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人口減少,這11個省市或率先受到影響

出生人口減少,這11個省市或率先受到影響

文丨西部君

人口問題成了最近討論的熱點。不久前一篇流傳的文章提到,2018年是歷史性拐點,出生人數是清朝中期以來最少的,人口總數也在這一年開始負增長。而《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同樣提到,中國總人口將在2029年達到峰值14.42億,2030年起進入持續的負增長,如果總和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一直保持在1.6,人口負增長將提前到2027年。

日前,國家統計部門公佈了相關數據: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出生率為10.94‰,比2017年下降1.49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為3.81‰。2017年的抽樣數據顯示,全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5.32‰,2018年掉到3.81‰,這也說明關於人口負增長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它只是時間問題。

站在全國來看,人口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意味著勞動力紅利的衰退。這兩年一些低端製造業,向東南亞等勞動力和土地的價格窪地轉移,便是因為這個原因。另一方面,它意味著老齡化的快速到來,社會撫養成本將大大提升。

不過由於生育政策執行尺度、經濟發展水平和婚育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具體到不同地區,所面臨的人口壓力又不盡相同。

出生人口減少,這11個省市或率先受到影響

製圖:西部城事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32‰的地區有十一個,分別是陝西、四川、重慶、北京、內蒙古、上海、江蘇、天津、吉林、黑龍江、遼寧。

自然增長率低於全國的地區只有十一個,為什麼如此少的省(市),就能將平均水平拉下來?這是因為,這其中有不少是典型的人口大省,比如四川,2017年常住人口8302萬,排在全國第四位;江蘇僅次於四川,2017年常住人口為8029萬。

值得一提的是,像東南沿海的廣東和山東,常住人口數已經破億,自然增長率也高於全國水平。像山東,一向以“敢生”著稱;至於廣東,最典型的潮汕地區,由於傳統觀念和宗族社群結構,生育限制並不徹底,所以人口出生率相當高,自然增長率也高居全國第四。這意味著在未來的人口競爭中,山東和廣東這類地區,將成為壓力相對較小的地區。

按照人口增長的普遍規律,經濟越發達,女性越是獨立,生育率會相對很低。但這只是最宏觀的規律。一方面,由於政策執行的因素,各地的出生率不盡相同;另一方面,雖然死亡率差距對不同地區人口基數的影響不大,但出生率高,未必意味著自然增長率也高,考察自然增長,還得將人口流動的因素納入。

所以,依據這些標準,可以將上述自然增長率低的地區,分為幾個類別。第一類像北京、上海和天津包括江蘇,屬於經濟發達地區,生育觀念相對比較現代,經濟壓力大,出現大量丁克甚至不婚群體都不意外。

比如此前江蘇民政部門的婚姻大數據顯示,江蘇13個市平均初婚年齡都達到30歲以上,而全省的初婚年齡為34.2歲,遠遠高於全國。

出生人口減少,這11個省市或率先受到影響

製圖:西部城

當然北京和上海的自然增長率低,除了出生率低的原因外,戶籍限制也是重要原因。而江蘇則有生育政策比較徹底的因素,比如江蘇如東縣,是知名的“計生紅旗縣”。不過雖然生育率低,但由於經濟發達,這些地區的人口吸引力很強,只要放開戶籍門檻,就能夠帶來自然增長率的大大增加。

第二類地區像四川、重慶,過去由於生育政策執行嚴格,加上落後地區的男性偏好,導致生育率降低。伴生後果之一是老齡化嚴重,2017年年底的數據顯示,川渝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名列全國前二,佔比要遠遠高於其他省市。

另一方面,經濟的落後,又加劇了人口的外流。像四川是典型的勞動力大省,川菜的流行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四川人將它帶到了全國各地。

第三類地區是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地區在早期由於受到戰略扶持,國營經濟曾經相當發達,它一度是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所以,當地人的生育意願,比其他地區要更快地降低了。

而隨著東北的衰落,三省地區成為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也是老齡化最重的地帶。這兩天非常火熱的南方養老金救東北的話題,正是一個例子。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失,直接後果是進一步加劇了自然增長率的走低。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東北不僅留不住人,甚至也可以說“留不住”感情——2016年離婚率進入前十的省區,排在前三的正好是黑龍江、吉林、遼寧。

所以在上述十一個地區中,最有理由著急的的確是東北。至於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蘇等發達地區,形式遠沒有東北那麼嚴重。至於川渝地區,壓力也不小,不過像成都和重慶這一年來在奮力“搶人”,同樣不失為緩解人口壓力的有效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