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至深!雄安新区这两位“好儿媳”把婆婆都当家里的“宝”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11月20日,在雄安新区安新县龙化乡拥城村的村委会大院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好儿媳”表彰活动。“这次活动是由安新县精神文明办、龙化乡人民政府、拥城村村委会主办的,经全村4000多位村民投票选出的冉书娥、张国军,是我们拥城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家族和睦、敬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好儿媳”典范。希望在她们的带动下,我们村能营造出敬老、尊老、爱老、孝老的和谐之风。”谈及活动举办的初衷,拥城村党支部书记郭佳威说道。

感人至深!雄安新区这两位“好儿媳”把婆婆都当家里的“宝”

“好儿媳”张国军(左)、冉书娥(右)冉书娥:把被褥搬到婆婆的房间提起今年已经53岁的冉书娥,街坊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自结婚以来,30多年的时间,她一直全心全意照顾家人,虽然丈夫家兄弟姐妹众多,但她还是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责任和义务。在照料老人方面,她更是从没跟其他兄弟姐妹产生过矛盾。今年93岁的婆婆杨省因年岁渐长,一些病痛也随之而来。前两年的一个冬夜,老人突发急病,为了不让其他兄弟姐妹担心,冉书娥和丈夫冒着严寒找来出租车,及时将老人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医院进行医治,在夫妻二人整夜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了,这时,她们才通知兄弟姐妹老人住院的情况。这件事后,冉书娥再也不放心让婆婆一个人睡了,她把自己的被褥搬到了婆婆的房间,开始了更加精心的照料。“婆婆年纪大了,让她一个人睡我不放心,我怕夜里有什么情况,我们不能及时赶到。都说人老了,就会变成一个老小孩,那我就把我妈当小孩一样去照顾。”

感人至深!雄安新区这两位“好儿媳”把婆婆都当家里的“宝”

冉书娥在照料年迈的婆婆“说起我这个儿媳妇,我真是一点毛病都挑不出来。我年纪大了,难免生个病啥的,每次她都守着我,给我洗脚擦身、洗梳头发、剪指甲、端痰盂,别提多周到了。” 冉书娥的婆婆杨省告诉记者,因为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冉书娥还经常打些零工来补贴家用,“她在饭店打工的时候,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总打电话给左领右舍的,让他们时不时过来看看我。中午的时候,还在饭店做好饭给我端回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要把我们家的‘宝’照顾得好好的,一家人平安幸福,比什么都重要。”冉书娥说。张国军:婆婆住院期间的“特护”“虽然今天被评上‘好儿媳’,但我还有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今后我会更加孝顺公婆,让他们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1990年出生的张国军,是一位爽朗、能干的“90后”。从2010年结婚至今,她八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务、孝敬公婆,是街坊四邻交口称赞的好儿媳。“结婚八年多来,婆婆一直对我疼爱有加,把我当亲闺女看待。将心比心,我也要好好孝顺婆婆。”谈及对公婆的照顾,28岁的张国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累,我不怕。只要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父母高高兴兴的,丈夫、孩子平平安安的,我累点也值。”

感人至深!雄安新区这两位“好儿媳”把婆婆都当家里的“宝”

张国军给婆婆按摩2018年春节,张国军的婆婆苏小巧不慎脑中风。在住院治疗期间,张国军在婆婆的病榻前忙前忙后,喂饭、擦澡、按摩,俨然成了婆婆的“特护”。“我们同病房的人都说我好福气,有个这么尽心的好儿媳妇,她伺候我的时候,连医院护工都竖大拇指。也将正是因为她的精心照顾,我的身体才能恢复得这么好。”说起儿媳妇,苏小巧言语之间满是赞许和自豪。不仅对待公婆如此,这个拥城村普通的年轻人,还精心照顾身患绝症的养父多年。也正因为她的这份善良与孝心,2018年7月,张国军获得高阳县公益爱心协会评选的“孝道模范”称号。“先不说她是怎么伺候父亲和公婆的,就是我们左邻右舍,有时候也难免会遇到一些要搭把手的着急事儿,只要谁家需要帮助,她都会扔下手里的活儿,跑前跑后地赶过来帮忙。我们村4000多口人,能把好儿媳的票投给她,说明大家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张国军的邻居说。■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明空■供图/刘向阳■编辑/贾立芳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