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導讀:春節檔期,一部《流浪地球》吸睛無數,成為第一票房“收割機”。電影攪動的這股科幻熱潮持續發酵,持續引發關注和熱議,喧囂之中,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導演郭帆講述電影背後的故事。

文 | 林汐

“中國”“科幻”“郭帆”,佔據最近大大小小熱搜榜,帶火這些關鍵詞的《流浪地球》也成為了今年春節電影檔期實至名歸的“黑馬”。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憑藉著逼真震撼的特效、天馬行空的劇情以及契合中國觀眾的價值共鳴,聚焦國內“冷門”題材的《流浪地球》實現逆襲,不少人把它視為“中國科幻崛起”的標誌,2019年也因此被冠以“中國科幻元年”。貓眼數據顯示,截止2月16日,《流浪地球》國內票房已經突破35億,暫居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第三位。

《流浪地球》毋庸置疑地成為了新年的第一“爆款”,成功全民間掀起了一股科幻熱潮。潮湧之下,不少人開始對其幕後故事進行開掘,以求能探尋出影視作品大眾化的邏輯線索。影視前哨(ID:yingshiqianshao)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對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進行復盤的同時也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軌跡展開勾勒,希望能夠在同樣浩渺的影視空間裡為行業的發展找到更多光亮。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地球流浪》導演 郭帆

影視前哨:《流浪地球》前期準備過程中,項目差點夭折,在這期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怎麼克服的?

郭帆:因為缺乏經驗,我們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其實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困難,各個方面都有,所以這個困難的過程是相對均衡的。如果一定要說最大的困難,那可能是信任的問題。一開始我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團隊只有兩個人,外界還是抱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來審視,為什麼是你?你有什麼能力?你能不能做好一個科幻片?所以必須要一點點去證明。比如我們先做了故事大綱,然後寫了劇本,拿出了3000多張概念設計,到後面做了8000多張分鏡頭畫稿,這樣一步步讓我們所接觸的合作伙伴可以看到一個關於電影大致的雛形,從而慢慢建立起信心。大家可以看到片尾字幕,我們的團隊最後達到了7000多人。這個過程我們積累起來的不僅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還有自己與自己之間的信任。也正是這樣彼此信賴的關係,我們拋棄了很多雜念,大家目標一致地完成了這部電影的製作。

影視前哨:《流浪地球》上映之後反響特別好,觀眾認為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科幻電影,對此您怎麼看?《流浪地球》的嘗試是否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開啟了一扇大門?

郭帆:非常感謝觀眾的厚愛和包容,作為導演,我只能給自己打70分,我在工作之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給臺前幕後所有的工作人員打100分,這四年他們竭盡全力呈現出了這部作品,無愧於心。我很感謝我們的觀眾和市場願意接納這部電影,大家的寬容和認可會給更多的投資人相信這個類型的可能性,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導演有機會嘗試科幻電影的創作。現在說是否打開了大門可能為時尚早,只有當我們的電影市場像好萊塢一樣源源不斷地出現科幻電影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可能才知道《流浪地球》對於這個類型的發展是否有意義。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影視前哨:您認為未來中國科幻電影會迎來發展的春天嗎?我們現在跟好萊塢的差距在哪?

郭帆:科幻電影和其他類型片有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它和國家的綜合國力是息息相關的,比如當中國有了玉兔登月之後,我們的觀眾看到電影裡的中國宇航員和空間站才會有信服感。所以說,中國科幻電影已經有了基本的市場。至於我們和好萊塢的差距主要存在於電影工業化中,打個比方說,我們還是手工作坊,但是好萊塢的工業體系已經達到了產業化。從拍攝和實際製作中,我們還存在25到30年的差距。當然,因為現在的全球化、互聯網的發展和新技術的使用,比如3D打印,VR技術等,我堅信我們可以通過十年的時間來追趕上。我們的後期特效與好萊塢也存在著10到15年的差距,目前只能夠達到他們的中游水平。

影視前哨:據說《流浪地球》的特效是在國內做的,能講述一下這背後的故事麼?是如何在無休止的修改中做到現在的水平的?

郭帆:我們有75%的特效是由國內團隊來完成的,另外25%是韓國和德國的團隊完成。我們從海外團隊中學習了很多的經驗,也利用他們的成果來激勵我們國內的團隊。後來我發現國內團隊很多鏡頭也做得很好,就拿來給國外的團隊參考。兩邊其實是同時進行,在一種良性的學習和比較中逐步完成了製作,修改次數最多的一個鏡頭達到了251次,我們的團隊可以說是盡了全力。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影視前哨:《流浪地球》裡面傳遞了許多中國人的價值觀,在這部有著世界目光的電影作品裡面,如何把中國故事講得更感人,能讓更多世界觀眾接受?

郭帆:說實話,我們現在可能還不具備拍一個具有全球視野的科幻電影的能力,所以在一開始製作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沒有把目標定得特別高,能被自己國家的觀眾所接受對我們這部影片來說就是最好的結果。電影的核心是講述人和情感,為了能夠把這個發生在未來近五六十年的故事講述得引發觀眾共鳴和親切感,我們尋找了很多中國式的情感元素放在了裡面,比如父子關係。當然,我們也在電影中建立了一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比如最後救援任務的完成,其實是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參與。我希望能夠通過電影的形式把我們中國的文化自信和一些正能量的情感向外輸出,但這些都是建立在服務好我們自己國家觀眾的基礎之上的。

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 最大的困難是信任

目前,《流浪地球》的票房數據仍舊以相當迅猛的速度增長著,單日超50%的綜合票房佔比更顯示出其強大的後勁。與此同時,《流浪地球》在海外受到熱捧,上座率一度超過90%,打開了國內國外“兩開花”的罕見局面。

《流浪地球》讓中國科幻為國人認可,更讓中國電影以全新姿態世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之到來的決不僅僅是中國科幻的春天,還將是整個中國電影行業的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