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養生:動靜自如、不急不怒、順乎自然

周易與養生:動靜自如、不急不怒、順乎自然

宋人葉採(字仲圭,號平嚴,南宋建陽人。祖葉適,父葉味道從朱子學。)詩曰: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暮春即事》,曾收入《千家詩》),足顯古人讀《易》之樂趣。原因在於:周易的道理十分廣大,處處皆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其中也包括人類的“養生”智慧。

何謂養生?養生者,衛生之道也。尤言養護生命。《莊子.庚桑楚》:“老子曰:衛生之經能抱一乎?”郭像注:防衛其生,令合道也。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從易經的角度來看,養生在於“精氣神之道”。

周易與養生:動靜自如、不急不怒、順乎自然

一、養精——動靜自如,陰陽互根,為養精之道也。

《易》曰:“動靜有常”。(《繫辭上》: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有常即自如。北宋理學創始人周敦頤《太極圖說》稱:陽動陰靜,互為其根。這是宋代理學家遵循易旨揭示的“性命之學”的核心所在。很值得後人注重。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1694-1778,約當清康熙雍正間)提出“生命在於運動”的著名格言,對人類影響十分重大。但亦有不同觀點。故世人或持“運動必須論”,或持“運動懷疑論”。

生命在於運動,或生命在於靜止,實亦因人而異。鍛鍊必須是享受,不可自苦。即不宜為鍛鍊而鍛鍊,而應當本於心情愉悅、人生享受而運動。

中醫的陰陽論和周子太極圖說,均提倡陰陽動靜的平衡與協調。陰陽之道在平衡,在協調。人體不平衡則生病,地球不平衡在災害,社會不平衡在動亂。可以說,源於《周易》的陰陽學說,是中國文化所強調的並影響世界的“和諧”思想的理論核心。(北京紫禁城前三殿,即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皆有“和”字,即含其理。)

故所謂“生命在於運動”,是否可修訂為“生命在於動靜有常”?

作到陰陽互根,動靜自如,便是養精之本。四時精乃暢也。

周易與養生:動靜自如、不急不怒、順乎自然

二、養氣——不急不怒,滿面春風,為養氣之道。

《易》曰:懲忿窒欲。損卦《象傳》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剋制憤怒,杜塞情慾)朱子《本義》曰:君子修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

顏子“不遷怒,不二過,”,即主懲忿。(孔子獨愛顏回)

欲和怒的關係頗為密切。凡生忿怒,必有所欲而未達。怒先傷己,然後傷人。欲必因己之種種奢求,而導致貪得無厭。(貪的內容,無非名利。詳呂祖度人之典。)

古人云:養生莫若寡慾。林則徐聯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自剛。

北宋思想家,理學奠基者,大程子程顥平生無慍色,學子如沐春風。《近思錄》卷十四載: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傳》稱其待人接物“如春陽之溫,如時雨之潤”。又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如泥塑人,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又侯師聖雲:“朱公掞見明道於汝州,逾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

民國間北平名醫王益三先生,師承清末御醫,留下的養生遺訓僅四子,即“不急不怒”。

做到不急不怒,滿面春風,便是養氣之本。斯人氣乃壯也。

周易與養生:動靜自如、不急不怒、順乎自然

三、養神——順乎自然,自求口食,為養神之道

《易》曰:“養正則吉”。(《頤》卦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集解》引宋衷曰:“君子割不正不食,況非其食乎?”

什麼是“正”呢?正,就養生角度言之,即是順合自然,順應自然。自求口食即求其正、求其自然。這句話來自《頤》卦的《彖傳》之語,揭示了人生頤養的根本規律。

營養過剩和強迫關懷的啟示。(強迫多吃點,很可怕)這是社會經濟條件提高,而衍生出的違反自然的做法。(前賢題書齊聯雲:“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卻病方。”)詳梁章鉅《楹聯業話》。

食葷食素的啟示。務必以符合自然生態為準則。

如何追求自然?譬如,吸菸有害人體健康,危害公共環境。但對個別群體而言,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或許亦屬自然需求。能否做到有益無害,良性循環,吐故納新。

結語:

1、精氣神三者合一

養精、養氣、養神,三者不可分割。原屬三位一體之理念。古人往往將精氣神合稱,曰三丹田、曰三奇。

道教頗重養生,稱精氣神之舍為三丹田。(丹田即指人體結丹之田),謂下丹田在臍下,中丹田在心窩,上丹田在兩眉間。(見晉葛洪《抱朴子.地真》)。元李治雲:“蓋三丹田,精氣神之舍也。”

三奇,中醫指人的精氣神。明末清初名醫李中梓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醫宗金鑑.龜鹿二仙膠》)

2、養生不可強求

《周易》與養生之道,有著極為廣闊的理念空間。以上僅就筆者知見所及,略述某些感悟,聊供參考。

《易》之《繫辭傳》曰:“生生之謂《易》”。足見易理與養護性命旨趣的密切契合。故善養精氣神,實為人類養生之大本。然養生之道,不可強求,宜通達而慧觀。所當知者,宜在二端:

其一,最佳養生,當是不刻意,無所為的養生。君子無所為,無所不為,便是此意。(楹帖雲:“無可無不可,有為有弗為”。)

其二,健康,福壽,與遺傳基因關係重大。此為生命之無法破譯之奧秘所在。生命之奧秘,執掌於生命的締造者,遠非人類所能洞曉。故孔子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聽天由命”同“聽天任命”。晉葛洪《抱朴子.審舉》:“屈伸默語,聽天任命;窮通得失,委之自然。”所謂,生無憂,死無懼。實非消極之語也,堪稱不可顛仆之真理。《易》曰:“過此以往,為之或之。”此之謂也。

最後,我們要弄明白,養生,就是人一生的修煉,就是要弄明白,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如果連這個都看不透,那就苦惱多多了。

陰就是陽,陽就是陰;好就是壞,壞就是好,好和壞、陰和陽是隨時在變的。有人常常感嘆,又過了一天,生命又少了一天。還有人經常為難:如果說時間過得快才好,那就是死得快了;如果說時間過得慢才好,那又恨煎熬。我們要奉勸大家:想那麼幹什麼?一切如常,過正常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