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 | 受騙心理分析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01

最近關於權健的新聞很多人關注,也有很多同學在後臺問我,這種一看就是虛假廣告的謠言,為何總是有人前赴後繼地上當受騙?

有同學對我說,自己在整理父母親遺物的時候,發現床底下堆滿了各種價格不菲的保健品。有同學問我:“我公公婆婆一個光學教授,一箇中字頭高工,退休買了一堆保健品,還偷揹著我們買,一想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相信呢?”有人對我說:“我媽這幾年瘋狂買權健的產品,我之前就說過很多次她不聽。我給我媽轉了各種闢謠文章她就是不信,她還給我轉權健自己洗白的文章。”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真的是“中興華為聽了想打人”。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我以前其實寫過有關老年人為什麼容易相信養生保健品謠言的文章,所以今天把兩篇舊文整理出來,希望能夠解答一些同學的疑問。

“我都告訴你是假的了 / 都已經闢謠了,為啥你們就不聽呢?”

老年人會相信謠言,並且相信以後你怎麼也勸不了他。這正應了那句古話:“不孝有三,闢謠為大”。這些現象涉及了老年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死亡焦慮 + 認知能力不足。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們成功的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個體隨著年齡的增加,基本認知能力都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尤其是 45 歲以後。因此一些中青年人稍加理性判斷就能分析出邏輯漏洞的文章,老人往往不能調動足夠的認知資源來判定真假。

同時,因為身體及認知機能的下降,死亡焦慮加深了他們保持健康的需求。如此一來,簡單粗暴的謠言養生黨、誇大效果的保健品便獲得了生長蔓延的溫床。

大家比較下兩幅圖,第一幅是國家公佈的老年膳食標準;第二幅是微信朋友圈中常流傳的養生信息。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第一幅圖又是圖表又是術語;反觀第二幅,聳人聽聞、色彩斑斕、簡單粗暴。穀物類?畜肉類?200-350 克?寶塔結構?

研究這個的功夫,已經夠他們閱讀十篇《生薑堪比還魂藥,可惜 99% 的人只當作料》、《兩頭大蒜讓你活一百歲》並隨手轉發救人一命了。

而權健的宣傳中有大量的詞彙抓住了老年人的這一心理 —— 生命的奇蹟” “當代神醫” “8000 萬買的抗癌秘方” “高科技負離子磁 CPU 芯片”,誇張、抓人眼球的說法成功地吸引了老年人的注意。


02

“自欺欺人” 的積極情緒需求

研究發現,老年人的積極情緒比年輕人更多,他們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感更高。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每個人都害怕容顏衰老、體能下降、反應變慢,為什麼老人幸福感反而提高了?發展心理學中把老年人主觀幸福感不降反升的現象稱為 老化悖論(paradox of aging),並以 老年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 來解釋。

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易受身體機能、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而產生消極情緒。他們會主動調節,關注讓人感到開心的刺激,迴避讓人不開心的刺激,使正面情緒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與年輕人 “喪文化” “反雞湯” “心靈砒霜” 的流行風向相反,有時候,自欺欺人的心靈雞湯、“起死回生”的“醫學奇蹟”,“包治百病”的“特大喜訊”,更能讓人獲得積極情緒體驗,因此也更能收穫他們的相信和追捧。


03

救人救己,發揮餘熱


老年人對於社會人際關係比年輕人有更強烈的渴求。

他們往往傾向於在關係中尋求“傳承(generativity)”、“被需求感(a sense of being needed)”、“群體認同感(group identity)”,來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當他們看到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信息時,就會忍不住分享給身邊人看,希望能引起大家關注。而權健號稱 “自然醫學之父”、“民間秘方瑰寶”、“中華醫學史冊上將有我們濃重的一筆”,又是高科技,又是祖傳秘方,恰恰滿足了老年人“文化傳承(cultural generativity)”的需求;

而 “我們不是白衣天使卻勝似天使”,“讓更多人遠離病痛和苦難”,“肩負歷史使命,衷心繫蒼生,殷福澤萬民” 等等,如此高尚的情操,如此偉大的使命,正是符合“社群傳承(Communal generativity)”需求的典型代表。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這些話術之所以能獲得眾多老年人點贊和擁躉,一方面,就是因為這會滿足他們的被需求感,提高自尊(self-esteem)和積極情緒;

