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背四百首詩,識三千字: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1

最近,一位名叫王恆屹的五歲孩子刷屏了,他在《挑戰不可能》綜藝節目裡,在隨機挑選的十聯詩句裡,只保留三個字的提示信息來背誦,王恆屹竟然都背出來了。

更讓所有人驚訝的是,王恆屹不是單純的背古詩詞,而且能夠理解詩詞的意境,能準確說出詩詞的作者,甚至在哪裡寫的詩。

五歲的王恆屹因此被稱為“行走的中華小詩庫”。

觀眾們很想知道,王恆屹為什麼能夠背出這麼多的古詩詞?

王恆屹是由奶奶帶大了,平時就是奶奶教他背古詩詞,除了記憶力確實超常之外,興趣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首先,王恆屹斷斷斷續續識字三千,那麼,他在讀書看報這方面就不成問題了,其次,對於古詩詞他是感興趣的。

王恆屹的奶奶介紹說,每首詩詞只讀個三五遍,然後合上書本就能背出來,再由奶奶幫他把註解講一遍,加深理解就可以了。

而王恆屹的學習動力全部緣於興趣,不是硬性填鴨似的。

求知是人的一種天性,沒有誰生下來就拒絕學習,但是,學習方式則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成才還是平庸?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人的學問是由好問而來。

試想,如果對學習不感興趣,也不主動積極地問,又怎麼能得來知識呢?所以,興趣才是開啟孩子通向知識大門的鑰匙。

五歲孩子背四百首詩,識三千字: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2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了許多關於孩子寫作業的搞笑視頻。

其實仔細看下來,孩子的想象力超級豐富,也就是說,孩子們的智商遠在家長之上。

為什麼這樣說呢?

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是憑著豐富的想象力來學習,也就是說,孩子對學習是有興趣的,但是扼殺孩子興趣的,偏偏是家長。

視頻中的第一道題是,西瓜、鴨梨、菠蘿、鴨子,它們四個誰站錯了隊伍?

孩子的答案是西瓜。雖然正確答案是鴨子,但我認為西瓜也沒有錯,如果從色彩學的角度來講,孩子的答案是正確的。

當這四樣物品放在一起時,只有西瓜是綠色的,孩子自然會聯想到,在顏色上區別,西瓜與另外三個不是一夥的。

我把視頻發給朋友小諾,讓小諾的女兒來做,小諾的女兒讀幼稚園大班。

小諾並沒有急著讓女兒做,而是把三種長在地上和掛在樹上的水果圖片百度出來,又去網上搜了一段鴨子的視頻,等女兒全部看下來,才問女兒,誰站錯了隊伍?

女兒給出了正確答案,是鴨子。而且說出了理由,因為鴨子會跑,是喘氣的。

這就很形象直觀,首先引起孩子的興趣,在有趣的過程中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既學了習,也增長了知識。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這樣一段話,其實很中肯:體育運動如果是出於強迫,不會有害身體;但是,在強迫之下獲得的知識,無法保留在頭腦中。

也就是說,用興趣吸收的知識,會印象深刻,而填鴨式,吼叫式,只會讓孩子厭惡學習直至遠離。

五歲孩子背四百首詩,識三千字: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3

同住一個小區的幾位朋友,家裡上學的孩子都差不多,每次陪孩子寫作業,模式都相同,又吼又叫,唯恐天下人不知道,自己家有娃。

但是,在這些家長裡,從來沒有聽過朋友林峰喊娃。

後來,通過幾次接觸,我們才發現,林峰的育兒方法很值得借鑑,那就是,他只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從來不陪孩子寫作業。

我們一起自駕遊時,林峰會領著兒子,沿著河邊找枯木,然後和兒子一起玩鑽木取火,實地演示給兒子看。

雖然最終沒能取出火,只是鑽出了青煙,但畢竟讓孩子真正接觸到了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我們一起吃火鍋,林峰會讓兒子觀察,青黑色的大蝦入了熱湯,為什麼會變成紅色了呢?

他的兒子仔細觀察發現,入了熱湯的蝦真的變成紅色。

林峰就會給兒子解釋,蝦的外殼含有蝦青素和蝦紅素,蝦青素不穩定遇熱被破壞,而蝦紅素則非常穩定,遇熱依然保持紅色。

因為林峰的講解,他的兒子對螃蟹也感了興趣,又仔細認真地觀察起螃蟹來。

林峰說他從來不吼孩子,也從來不陪孩子寫作業,但卻總是從生活的細節裡,來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孩子感興趣了,才會主動學習。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也曾經說過:憑著主觀想象去強迫孩子做某些事,實在是行不通的,是很難激起孩子學習興趣的,相反多給孩子一些寬鬆和自由的天地,多講究點藝術,也許會是另一番情境。

五歲孩子背四百首詩,識三千字: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04

興趣是一個人認識某種事物,或者從事某種事物活動的心理傾向,在興趣的基礎上來認識並探索外界事物。

心理學上對於興趣給出了分類。興趣分直接和間接,獲得知識的興趣是直接的,為了獲得知識而學習的興趣是間接的。

孩子的人生觀尚未成形,那麼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是間接的,是需要家長給予引導的,如何引導或者培養,才是家長應該正確對待的。

而許多家長,往往就忽略了這一點,他們只是陪伴、輔導,但卻沒有把孩子的興趣激發出來。

激發孩子的興趣,由興趣入手來引導學習,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是雙贏的,孩子不會厭倦,家長也不需要吼叫。

而對於有些孩子,天生或者慢慢形成的興趣,家長也要正確對待,而不是扼殺或忽視。

美劇《我的天才女友》中,莉拉從小就對文字感興趣,她的夢想是寫小說,併為此攢錢買破舊的書來讀。

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小小年紀的莉拉與父親抗衡,要求繼續讀書,結果被自己的父親,在盛怒之下從二樓扔下去。

莉拉的興趣是直接的,不需要父母引導的,但卻被父母扼殺了。

所以,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首先用心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天生的興趣和愛好。如果有,那就著手培養並支持。這是直接的興趣。

其次,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對某些事物的興趣,由家長間接給予,從而達到真正的喜歡。這是間接的興趣。

作家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孩子的興趣。

由此看來,激發孩子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基於興趣之上接觸新事物,才能更好汲取並吸收。

而孩子在認知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