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新華書房

“新華書房”是江蘇省新聞出版局、江蘇省全民閱讀辦、新華日報社聯合推出的全媒體閱讀品牌,面向全省以黨員幹部為主的廣大讀者,倡導在書香中滋養心靈、提高修養,在閱讀中開闊眼界、增長知識。

經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嚴格遴選,2018年第四季度“新華書房”10本好書、10本延伸書目新鮮出爐。10本好書分別是《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國時代》《海魂:兩個人的哨所與一座小島》《四十不惑: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驗分享》《新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國之路》《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規模》《時間的壓力》《海綿城市十講》《生命3.0》,10本延伸書目包括《中國傳統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華文化通識》等,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歷史人文、科普新知等豐富內容,展現精彩思想、集萃新版好書,與讀者一道分享。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作者/主編:楊百寅,單許昌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7

本書從文化理念的深層角度,對依靠何種“定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了探究。貫穿本書的是作者倡導的知識三元論。作者建議,要運用“中庸之道”的智慧來防止各種極端事件的發生,做到守正、致和與隨變。在治理經濟方面,要綜合運用道德、政府和市場這三種力量;在治理社會方面,也要綜合運用德治、法治和政治這三種治理模式的精華,並根據實際變化不斷動態平衡,防止社會治理模式的僵化與失衡。本書系統地分析了知識的引力、思想的活力、文化的魔力、主義的動力、現實的壓力、理性的張力、理想的魅力、變革的阻力以及復興的定力,為中國當下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思維參考框架和座標。

新華書房·第四季度

導讀薦讀 · 本書目錄

1 知識的引力/ 001

1.1自然的束縛知識的力量/ 004

1.2思想的構件知識的內核/ 009

1.3論整體思維鑑內在邏輯/ 012

1.4知識之發展螺旋式上升/ 024

1.5知識的活性良知不可缺/ 033

本章小結/ 036

2 思想的活力/ 037

2.1混沌的世界思想的活力/ 039

2.2析中國社會辨多元思想/ 042

2.3傳統的思想穩定與和諧/ 044

2.4西方之理念民主與科學/ 057

2.5社會主義興革命為公平/ 062

本章小結/ 069

3文化的魔力/ 070

3.1文化與教化社會性知識/ 073

3.2文化三層次含義各不同/ 076

3.3探思想文化建分析框架/ 081

3.4文化的意義包含時空觀/ 113

本章小結/ 129

4主義的動力/ 130

4.1信仰價值觀理想乃主義/ 134

4.2整體性思維儒釋道合一/ 139

4.3資本逐利潤平等為回報/ 148

4.4革命的信仰公平和正義/ 156

4.5中國的特色偉大的理想/ 161

本章小結/ 163

5現實的壓力/ 164

5.1自然之條件地理之狀況/ 166

5.2傳統之文化民族性基因/ 170

5.3儒釋道文化穩定與秩序/ 176

5.4西學之東漸社會之變遷/ 183

5.5曲折之道路艱難之探索/ 190

本章小結/ 198

6理性的張力/ 199

6.1理性的本質過程與結果/ 202

6.2實用的理性和合的邏輯/ 208

6.3功利的理性資本的邏輯/ 216

6.4革命的理性活性的邏輯/ 223

6.5理性的本質不同的範式/ 230

6.6科學的理性認識方法論/ 236

本章小結/ 241

7理想的魅力/ 242

7.1理想與信念人類的靈魂/ 244

7.2傳統的理想社會之大同/ 255

7.3資本的理想效率與增長/ 259

7.4革命的理想消滅不公正/ 262

7.5復興的理想現代化社會/ 266

本章小結/ 270

8變革的阻力/ 271

8.1化變革阻力仗人心之勢/ 273

8.2二元對立論認識簡單化/ 276

8.3理想主義者心高又氣傲/ 278

8.4現實主義者麻木或盲動/ 280

8.5理性主義者單純而自負/ 282

本章小結/ 288

9復興的定力/ 289

9.1三源趨合流融合聚定力/ 292

9.2察動態平衡行中庸之道/ 308

9.3理想與現實理性促平衡/ 315

9.4市場與政府道德為共生/ 320

9.5法治與德治政治為引導/ 328

本章小結/ 346

後記/ 347

導讀薦讀 · 閱讀指引

這本書解決什麼痛點?