而另一方面,由於相比於年輕人傳遞個體基因的需求和動機,老年人更傾向於族群基因的保存和延續(因為個人基因進一步開枝散葉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因而關乎族群利益的事情更容易引起他們關注。同理,一些具有鼓動性的標題黨也能夠激起他們的被需求感和族群認同感 ——“傳播出去你就能救一條命” “為了家人的健康一定要知道”。而且據悉,權健的分享會上有很多人講自己加入權健後周薪 5 萬、喜提寶馬的故事,鼓動觀眾成為 “未來的千萬富豪”。

而老年人退休後面臨著經濟收入銳減的情況,這時如果能增加收入來源,無疑是一種提高自尊,滿足 “我還很有用” 和 “被兒女需要” 的需求的大好機會。

所以,當我們瞭解了背後機制,也就不難理解老年人看似令人費解的近乎傳銷的行為了。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04

為何老年人就是比年輕人容易輕信?

可能是腦島(不是腦洞)在作怪。

信任的差異其實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出現了。2012 年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有一篇文章從印象管理的角度來探討了這個問題 —— 當老年人和年輕人同時看到陌生人的面孔時,他們會如何判斷這些人的可信程度。

研究者準備了30幅面孔(根據事先的打分,將這些圖片分為10幅可信面孔,10幅中性面孔和10幅不可信面孔)。結果如下: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從圖上可以看出,對於可信的面孔,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面對不可信面孔時則出現了顯著的年齡差異,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相信不可信的面孔。

該文同時還探討了這一現象中的神經基礎,結果他們在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中發現腦島(更具體來說是Left Anterior Insula)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敲黑板!是腦島(insula),不是腦洞。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腦島的功能包括對風險的評估、預測決策是否安全等。研究中發現,在面對不同面孔時,老年人腦島激活更弱(如圖)。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由此可見,老年人在初次與陌生人接觸時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從一開始就比年輕人存在更多上當受騙風險。


05

您的好友騙子已上線

我們應當怎麼辦?有人以為,中國的老人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所以被騙子抓住了貪小便宜的心理。這樣說是不公平的,其實老年人上當受騙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即使在物質生活極大豐盛的帝國主義美國,也一樣存在老人大量受騙的問題。

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老年人的輕信,只有搞清楚了輕信的原因,可能才能進行相應干預。

以下有幾點是可以借鑑的。

1)關注老年人決策中情緒的作用。

老年人決策更依賴情緒 / 經驗,如何讓情緒發揮引導作用可能是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

老年人關注自身情緒時的決策質量要好於關注細節時的決策質量,“三思而後行” 對他們來說反而不適用,最好是在初次接觸的時候就讓他們對這些產品和機構產生壞印象。

2)相關部門的努力。

可能有人會說這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交易。但大家還是要注意 ——

比如未成年人花天價給主播打賞,這筆錢法律上就應該退還,因為他們被認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而老年人雖然是成年人,他們的認知卻是存在缺陷的,騙子們利用的正是老年人的認知缺陷,所以我們無法完全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把問題簡單化 —— 更多立法是必要的!

3)最重要的一點:家人的參與,老年人更需求親密情感。

敲!黑!板!如果家人不能滿足他們相應的需求,則會有其他人乘虛而入替代家人的作用,比如說,居家旅行必備的貼心好夥伴 —— 騙子。

專業的騙子不會一上來就直接開騙,他們循序漸進,一點一點獲得信任。信任一旦建立,老年人就再也不會相信其他人了(即使他們被騙了,也會為騙子辯解)。

騙子會從噓寒問暖開始,組建社群,以家人相稱,一開始只是每天分享心靈雞湯,學習小知識,分享喜提寶馬走上人生巔峰的勵志故事,多麼和諧,多麼正能量!

等到群成員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他們再開始有組織有計劃地行騙。看看人家有多用心經營,比一句簡單的闢謠走心多了。

所以最管用的防騙方法,還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多和他們交流。

最後,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都有兒孫繞膝相伴,天天快樂~~

“一看就知道是假的,為什麼他們非要相信呢?”|受騙心理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