很多百家姓的的姓氏。

先秦的时期以;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男子姓氏不称姓,那个时候男子之氏与名合称。(如今我们的姓氏已经简化了,过去除了自己的名字外,还有字什么,号什么,)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今属于现在河南安阳一带。过去古代姓氏有别,一个姓里有很多氏,以地名官名国名封的号为氏。

商鞅是卫国皇族后人,属姬姓公孙氏,应该叫卫鞅或者公孙殃。后来因为有战功封了当时一个叫商于地区的土地等等,号商君后来被称之为商鞅。

比如我们所知道的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是鲁国人所以姓鲁,可以叫鲁仲尼,或者孔丘尼。。。

过去的姓氏不是随随便便起的,都是有来头,有讲究的。只是到了现在我们简化了。


易美吴毅


商鞅,他的名是叫“鞅”,文史资料和习惯上叫他商鞅,是因为他的封地在“商”地,号为商君,但他是姬姓的,卫氏,所以可以称卫鞅;他又是卫国公室的后裔,也可以算“公孙”,因此也可以叫公孙鞅。但他的老祖宗,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习惯上却称为康叔封,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为卫国在康国故地,因此周成王时被称为“康叔”,他的名字是“封”,所以最常见的称谓记录就成了康叔封,但他可不是什么“康叔”氏,而是正经的第一个卫氏。其他的什么唐叔虞等也是这种情况


最是难忘那一段历史


第一,传承。但这种一般都是贵族。

第二,封地。比如说赵奢的后代也有姓马的,就是因为他们家的封地在马服。

第三,职业。老祖宗干什么你就姓什么,比如说巫.

第四,居住的地方。这个跟封地不一样,大概是老祖宗住在哪里,就起什么姓氏

说了这么多,可是在当时绝大多数人也是没姓氏的。


空谈神话别说真假


这种问题还是变一种问法更好,因为历史上都有,即使历史上没有百度上也有。答了没多大意思,不答对不起人。

如果问成有什么意义,可能对后人起着教化作用。姓代表着一个家族的辉煌或者灾难,不管是辉煌或者灾难,如果现在都还有,证明这个家族都冲过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提的文化自信。比如范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的传承”,千年不衰!孔孟颜曾四家连辈行都一样,的确没出过恶匪。

还有外族要灭我我华夏子孙的关键时候,我们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就会冒出来拯救我们。姓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种文化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