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一、

公元848年,李商隐又失业了。

事情是这样的。

2年前的某天,唐武宗的心情非常好。因为他只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会昌中兴”,灭佛教、败回鹘、平藩镇,大唐柳暗花明。

于是,他决定犒劳自己。

唐武宗特别信仰道教,他给自己的礼物就是——仙丹。据说,这是一种保健品,补钙补铁补锌三合一,保证吃嘛嘛香。

那时,持续多年的“牛李党争”似乎已见分晓。李德裕和唐武宗手拉手在舞台上秀恩爱,闯出了“万古良相”的名号。

而牛党,则在角落里默默抽泣。

但谁也没想到,唐武宗刚被提名为“大唐最佳舞伴”候选人时,就因为仙丹的药效太猛烈,挂了。

历史的反转之快,莫过于此。

大唐帝国的新老板是唐宣宗,他登基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速——把李德裕赶下舞台,拉着牛党的人一起玩。

而李商隐支持的是李德裕,所以也在打击之列。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好在“李党”的郑亚拉了他一把,带他去桂林上班。还没等李商隐好好看一下桂林的风景,郑亚又被贬到广东。

完了完了,郑亚都自身难保,又怎能护的了他?于是二人分道扬镳,郑亚去广东,李商隐回长安。

崎岖的巴楚大地上,游荡着李商隐落寞的身影。

他背着沉重的行李,用破洞的布鞋踢着脚边的石子,也不知道是石子硌了脚,还是脚硌了石子,让他冒出一句:“靠”。

李商隐实在太郁闷了,从唐武宗的去世后,他就一直在思考着人生的终极之问:

为什么王公贵族都迷恋佛道?

现实世界为什么得不到他们的关爱?

大唐的出路在哪里(主要是他)?

这些问题折磨了他2年,终于在人生跌入低谷的时候,用一首诗向世界发出问候: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你们这些皇帝啊,为什么都不务正业呢,整天就知道追求些虚头八脑的鬼神,害得我和贾谊这样的人才都没工作......

其实,“李商隐之问”早已有人回答过了。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二、

公元819年,那是唐宪宗时代。

在春节前,唐宪宗打算好好办一场年会,庆祝大唐“元和中兴”的成就,也为第二年的工作加油鼓劲。

与大唐的其他皇帝不同,他迷恋的是佛教。

于是,他决定在年会当天,把法门寺的释迦摩尼佛骨迎入宫中,朝拜3天,让佛祖为大唐的国运加持。

唐宪宗望着佛骨心里默念:“820年,水逆退散。”

“退散你个大头鬼,有卵用。”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韩愈,对李老板的作为很不以为然,他决定吐槽一下。

这篇吐槽文章,就是著名的《谏佛骨表》。

文章很长,大概意思就是:不信佛的,活的都不错;信佛的,活的也不见得有多好;我劝你啊,还是憋整幺蛾子,老老实实干活吧。

结果,唐宪宗递给他一份盒饭,和一张开往潮州的火车票。意思就是:有多远,滚多远,别烦我。

在南下的路上,韩愈一直在思考。

“传统文化”怎么没人学了?

儒学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该怎么办?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三、

那时,唐朝的“传统文化”已走入死胡同。

200年前,孔颖达奉唐太宗的命令编撰《五经正义》,融南北朝以来的大家为一炉,奠定了唐朝儒学复兴的基调。

人们逐渐摆脱了魏晋以来空虚、麻木的精神状态,变得积极进取。入世、奋斗,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虽然也有佛道兴盛,但远远没有后来的规模。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在儒学中找到答案。比如事业需要、比如生活态度、比如精神关怀......

但是后来,儒学也慢慢的走向僵化、空洞、乏味。

这种表现在文学上最为明显。

初唐四杰们,骆宾王战斗了一辈子,死不回头;杨炯写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时代强音;而王勃,写下扬名千古的《滕王阁序》。

在中唐有李白的意气风发,有杜甫的现实关怀,还有白居易的耿介和情调。

而晚唐,李商隐和温庭筠的诗词中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美则美矣,但论格局和精气神,远远不能与前辈相提并论。

因为,文化土壤变的养分不足了。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打个比方吧。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但“浩然之气”到底该怎么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做法。

在孔孟的时代,士子们周游列国、访问游学,将来用开阔的国际视野处理复杂的现实事物,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正循环。

在汉武帝和唐太宗、唐玄宗时代,征伐列国抵御外辱,总是能激起人们的雄心壮志,打出一个浩然正气来。

那么到了晚唐,就不行了。

士子们在正统朝廷、割据藩镇、执政宦官之间纠结,再加上内战、天灾不断,让他们的内心彷徨、纠结。

士子们也想养浩然正气、也想有现实关怀、也需要精神抚慰,现在却没有人能告诉他们,到底该怎么做。

道理谁都懂,可实现道理的方法和途径呢?

虽然文人们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写入诗中,但很少有学者能够把经典和现实结合,提炼出适合时代的新思想、新学问、新价值观。

这是晚唐的“文化困境。”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慢慢的,虽然每个人都在学传统文化,但儒学的理论和实践却变得不再有指导意义。人们能熟读经典,但上面的文字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

文化和时代脱节了。

恰好,儒学做不到的事,佛道有办法。

你生无可恋吗?你穷困潦倒吗?你可怜民生艰难吗?你想找对象吗?你想买房吗?你想找工作吗?

佛寺说:“出家吧,六根清净就好了,管吃管住。”

道观说:“上山修仙吧,憋管他们了,住大房子喝天然矿泉水,还有漂亮的女道姑。”

诸多的选项,总有一款适合有缘人。

当“传统文化”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时,有的人转身而去寻找新路子,有的人埋首故纸堆,一边赞叹老祖宗的智慧,一边挖些边角料。

偶有收获,则不胜欣喜;

四处碰壁,就只好小幅调整,改一下拼音之类的。

可这样真的有用吗?

文化的最大作用,不应该是“济苍生”吗?收获也好、碰壁也罢,在这一终极目标前,也只是隔靴搔痒。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韩愈和李商隐都在骂皇帝,到底为什么?老师都不敢说背后的故事


四、

韩愈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看到传统的路已经走到悬崖边了,这时需要有人站出来造桥,带着大家到对岸去看风景如画。

那么,这座桥到底该怎么造呢?

材料用儒家的木材,还是佛家的青砖?

样式用中原的石拱桥,还是欧洲的钢铁桥?

雕饰用道家的神仙,还是民间的英雄?

如果方案设计不好的话,工程将很难坚持下去,即便侥幸成功也坚持不了多久,水土不服嘛,后遗症嘛。

韩愈的造桥方案是“古文运动。”

他从“改变文风”开始,抛弃了六朝以来的浮华骈文,转而从上古秦汉的古文中寻找文化脉络。

韩愈的一斧子敲下去,浩大的造桥工程就此开始。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周敦颐、二程......

一大批唐宋大家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在其源头总结新经验、提炼新价值观,既融合了当代的佛道思想,又适应了新的社会形态,最终形成璀璨的“宋学。”

集大成者就是朱熹。

而宋学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新的贸易方式、经济环境、土地经营方式、社会结构改变,一起形成“唐宋变革”的洪流。

那时候,再也不会有人发出“李商隐之问。”因为我们都是苍生的一份子,能依仗的只有自己。

话说回来,今天我们也在复兴传统文化,可传统文化到底该如何复兴呢?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千年前的唐宋时代,那些大家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垂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