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銀行存款會貶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把錢放在銀行?

錢存在銀行肯定是貶值的,但是對於那些風險意識比較低,或者從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人來說,你除了存在銀行,還有別的更好選擇嗎?沒有!

銀行存款利率基本上跑不贏通貨膨脹。

最近幾年,我國貨幣量的不斷增發,通貨膨脹一路走高,每年實際的通貨膨脹率要比銀行存款利率高很多,但具體有多高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概念,下面我們來簡單列舉一下兩者的數據對比。

下圖是從2008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m2的增速。

明明知道銀行存款會貶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把錢放在銀行?

從數據統計結果來看,從2008年到2018年m的平均增速達到了每年14.47%。

下圖是2008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GDP的實際增速。

明明知道銀行存款會貶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把錢放在銀行?

從統計結果來看,從2008年到2018年,我國GDP的平均增速大概是8.11%。

從2008年到2018年,我國的經濟增速都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所以對貨幣的需求也會相應增加,但實際的貨幣發行量比GDP的增速要快很多。m2的平均增速減去GDP增速之後實際是6.36%,也就是說過去11年,我國每年的貨幣平均多發行6.36%,這就是實際的通貨膨脹。

再來看一下,從2008年到2018年央行基準利率調整情況,下圖是從2007年年末到2015年10月份,央行進行的利率調整情況,這期間央行總共進行了18次調整,調整之後的具體基準利率如下:

明明知道銀行存款會貶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把錢放在銀行?

從這個利率調整結果來看從2007年到2018年平均利率最高的也就4.1%左右,相當於錢存在銀行實際要虧損2.26%,如果存款期限比較短,利率比較低那虧損的會更多。

對於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人來說,存款雖然貶值,卻是最好的選擇。

看到存款利率遠趕不上通貨膨脹的水平,所以很多人都建議大家不要把錢存在銀行,因為你錢存在銀行一直是貶值的。

但是銀行存款對於那些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或者風險意識比較低的人來說,卻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儘管目前市場上有很多理財產品的收益比銀行高,比如銀行理財產品,比如信託,比如P2P,比如股票基金等其他理財方式。但是這些理財產品在獲得高收益的同時也是伴隨著高風險的,而且收益越高風險越高,這些理財產品不出問題還好,萬一出了問題,那就有可能造成理財客戶本金的損失。

而對於那些收入比較低的人來說,他們是承受不起太大風險的,萬一哪天理財資金出現損失了,對於他們來說可是要承受很大的損失。所以儘管銀行存款利率比較低,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但是對於那些收入比較低的人群來說,銀行存款保本保息,至少能保證他們資金的基本安全,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還可以適當獲得一些收益,這對他們來說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把錢存在銀行,雖然跑不贏整體的通貨膨脹率,但是跑贏CPI還是沒問題的。

下圖是2008年到2018年我國CPI增長情況。

明明知道銀行存款會貶值,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把錢放在銀行?

從統計結果來看,從2008年到2018年,我國CPI平均增速大概是2.57%,而且從2014年到2018年,每年CPI的增速都小於2.1%,目前很多銀行兩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都高於這個水平,所以兩年期以上的存款,基本上可以跑贏CPI,如果不考慮房價等其他因素,存款還是勉強能跑贏基本物價上漲速度的。

如何適當地配置資產實現收益最大化?

錢存在銀行收益太低,跑不贏通貨膨脹,買其他理財產品風險又太高,怕出現意外。那如何正確的配置自己的資產才能獲得最大的收益呢?

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採用二八法則。

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可支配收入小於20萬),可以把80%的資金放在銀行存款裡面,當然大家可以找一些小銀行,這些中小銀行能給到的存款利率一般都比較高。另外20%的資金可以用於購買其他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以便追求更高的收益。

而對於那些收入比較高的人群來說(可支配收入大於50萬),可以考慮把20%的收入用於銀行存款,存款邏輯跟我們上面所說的一樣。另外80%的資金可以購買一些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甚至還可以拿10%左右的錢出來購買一些中高風險的理財產品,以博取更高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