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詩人高纓

人物簡介

著名作家、诗人高缨

高纓生前照片(圖片來源:2019年2月23日《成都日報》)

高纓(1929.12-2019.2.22),原名高洪儀,籍貫天津,1929年12月生於河南焦作,中共黨員,著名作家、詩人,文學創作一級專業作家。曾任《星星》詩刊副主編,四川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名譽委員,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等職。

2019年2月22日7時,高纓在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病逝,享年89歲。

主要經歷

抗日戰爭中,高纓隨全家流亡。在成都讀完小學,考入國立第六中學,因無法忍受封建專制教育,獨自流浪到重慶。

1944年夏,陶行知將高纓收入自己創辦的育才學校。

1946年,在《火之源》雜誌發表第一首詩《張娘》。

1947年,在重慶當小學教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重慶解放後,先後在重慶市文化接管委員會、市團委、市委宣傳部工作。

1956年,高纓到作家協會重慶分會從事專業創作。

1960年開始,高纓先後在四川省文聯、四川廣播電臺工作。曾任《星星》詩刊副主編,文學創作一級專業作家,四川人民廣播電臺編輯部副主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名譽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

著名作家、诗人高缨

代表作《達吉和她的父親》

主要成就

高纓“一生酷愛詩,尊崇詩”,前期以寫詩為主,1958年後開始小說創作,小說以《達吉和她的父親》影響較大,該小說在上世紀50年代發表於《紅巖》雜誌1958年第3期,曾引起文化界的討論,並於1960年由峨眉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聯合拍成電影,在國內引起巨大轟動,受到周恩來總理肯定。

著名作家、诗人高缨

高纓創作的長詩《丁佑君》、詩歌《大涼山之歌》、小說集《山高水遠》《薛瑪姑娘》《高纓小說十八篇》《版納之戀》、散文集《竹樓裡的恩情》《心靈的母親》《走向那片神奇》《愛在無聲中》、長篇小說《雲崖初暖》《奴隸峽谷》等作品在廣大讀者中反響強烈。

1981年8月,在《成都日報》發表過反映抗洪救災題材的報告文學《霞光》。

高纓部分作品被翻譯成英、法、俄、日等文字在國外發行,曾被英國劍橋大學列入《世界名人錄》。

社會評價

著名作家、诗人高缨

成都日報記者、作家蔣藍:“高纓先生的溘然長逝是四川文學界的重大損失。祝他一路走好,佑護四川文學!”蔣藍少年時代就看過根據高纓小說《達吉和她的父親》拍攝的電影,“不但讓我對神秘的大涼山產生了神往,也對這位作家頓生敬意!他寫鄉土,生活氣息濃厚,人物之間對話真切、俏皮,反映出了他對鄉村生活的熟稔。”

高纓女兒、成都日報專刊部編輯高山:“現在這麼多人送別他、緬懷他,如詩人流沙河這幾日嗓子難受無法說話,也堅持要來靈堂送別他。相信父親也是非常欣慰的。”在高山眼裡,父親是一位重情的人、真誠的人,對子女的教育亦是如此。“父親對我們兄弟姊妹最大的影響,那就是三個字:真善美!他會給我們講文學藝術,更重要的是他正直的人格魅力,深深滋潤著我們。我的哥哥姐姐都是畫畫的,在藝術領域內有自己的成就。我本人也是在媒體工作。這些都跟父親的言傳身教分不開。”

新加坡退休記者徐伏剛:“我們已經有30年交情,我也把他當成是自己的父親看待。”徐伏剛說,2019年春節回國,聽說高纓住院的消息,幾乎天天去醫院看望。“2月20日下午,我最後一次見到高纓老師,當時的他已經說不出話了。見到我,他把雙手舉起來向我抱拳,我知道這是他對我的告別。因為實在太悲痛,本打算間隔一天再去看他,哪知道這竟是永別。”

徐伏剛說,他和高纓相識源於30年前自己拍攝巴蜀文人畫冊的工作,高纓不但熱情幫助他,還對他的寫作非常關心,自此以後二人的交往就再沒斷過。“我的寫作之路上,他始終為我加油鼓勁。在我做記者的時候,就鼓勵我寫下自己的見聞,出版成書。在我寫作過程中,他不僅一句一句幫我修改,還教我如何謀篇佈局。可以說,我寫作的成功離不開他。”對徐伏剛而言,高纓不但指導他如何寫作,還教給他做人的道理,“高纓老師不僅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他還關注社會問題,關心弱勢群體。是他教會我如何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徐伏剛說,高纓品德高尚,所以朋友們也非常尊重他。“1991年,因為我拍攝巴蜀文人畫冊,他專門向巴金寫信讓我帶去上海。當時的巴金大病初癒,謝絕了看望和採訪的人,但收到他的信後卻接待了我,並告訴我‘高纓的介紹是一定要接受的’。”

《西南作家》雜誌主編曾令琪得知高纓去世的消息,非常震驚。“真的很痛惜!他是我們四川乃至中國,當代作家裡,實力很強的人,無論是詩歌、報告文學、小說還是劇本,都有建樹。”

(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根據四川作家網、川報觀察、封面新聞、成都日報有關資料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