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如果德軍三月份開始進攻,能否取得勝利?

小龍蝦148499353



在經歷了斯大林格勒的嚴重的失利後,到1943年3月15日,曼施坦因通過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暫時讓東線局勢穩定下來,德軍又恢復了一些士氣,而在庫爾斯克為中心的區域出現了一個突出部。而對於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攻勢,曼施坦因在3月10日就有了打算。當時希特勒卻很猶豫。畢竟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給了他陰影。此時即便是激情滿滿的希特勒也清楚現在東線的德軍已經沒有半年前的優勢地位了。東線局勢已經不妙,如果又輸了那後果就萬分嚴重了。進攻時間被一推再推。(有一個廣泛的說法希特勒推遲進攻也是為了等新式裝備,但其實直到庫爾斯克戰役爆發時這些新式裝備也沒多少,只投入130輛虎式坦克、200輛豹式坦克、89輛費迪南反坦克殲擊車和45輛灰熊自行突擊炮,而且也只是裝備給精銳部隊)

而曼施坦因的方案除了少數人的同意外(這其中克盧格3月時還是反對,但到5月卻同意了),其他多數將領都反對,更何況德軍因為各處損失嚴重仍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補充和整頓。受斯大林格勒的持續影響,德軍機動力量(43年初,德軍各裝甲師的坦克數量基本不足100輛,平均能作戰的只有七、八成。而新的裝甲擲彈兵師尚在改組中,雖然43年初德軍總兵力達到1120萬,但兵員素質卻大幅下降,很多都只能拿來防禦)尚不足以在三月份消除對庫爾斯克弧形區域的蘇軍的目標,而且三月也是冰雪融化,土地泥濘的時候。


當然德國也明白也不能拖得太久,USSR單是坦克月產量就是德國的三到四倍,加上USSR早已開啟的總動員,在東線的兵力比德軍多。隨著蘇軍的準備越來越足,蘇軍那邊也正準備考慮在幾月進行反撲,倘若德軍不動手,那就該蘇軍動手了。由於當時德軍已經將絕大多數機動力量都放在庫爾斯克周圍,所以當時德軍的部署是準備攻勢而未打造大規模的縱深防禦工事,一旦蘇軍突然發起一場凌厲攻勢,中央和南線集團軍群就危險了。

不過如果在3月進攻,也不是不可能贏,因為USSR方面斯大林43年3月27日才察覺德軍很有可能要在庫爾斯克來一個大行動。當時朱可夫的建議就是讓德軍先動手然後蘇軍來一場防守反擊。所以此時的蘇軍正在向庫爾斯克集結兵力,但到5月份才集結的差不多。

但是德國的小夥伴羅馬尼亞、匈牙利、西班牙自從看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嚴重失利後,開始拒絕或減少在東線支援德軍的兵力,並把之前部署在東線的人員陸續撤出。(別看這些國家不是什麼一流強國,但部署在東線的兵力很多都很強)這讓德國更顯兵力不足,預備隊也不例外。

如果德軍提前在3月發起進攻,包括我上述提及的,即使趁蘇軍尚未在完全在庫爾斯克防禦做好準備發起進攻,憑德軍疲憊和不足的進攻兵力以及有待恢復的機動力量只是增加戰役的突然性而已。而且此時德軍的素質和42年相差很多,而且情報方面德軍此時也不佔優。所以這個提前進攻的勝率不會高到哪去。稍有不慎就可能又大敗一場,到時候提前進攻的失敗,德國極有可能會加速失敗。


黎塞留的野望


這個設想最初是由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提出來的,即利用南方集團軍群在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重創蘇軍,深入到在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中央方面軍的側翼這一有利態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分別從北面和南面發起一場鉗形攻勢,圍殲這個突出部裡的六個蘇軍集團軍。作戰設想大體上同後來的“堡壘行動”並沒有什麼差別。



執行這個計劃需要德軍兩大集團軍群進行密切的協同作戰,對於南方集團軍群而言無疑是沒有問題的,利用新到的精銳裝甲單位以及曼施坦因出色的指揮,南方集團軍群當面的蘇軍西南方面軍已經被徹底擊潰,尤其是蘇軍坦克部隊和機械化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西南方面軍已經失去了進攻能力,甚至連防守也難以支撐了,南方集團軍群已經無需擔心其右翼突出部的防線安全問題,其強大裝甲部隊在佔領別爾哥羅德這個前進基地後完全可以繼續前進。


