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导读:春节档期,一部《流浪地球》吸睛无数,成为第一票房“收割机”。电影搅动的这股科幻热潮持续发酵,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喧嚣之中,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导演郭帆讲述电影背后的故事。

文 | 林汐

“中国”“科幻”“郭帆”,占据最近大大小小热搜榜,带火这些关键词的《流浪地球》也成为了今年春节电影档期实至名归的“黑马”。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凭借着逼真震撼的特效、天马行空的剧情以及契合中国观众的价值共鸣,聚焦国内“冷门”题材的《流浪地球》实现逆袭,不少人把它视为“中国科幻崛起”的标志,2019年也因此被冠以“中国科幻元年”。猫眼数据显示,截止2月16日,《流浪地球》国内票房已经突破35亿,暂居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三位。

《流浪地球》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新年的第一“爆款”,成功全民间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潮涌之下,不少人开始对其幕后故事进行开掘,以求能探寻出影视作品大众化的逻辑线索。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对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进行复盘的同时也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轨迹展开勾勒,希望能够在同样浩渺的影视空间里为行业的发展找到更多光亮。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地球流浪》导演 郭帆

影视前哨:《流浪地球》前期准备过程中,项目差点夭折,在这期间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郭帆:因为缺乏经验,我们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其实每天都会遇到新的困难,各个方面都有,所以这个困难的过程是相对均衡的。如果一定要说最大的困难,那可能是信任的问题。一开始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团队只有两个人,外界还是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来审视,为什么是你?你有什么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个科幻片?所以必须要一点点去证明。比如我们先做了故事大纲,然后写了剧本,拿出了3000多张概念设计,到后面做了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这样一步步让我们所接触的合作伙伴可以看到一个关于电影大致的雏形,从而慢慢建立起信心。大家可以看到片尾字幕,我们的团队最后达到了7000多人。这个过程我们积累起来的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有自己与自己之间的信任。也正是这样彼此信赖的关系,我们抛弃了很多杂念,大家目标一致地完成了这部电影的制作。

影视前哨:《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反响特别好,观众认为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科幻电影,对此您怎么看?《流浪地球》的尝试是否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

郭帆:非常感谢观众的厚爱和包容,作为导演,我只能给自己打70分,我在工作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给台前幕后所有的工作人员打100分,这四年他们竭尽全力呈现出了这部作品,无愧于心。我很感谢我们的观众和市场愿意接纳这部电影,大家的宽容和认可会给更多的投资人相信这个类型的可能性,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导演有机会尝试科幻电影的创作。现在说是否打开了大门可能为时尚早,只有当我们的电影市场像好莱坞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科幻电影的时候,回过头来看,可能才知道《流浪地球》对于这个类型的发展是否有意义。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影视前哨:您认为未来中国科幻电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吗?我们现在跟好莱坞的差距在哪?

郭帆:科幻电影和其他类型片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当中国有了玉兔登月之后,我们的观众看到电影里的中国宇航员和空间站才会有信服感。所以说,中国科幻电影已经有了基本的市场。至于我们和好莱坞的差距主要存在于电影工业化中,打个比方说,我们还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莱坞的工业体系已经达到了产业化。从拍摄和实际制作中,我们还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当然,因为现在的全球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使用,比如3D打印,VR技术等,我坚信我们可以通过十年的时间来追赶上。我们的后期特效与好莱坞也存在着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够达到他们的中游水平。

影视前哨:据说《流浪地球》的特效是在国内做的,能讲述一下这背后的故事么?是如何在无休止的修改中做到现在的水平的?

郭帆:我们有75%的特效是由国内团队来完成的,另外25%是韩国和德国的团队完成。我们从海外团队中学习了很多的经验,也利用他们的成果来激励我们国内的团队。后来我发现国内团队很多镜头也做得很好,就拿来给国外的团队参考。两边其实是同时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学习和比较中逐步完成了制作,修改次数最多的一个镜头达到了251次,我们的团队可以说是尽了全力。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影视前哨:《流浪地球》里面传递了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在这部有着世界目光的电影作品里面,如何把中国故事讲得更感人,能让更多世界观众接受?

郭帆:说实话,我们现在可能还不具备拍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科幻电影的能力,所以在一开始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把目标定得特别高,能被自己国家的观众所接受对我们这部影片来说就是最好的结果。电影的核心是讲述人和情感,为了能够把这个发生在未来近五六十年的故事讲述得引发观众共鸣和亲切感,我们寻找了很多中国式的情感元素放在了里面,比如父子关系。当然,我们也在电影中建立了一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比如最后救援任务的完成,其实是有很多其他国家的参与。我希望能够通过电影的形式把我们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一些正能量的情感向外输出,但这些都是建立在服务好我们自己国家观众的基础之上的。

对话《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最大的困难是信任

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数据仍旧以相当迅猛的速度增长着,单日超50%的综合票房占比更显示出其强大的后劲。与此同时,《流浪地球》在海外受到热捧,上座率一度超过90%,打开了国内国外“两开花”的罕见局面。

《流浪地球》让中国科幻为国人认可,更让中国电影以全新姿态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随之到来的决不仅仅是中国科幻的春天,还将是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