——讓你9步領略此書精要

中國當前處於一個大轉型的時代,各種知識、思想、文化都處於一個大增長但同時又略顯無序的狀態。昨天還深信不疑,今天就可能要徹底摒棄。生於斯的人們,往往會因為理想、現實與理性的衝突,各種知識、思想和文化的碰撞,而生髮出各種迷茫。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思考我們自身知識、思想和文化的框架,分析我們自己的工具。通過這個工具,可以淬鍊個人和組織的定力,看清未來方向,不被轉型過程中的短暫迷茫所淹沒。

知識的引力

人作為自然之子,和其它物種一樣,都會受到自然的約束。但是,人和動物的重要區別,就是人類發明了語言文字,從而能夠把人類的經驗和思想一代一代地積累下來,併成為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也就是培根所言的“知識就是力量”。

人類的知識紛繁複雜,但從整體上來說,分為三類知識:一類是感性知識,主要是指來自實踐經驗的知識,一類是理性知識,主要是那些理論化和公式化的知識,第三類知識是活性知識,這類知識很特殊,它主要反映的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和事情的心態和感受,屬於情感和價值觀念的範疇。有些人並不承認這類知識,只將他們看成某種意見或主張。秦檜既有豐富的實踐知識,也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他缺乏良知,遭人唾棄。可見,良知是知識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做良知人。

這三種知識只有互相生成和相互轉化,才能形成知識積累和創新的螺旋,知識才能展現出它的力量。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思想的活力

我們每天都要從世界上接受大量混亂的信息,有些信息對我們是有用或有意義的,有些信息則是無用的甚至是干擾性的。思想理論,作為我們以概念和命題的方式來組織描述和解釋現象的工具,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大的作用。好的理論以儘量少的假設就能解釋大量現象,從而成為我們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法寶。

古代中國是一個多元文化與思想並存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就是形容各種思想主張相互競爭同時又相互促進的局面。經過一千多年的演化,中華文化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家合流併成為社會主導思想的局面。與此同時,少數民族也曾經創造出輝煌的文化,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強勢入侵,中國也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也在中國慢慢傳播。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在新時期又進行改革開放,讓中國人民富起來,現在又在致力於讓中國人民強起來的重大歷史任務。

因此,影響當下中國的思想非常多,我們這裡僅僅分析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穩定與和諧,儒釋道三家分別從各自的視角提出如何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邏輯。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非常重視發展和效率,民主與科學只是實現發展和效率的工具。社會主義特別強調公平與正義,要求借鑑人類既往一切優秀成果。我們分析這三種主要的思想體系,主要目的是吸取精華,融和創新,為當下的社會變革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文化的魔力

人類知識和思想體系只是人類文化系統的一部分,文化是人類藉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模式,對社會影響是系統而全面的。

分析文化需要一個基本的框架,我們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內在核心層,也就是基本信念和基本假定層,是一種文化的基本前提,往往隱而不現,解決“是什麼”的問題。第二個層次是價值導向層,它是文化群體成員確認哪些行為規範是好的和有意義的,哪些是壞的和有害的,是解決“應當如何”的問題。第三個層次是行為意向層,是在基本假定和價值導向的基礎之上,形成各種有意義的行為規範,是解決“如何”的問題。

文化不僅僅有三個層次,還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知識,二是處理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知識,三是處理人與自身關係的知識。

文化的三個層次結合文化三個方面的問題,形成了本書的九個分析構念:世界觀、本體論、方法論、人生觀、道德觀、知行觀、人性論、價值觀、理想相關,並用這九個構念來分析傳統文化、西方資本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文化。任何一個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演化的,在研究這些文化時,不僅僅要分析它的要素,還要把它放置在一定歷史時間內和空間內進行考察,才會顯現出其魔力來。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主義的動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各種各樣的主義,譬如拜金主義、資本主義、實用主義、精緻的利己主義。但主義究竟是什麼,卻很少有人去深究。主義是人類為了尋求生命的意義而構建的特定思想體系與學說主張,表現為明晰的核心價值觀、堅定執著的信仰和鼓舞人心的理想以引領人們的行動。主義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

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理想是追求一個公正、有秩序的大同社會或小康社會。而資本主義則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等一系列有利於資本積累的理想社會,其主要特徵是看重效率和經濟發展。共產主義的理想是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社會,在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裡,每個人都是平等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能。

主義作為牽引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對人類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意義。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將穩定的力量、發展的力量以及公正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