問題處在中央集團軍群這裡,儘管在庫爾斯克北面的德軍第2集團軍和第2裝甲集團軍已經粉碎了蘇軍在這一方向的進攻,但是克魯格依舊拒絕為進攻庫爾斯克提供任何進攻部隊,他的理由是部隊經過長時間的激戰需要休整,無力擔任這種大規模的作戰任務。這最終導致了這場進攻計劃沒能在3月份實施,而是拖延了111天后才發起了針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堡壘行動”,那時蘇軍已經做好了抵禦任何進攻的準備,德軍輸掉了這場戰爭。

通過各種記錄瞭解當時的蘇軍部署情況,如果這個進攻行動能夠及時發起,幾乎不會出現任何差池,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中央方面軍要麼是被殲滅,要麼就是放棄這個突出部收縮防線,無論哪種情況都對德軍極為有利,蘇軍將遭遇比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還要嚴重的失敗。當時蘇軍最高統帥部也意識到南翼巨大的危機,最後2個集團軍的預備隊被下令緊急調往那裡,連600英里遠在斯大林格勒休整的第64集團軍也被緊急運往哈爾科夫,足見局勢的嚴重性。


戰略論


這個問題很多人作答,答案大同小異。沒必要再次重複。我只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戰場指揮官的決策就是【如果】

德國軍人都是人精,如果歷史真有【如果】,不會讓今天的我們去假設如果,德國軍人自己就會假設。戰爭決策時,戰場指揮官通常會提出兩個或三個備選方案供選擇。事實上,在當時,力主繼續進攻的是曼斯泰因,反對進攻的是克魯格,莫德爾等中央集團軍將領,希特勒權衡利弊後決定延後在庫爾斯克地區開戰。這就告訴人們,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的【如果】,在1943年時己經有人談論過。



事實也證明,延後幾個月德軍進攻庫爾斯克時,仍是一敗塗地,從而間接給出了題主假設條件的最終結果。

二、蘇軍哈爾科夫挫敗證明,現代戰爭打的是後勤

學習歷史,主要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服務於今天的工作,生活,而不是洗白或洗黑。就1943年初蘇軍在哈爾科夫的挫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教訓是什麼,許多人都未講清。


先說蘇軍在哈爾科夫失敗的部隊。有人說是第五集團軍。第五集團軍的進攻戰確實沒打好,但該軍在西方面軍編成內作戰,從未調到哈爾科夫方向作戰。只有突擊第五集團軍在該方向作戰。受損失的應該是該集團軍吧。

據華西列夫斯基回憶,該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追擊德軍過猛,不但與左右鄰友軍脫節,位置過於突出,而且遠遠超出了後勤供應承受能力。到該軍遭曼斯泰因襲擊時,基本處於彈油俱盡,兵疲將乏的無力狀態。在蘇軍上下處於亢奮狀態中遭到德軍襲擊!


這種情況告訴我們:現代戰爭打得是後勤,一旦部隊運動快速,後勤跟不上時,就會彈油糧齊絕,部隊無法打仗,處於危險狀況。而曼斯泰因正是看中了蘇軍這個弱點,抓住機會,殺了蘇軍一個回馬槍。

這是教訓之一。

三、德國總動員證明:1943年春德軍無力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

許多軍迷動用各種網上數據,進行沙盤推演,以加強自己的觀點。事實上,德軍自已也知道1943年春天無力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

一個重要事實在於:1943年春,長期盤據在維亞濟馬一熱勒夫地區的德軍集團撤退了。這是一個據莫斯科最近的進攻基地,1942年德軍成功地守住了它。假如說,1943年德軍有力量進攻,德軍一定會不遺餘力地守住熱勒夫地區,並與南方的曼斯泰因集團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可見,在1943年春,連德國人自己都知道無力立即發動進攻,而不是我們這些不摸情況的人給他們作出各種假設了。事實上,蘇聯統帥部早在制定斯大林格勒反攻計劃的時侯,己經對德國的預備隊與戰爭潛力進行了詳細調查與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反攻計劃。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德軍損失150萬人以上,元氣大傷。害得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戰後對德國進行總動員,可想而知,1943年春,德國還有多少人馬能夠用於進攻?



事實上,從1943年春到7月份,希特勒一直在積累力量,只到7月份才重新發動進攻!

歷史不容否定,也不容假設。我們學習與研究歷史,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方法與見解,瞭解歷史真實狀況,而不能人云亦云,被人繞進去!

陽城導航


也就曼甩鍋在《失去的勝利》中一個人一個勁的胡吹亂侃3月22日後要是堅持進攻,再加克盧格的中央集團軍群配合,定能剷除庫爾斯克突出部。甩鍋帝聖人一個,包括克盧格在內反對進攻的其他德軍將領都是白痴!



