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会大亨的兴衰起落,上海皇帝的传奇人生(六)

投入“组织”的怀抱

杜月笙和袁珊宝商量,一定要找到陈世昌,百般恳切,求他收他们为徒。

两人向陈世昌说明来意后,陈世昌眯着眼,打量着杜月笙和袁珊宝。袁珊宝膀大腰粗,是块好料,杜月笙单薄瘦弱,不过好在他机灵乖巧,胆子大,也还不错。

陈世昌有心收下这两个小伙子,不过还是要拿一拿姿态。陈世昌故意端着脸慢吞吞地对他们说:“加入青帮可什么好处都没有,清规戒律倒是不少,你们可要想好了。”

两个热切的小伙子连忙点头:“想好了,想好了,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那好吧,”陈世昌压低声音,“三日后开香堂。那天半夜,你们在八仙桥的小庙等我。”

陈世昌怎么会想到,这个他不经意间收下的小徒弟,在多年后竟然会坐上上海青帮的头把交椅,成为拥有徒众二三十万的大帮主呢。

告别陈世昌后,杜月笙觉得心里很兴奋,没想到陈世昌这么痛快就会答应了他。

听说青帮开香堂收门徒的仪式很神秘庄严,会是什么样的呢?杜月笙每时每刻都期待着。

需要说明的是,早期加入青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着非常严格的程序。

一般来讲,想要投身青帮,必须有青帮前辈进行引导,而且本人必须得写出一份入帮志愿书,内中要详切地陈述自己的入帮动机和意愿,这样,介绍人就可以带着这份志愿书来交给“引见师”。那些有了入帮意愿却尚未正式入帮的人称为“空子”(又作“倥子”),而所谓引见师,也就是带着“空子”去跟“老头子”见面的人。引见师如果表示满意,就会再给他介绍一个“布道师”。这个布道师负责给“空子”讲述青帮的历史、宗旨、规定等,从而让“空子”在入帮之前能够对青帮的情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一“培训”过程结束之后,如果布道师觉着“空子”的表现还算合格,那么就可以准备一份正式的拜师帖子了。拜师帖子一般都是在正中写上“信守不渝”这四个大字,“信守不渝”的上面写的是“拜投某某某老夫子大人门下”,下面写的是“自心情愿”四个字,而师父名字的旁边还得写上自己的曾祖、祖父和父亲三代人的姓名,在“信守不渝”的旁边要写上引见师和传道师的名号,在帖子的末尾则写上本人的署名。另外,拜师帖子的反面一般还会写着一句誓词:“一祖流传,万世千秋,水往东流,永不回顾!”同时,跟拜师帖子附在一起的还得有一份贽敬金,其额数的多少视本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是10元或者20元钱。

接下来,也就是正式的拜师步骤了,因为在拜师仪式中要进行焚香叩拜,所以青帮称此为“开香堂”。由于开香堂的仪式较为繁琐,因此“老头子”一般不会单独给一个人或者三两个人开香堂,而是等想要拜师的人凑够了一定人数时,再共同举行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开香堂的时候,为了壮大声势,同时也为了帮内人相互认识一下,“老头子”一般都会邀请一些帮内的前辈和好友前来助威,因此每次开香堂都可以看成青帮人土之间的一场盛大集会。

经过了这些程序,“空子”也就正式成为青帮中人了。

杜月笙不识几个字,偷偷托相熟的识字多点的朋友写好帖子。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把身边所有的钱都包好红包,只等着迎接那神圣的一刻了。

三天后的夜里,杜月笙和袁珊宝怀着激动和虔诚的心情来到陈世昌所说的小庙(青帮收徒,一开始是在船上,被迫转为秘密组织后,为了安全起见,就选择荒郊野外的小庙)。庙内,陈世昌和他邀请的捧场面、“赶香堂”的各位前辈都到齐了。

庙外,除了杜月笙和袁珊宝,还有十来个人,基本都是混在十六铺上的熟面孔,打架斗狠的角儿。

等了一会,点齐人数,引见师带领这一队空子到达门前,伸手在门上轻轻敲三下然后又四下,里面有人高声问:“你是何人?”