現實的壓力

中國的自然環境約束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因素,“胡煥庸線”揭示了中國的自然環境與人口的分佈規律,而“竺可楨線”揭示了中國文化變遷的氣候因素。這些規律,從自然環境層面,揭示了中國古代王朝週期性變化的誘因。直到今天,中國面臨的自然環境,還在深刻塑造著中國歷史變化的進程。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影響當前中國人思維重要因子。五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中華民族複雜的文化和性格:外柔內剛、中庸、智慧、堅韌、孝悌,但又缺乏獨立自由思想(道家的自由思想是一種消極性自由)。傳統文化重視穩定、秩序與和諧,至今是當前值得重視的價值導向。

中國人早年對資本印象很壞,因為資本主義的列強總是欺負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為思想觀念的限制,對資本也採取了排斥的態度。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社會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利用資本和市場發展了經濟,推動了社會向現代化強國的轉型變革。建設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探索的過程,中國社會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所經歷的曲折和教訓也應該被汲取。

理性的張力

理性實際上不僅僅是西方文明的標誌,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徵。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將人們的視野束縛在具體可見的事物上,而不去關注看不見、摸不到的更根本的規律性問題。

資本主義最大的理性莫過於建立在否定傳統特權基礎之上的功效理性,功效理性奠定了資本邏輯的基礎,推動了整個資本主義各個層面的運轉。

革命理性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思維,即價值理性。關注現存的和歷史的不合理問題,從而通過批判性思維或活動對之進行改造。革命理性的優點是能夠關注人類核心價值,並將現實問題總結上升為理論。偉大的理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現實的物質力量。

理性的範式各不相同,主要是其基本假定、價值導向及理性規則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不是人為的,而是一種在不同歷史背景下的總結。

我們總結了科學的理性認識論:即一個理性的過程需要有博學作為根基,以審問前提作為起點,以慎思作為推理與分析的過程,以明辨結論作為理性的重要節點,以篤行作為理性檢驗和反思的重要步驟,形成一種理性思維的螺旋上升。這種知識的螺旋,我們稱之為明辨性(批判性)思維。

理想的魅力

蘇格拉底認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中國傳統社會的理想追求是大同世界、小康世界、極樂國土、桃花源世界。追求社會公平公正、秩序穩定,強調人的身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西方資本主義夢想的核心是重視發展和效率,讓資本獲得回報以實現個體全面發展。

共產主義理想的基本特徵:一是強調社會公正,二是強調社會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社會各階層從認識上借鑑和汲取不同思想文化的精華,從行動上把握和處理好穩定、發展與公正的辯證關係。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變革的阻力

任何社會變革都會面臨各種阻力,成功的社會改革家都懂得勢的力量,並善於用勢,所謂“順勢者昌,逆勢者亡”。人心的向背是變革趨勢的根本性、決定性因素。智慧型的改革家抓住人心這個重要的活性知識,而非陷於感性、理性的二元論思維模式。

整體思維主導的社會變革,認識並利用感性、理性與活性知識的作用及其互動關係,從而更好地平衡變革的理想、現實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因勢利導避免理想主義的幼稚、現實主義的盲動、以及理性主義的單純。

復興的定力

人類的行為受到現實、自由及理性這三個永不靜止的力量的推動。因各種不確定性而生髮迷茫,每個人要平衡相應的三個作用力:感知的外部世界和真實經驗、被激活的理性及主導價值觀。

社會發展是由規律性與非規律性共同主宰的,每個人、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利益和觀念。這個時候我們要運用中庸之道來防止各種極端事件的發生,做到守正、致和與隨變。

社會發展的核心主題是穩定、公正與發展,失衡會造成很多悲劇。價值導向對於一個社會來說非常重要,我們認為,價值觀應當是開放、包容和多元的。但主導的價值導向應當清晰和明確。

在治理經濟方面,應當綜合運用道德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忽視任何一種力量,經濟發展都會遇到重大問題。在治理社會層面,也要綜合運用德治、法治和政治,並根據實際變化不斷動態平衡,防止社會治理模式的僵化與失衡。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本書作者

楊百寅博士,江蘇省常熟市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偉創力講席教授、領導力與組織管理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曾榮獲國際人力資源開發學會的“傑出學者獎”。

他的知識整體理論、中國式領導和高管團隊有效性的研究論文和其他多篇學術論文曾分別獲得國際學術期刊和研討會的最佳論文獎。曾任SSCI刊源英文學術雜誌《人力資源開發季刊》主編和其他多家學術期刊的編委。曾任教於美國的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和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

《定力:中國社會變革的思想基礎》|新華書房2018第四季度推薦書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