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南充具有浓郁民间传统特色的蛴蟆节民俗文化,2019年正月十四(今天)在南充市的嘉陵区三会镇,顺庆区的共兴镇举行。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8日上午9时30分,这曲传唱已久的蛴蟆节民谣,在三会镇,共兴镇再次响起。根据历年传统,送蛴蟆灯、摇嫩竹活动将于当天晚上入夜以后开始。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及游客将唱着民谣、手举造型各异的蛴蟆灯,把“巨形蛴蟆”送到距离场镇几公里外的田边或者河边去,以祈福健康平安。

除晚上开展的送蛴蟆灯传统庆祝活动外,白天还有舞龙、舞狮、车幺妹等民俗表演团队在三会镇各街道进行表演,并在场镇举办蛴蟆节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别具特色的民俗表演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将为广大群众欢度蛴蟆节增添浓厚的节日氛围。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推动也为下一步民俗文化活动的申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成长的长),我也长,我和嫩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走起!我们去共兴和三会看蛴蟆(蛴蟆--地方方言,指青蛙)

据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蛴蟆瘟”袭击了当地村民,后来有一位高僧指点,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于是当地乡亲就用自制的“蛴蟆灯”,挥舞着捆扎的火把,抬着彩龙,敲锣打鼓地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赶走“蛴蟆瘟”。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四晚,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延续到了现在。

蛴蟆节的主要活动就是送蛴蟆灯和小孩子摇嫩竹,正月十四一大清早,乡亲们就开始忙碌着制作“蛴蟆灯”。“ 蛴蟆灯”由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取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两个竹节敲破,然后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环编扎进去,再在灯壁下方保留一个小孔,点灯时使用。竹灯的表面再糊上一层白纸,插入蜡烛就算完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蛴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由于在人们心目中蛴蟆灯是瘟疫的象征,所以扎好的灯只能插在室外的土里,而不能带进家中。当夜幕降临时,家家户户就点燃自家的“蛴蟆灯”,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浩浩荡荡地朝村边的小河走去……

到了桥头,对彩龙祭祀完毕后,人们就会把“蛴蟆灯”插入土中或者放入河里。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气势十分热闹壮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