他拿什麼繼續進攻呢,第4裝甲集團軍?殘兵敗將,霍特3月21日明言部隊極度疲憊需要休整,這也導致與曼甩鍋關係不和。黨衛軍第二裝甲軍?被捧上天的哈爾科夫反擊戰,黨衛軍也傷亡慘重,至今損失不公開!不公開!不公開!失去攻擊矛頭,南邊估摸也就曼甩鍋老邁身軀泥濘爬行而親歷親為了。

西面第2集團軍在蘇軍的“奧斯特羅哥日斯克——羅孛什”戰役中差點被全殲,好不容易逃出包圍圈,靠中央集團軍群補充人馬,方逃過一劫,驚弓之鳥繼續進攻?曼甩鍋的大嘴省省吧!

北部奧廖爾第2裝甲集團軍從41年年底淪為步兵守備集團軍,讓它掉轉屁股,不顧蘇西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威脅,冰天雪地步行著進攻,虧得曼甩鍋有臉提出!



第9集團軍在哪呢?3月1日開始從勒熱夫撤出,到21日完成,補好防線不休整就投入進攻?馬不停蹄的甩鍋帝就別難為人家了。

簡單分析,可證明曼甩鍋就恬臉大嘴一張!所有戰略家永遠可東說有理,西說有理,頭頭是道。


歷史扒糞機


我覺得德軍取勝的機會不大!

庫爾斯克戰役作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巔峰之戰,後世恐怕很難有這種規模的戰役了。其實德軍將進攻時間一退再退,無非是想集結更多的像虎式,豹式這樣的精銳力量。力求集結一支最有攻擊力的部隊,一舉消滅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下面我就總結一下德軍勝算不大的理由。

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先手優勢,也就是蘇聯紅軍已經料定了德軍會進攻庫爾斯克突出部。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紅軍已經開始在該地區建立了數條完備的防線,集結了大量的軍隊,戰役已經失去了突然性。德軍提前進攻的話,無非就是用自己還不夠精銳的力量衝擊蘇軍還不夠堅固的陣地。

我們以蘇軍經典的“巴格拉基昂行動”為例,直到蘇聯紅軍發起總攻的一刻,德軍指揮官才反應過來,之前德軍料定蘇軍會再烏克蘭發動攻勢,但是蘇軍卻把大量的部隊,裝備悄無聲息的運到了白俄羅斯的前線,這一切德軍絲毫沒有察覺,最終導致的就是德軍的主要裝甲力量在烏克蘭地區,蘇軍突然發動進攻時來不及增援,再加上沿途游擊隊對交通設施的破壞,白俄羅斯的德軍幾乎就是在一片混亂中被蘇軍追著打。

在反觀庫爾斯克戰役,蘇軍一邊挖戰壕,一邊等待著德軍的進攻,這種情況就好比“市場花園作戰”中德軍在等待盟軍空降兵一樣。況且這時候的德軍已經完全沒有了任何後備部隊,雖然蘇聯的單兵作戰能力弱,但是人家有大量的後備部隊啊,庫爾斯克戰役打到最後,蘇聯草原方面軍被投入戰場,成為了壓死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觀德軍,已經沒有了任何投入戰場的預備部隊。

失去戰役突然性再加上沒有後備部隊,德軍在庫爾斯克的進攻不論在何時都註定失敗!


武備營


戰線之所以暫時穩定在庫爾斯克,是因為雙方都已經損失慘重,基本喪失了進攻能力。蘇聯丟了整個第五集團軍。德國也是慘勝,別說三月份進攻,一直到五月份,東線不到500輛坦克,每個師不到30輛。

蘇聯雖然更慘,但是機槍加戰壕搞防禦還是夠用的。根據一戰的經驗,沒有坦克,靠步兵衝機槍防線就是送死。

隨著補給增援到達,雙方都有人主張進攻。但是進攻對方的預設陣地顯然會遭到重大損失,於是雙方都在等更好的機會,做更充足的準備。總體來說時間在蘇聯一邊,因此更沉得住氣。據說蘇聯也準備動手進攻了,但是通過俘虜口供確定德國馬上要進攻,於是確定打防禦。

7月份開戰時,實際蘇軍人員為德軍3倍、坦克為德軍2倍,火炮為4倍,應該說兵力完暴德國,而且是內線預設陣地作戰。而德國也確實厲害,以少攻多硬打出了1:3的交換比。

可是蘇德的坦克產量比有4:1,全面動員的蘇聯對只動員男性的德國,潛在兵源比也有4:1吧,這樣的交換比也是德國吃虧。


味冷


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原因在於,經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德軍,可以用傷亡慘重加損失慘重來形容。尤其是哈爾科夫代價高昂的勝利,幾乎是以黨衛軍的裝甲部隊的報廢換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是南線全線後撤至西烏克蘭,實施戰略防禦。至於何時進攻最好,當然是在蘇軍進攻失敗,全線後撤的時候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