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實之處見真功

细实之处见真功

沒有坐享其成的收穫,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業。空唱高調,藍圖再好也不過是畫餅充飢。唯有幹細、幹實,才是取得各項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當前,有部分黨員幹部工作作風有點虛,有點飄。有的認為只需抓大事、管宏觀就行,不屑於抓細節抓小事,缺乏從細微之處抓落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有的存在本領恐慌,心有餘力不足,缺乏辦“具體事”的能力、水平和方法;有的善作秀善表演,淺嘗輒止,不能持之以恆。

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有云:“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無耗折。既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為利器也。”文中記述了玉器製作的繁雜工藝及精細化要求。清代唐榮祚《制玉圖》則以12張圖展示了制玉的全部工序。精於細微、求真務實,每一個精美玉器的生成,都有賴於工匠對12道具體工序的熟練掌握和精密操作,這體現了他們執著與堅守的精神,也啟示我們,精、細、實,是做好事情的根本保證。

《道德經》說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任何大事都是由一個一個細小的環節組合而成,沒有具體細節、小事的積累,就不會有大事的成功,正所謂“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很多古聖先賢都將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落實到為民辦事的件件實事之中。如,北宋名臣王安石為官期間,屢辭京官,甘做地方官十八年。每到一地,他都能夠結合當地實際,為百姓辦事。初到鄞縣時,他就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水利灌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用十多天的時間,東到穿山,西至桃源,跑遍鄞縣境內的“東西十有四鄉”,勸督各鄉的人民去疏浚川渠。到鄞縣的第二年,青黃不接時,他又開創性地把縣府糧倉中的存糧借貸給鄉民,約定到秋收之後,加納少量利息,赴縣償還,這也是之後“青苗法”的雛形。

伏爾泰曾說:“偉大的事業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工作做細做實也須持之以恆。《晏子春秋》記載,梁丘據謂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嬰非有異於人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難及也?”晏子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於行動的腳步始終未停止過。

“千虛不博一實”,共產黨人歷來都十分重視工作中落實、實幹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以作風建設為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的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都是從具體的事入手,落細落小落實。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錘一錘鑿實,黨風政風才為之煥然一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需要我們大處著眼、小處實幹,一件件事紮實幹好,日積月累,久久為功。

須知,沒有坐享其成的收穫,也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業。空唱高調,藍圖再好也不過是畫餅充飢。唯有幹細、幹實,才是取得各項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19年1月31日2版 原標題為:《細實之處見真功》 本文有刪節 作者:餘足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