按照青帮的规矩,在开香堂的仪式中,任何人都不能答错一个字。因此,引见师不慌不忙而又非常谨慎地报出了自己的姓名,随即又说道:“我今天是带人特地来赶香堂的。”

里面又问道:“此地抱香而上,你可有三帮九代?”

引见师答道:“有!”

里面接着问:“你带钱来了吗?”

引见师再答:“129文,内有一文小钱。”

这几句对答,完全是照着青帮的规矩进行的,并无分毫差错,因此里面的陈世昌就吩咐庙祝(即寺庙中掌管香火的人)打开庙门。随即,引见师便把这十几个前来拜师的人领到了神案之前。等他们全都进来,庙祝就又将两扇庙门稳稳地关好。

杜月笙抬眼一瞧,只见大殿里香烟缭绕,烛火摇曳,又见到神台上放着17位祖师的牌位,正当中的一位是“敕封供上达下摩祖师之禅位”,而“老头子”陈世昌正端坐在一张靠背椅上,他的两旁则排列着两行陈世昌邀请来撑场面的青帮前辈。

杜月笙正看得愣神的时候,有人端来了一盆水,从本命师(也就是杜月笙等人所要叩拜的“老头子”)起,按着辈分次序,一一净手。他满心虔敬地洗了又洗。

大家按照规矩净好手之后,又有一大海碗的水被人端了过来,接着大家又从本命师依次传下去,一人一口。喝过净水,就算斋戒过了,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迎接神祖了。

随后,抱香师走出行列,高声唱起了请祖诗:“历代祖师下山来,红毡铺地步莲台,普度弟子帮中进,万朵莲花遍地开。”在抱香师唱诗的同时,杜月笙随着其他人在各祖师的牌位前焚香叩拜唱诗之后,抱香师宣布:“本命师参祖!”

这时,陈世昌离座就位,面向神坛,先默默念了一首神诗,然后自报家门道:“祖师在上,弟子上海县人陈世昌,给诸位祖师敬香。”他报完姓名之后,又行了一个三磕头的大礼,而在他的背后,在场的所有人也全都跟着陈世昌一同向着神坛叩头。

接下来,杜月笙等新人就跟随着引进师参拜本命师陈世昌,再依次参见在场的各位青帮前辈。而后,杜月笙等人又每人手持三炷香,一齐跪在地上,恭听传道师介绍帮内的历史。待传道师介绍完毕,本命师陈世昌俯望着那些跪在地上的新人问道:“你们进帮,是出于情愿,还是人劝啊?”

新人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出于情愿!”

听了这话,陈世昌就厉声教训道:“既是自愿,要听明白,本青帮不请不带,不来不怪,来者受戒,进帮容易出帮难,千金买不进,万金买不出!”

新人们诺诺连声地回答:“是,是!”

至此,拜师仪式也就基本结束了,不过,如果本命师愿意,一般还会有最后的一项,那就是本命师训话,也就是给新徒弟上青帮的第一课。

青帮规则强调遵从前辈,保守秘密,严禁通奷和偷盗,同时也掺杂了不少儒家仁义礼智信的说教。其中他们最看重的是“侠义”二字,早期的青帮成员就认为自己是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是不仅为自己,也是为其他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出头的好汉。

和早期的青帮相比,上海的青帮虽然变化很大,干着不少见不得光的勾当,但是,“侠”字仍然是他们所强调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同生死共患难就是他们的信条。那种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出钱时就出钱,该玩命时就玩命的慷慨之士仍然是他们最崇拜的偶像。

杜月笙无比认真地听着,生怕错过一个字。这是自从他8岁离开学堂后上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这一课上,他学到了不少东西。

从其他人的故事中,杜月笙觉得自己参透了青帮的部分奥妙:要想在帮内取得信服,赢得拥戴,最好先做到一个“侠”字。

成名后的杜月笙历来以对朋友挥金如土、注重情义著称,因为他懂得,帮内首推的一个字就是“侠”。他能够在卧虎藏龙的青帮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呼百应的头面人物与此有很大关系。

从阴暗荒凉的小庙出来,夜已经很深了。同参弟兄们依然很兴奋,吵吵嚷嚷说个不停。只有杜月笙很沉默,他抬头看看天,仿佛看到了自己微弱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