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鄉村振興中傷農害農五種傾向要防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按規律辦事。”按規律辦事,就要尊重鄉村發展規律,就要尊重農民意願。違背規律就會傷農害農。調查發現,當前農民最擔心“急、哄、騙、裝、掛”五種傾向。

所謂“急”,主要表現為急於出政績、出經驗。表現為搞“盆景式”工程,“貼畫式”項目,上級需要什麼就出什麼經驗。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不在“紮實”二字上下苦功,一時間,各種“模式”“樣板”就會接連不斷。一些所謂模式毫無典型性、經驗性可言,憑著彙報和想象拼湊“業績”,彙報材料和實際情況大相徑庭。有的利用媒體廣造輿論,製造影響。往往導致你急我快,全然不把效果和質量當回事,嚴重背離了黨的政策,損害了農民感情。

哄:所謂哄,就是哄騙,不務實效。主要表現有兩種。一是不顧實際,盲目跟風。以鄉村旅遊為甚。一說發展鄉村旅遊就一窩蜂地盲目上項目,不顧當地實際,同質化建設,形不成健康的鄉村經濟產業體系,一哄而上必然導致一鬨而散,勞民傷財。二是規劃脫離實際。只重視“頂層設計”,忽視了農民的主體地位,照著上級部門的模型依樣畫葫蘆,搞成“父子嘴臉”“母女身材”“雙胞體型”;不考慮鄉村振興的特殊性質,簡單套用商業規劃模式,生搬硬套,機械比附,許多規劃設計為規劃而規劃,實際價值很小。

騙。所謂騙,就是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報其一優,不計其劣。總括一下,大致有如下幾種現象:

一是“鏡頭式展示”。以少量付出博取大量回報,精心準備“耐看”的鏡頭給領導看。二是“歌曲式彙報”。彙報時專唱“高調、喜調”,問題蜻蜓點水,上級很難聽到真實的聲音。三是“選擇性失明”。鄉村振興,不僅要解決燃眉之急,也要培育持久發展動能。其中有好些工作,是基礎性的,是為可持續發展鋪路搭橋的工程,這些工作成效不會立竿見影。於是有些人就產生了避重就輕的想法,對於易於出成績、見效快的顯性項目感興趣,而對於長久性、隱性的基礎性工作,則能迴避就回避,能敷衍就敷衍。這樣勢必造成鄉村振興虎頭蛇尾、後勁不足。

裝,就是不懂裝懂,蔑視農民。鑑於我國農村將長期以家庭經濟為主的國情,小農經濟將是長期存在的農村經濟形態之一。產業興旺的含義不僅僅是規模化的企業經濟,也指一家一戶的家庭經濟。鄉村振興是在傳統農耕文化復興之上的現代農業文明的構建過程,不是現代工業化在農村的翻版。簡單地把鄉村振興等同於鄉村工業化的想法,不僅是偏見,而且是幼稚。

因此,鄉村發展的特殊性、地域性、鄉土性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些,不是書本上能夠學來的,發展農業經濟,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還要尊重生命規律、尊重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是一個重要原則,農民的首創精神和創造性往往是一個地區、一個鄉鎮、一個村莊興衰的決定性因素。

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就是對一些棘手的、費力不討好的重大難題採取迴避的態度,或聽之任之,或搪塞敷衍。這種心理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收尾思想。鄉鎮任職時間較長的幹部,他們認為自己到了輪崗期了,按照慣例,應當調整到上級部門,離開鄉鎮崗位了,所以主動作為意識不強。另一種是過渡思想。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只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找一些短平快、容易出政績的事情,求得一個好評價,就拍拍屁股走人。

在上述兩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就產生了一些怪現象:中央很多關於鄉村振興的政策規定,到了鄉鎮就斷流了,原本在農村落地生根的方針政策,受阻於“最後一公里”。比如農村土地流轉、宅基地三權分置等政策,一些農民不知道。有的村幹部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上級統計貧困戶時,不做認真細緻的調查研究,或者是隨便報上幾戶了事,或者乾脆說村裡全部脫貧了。有的竟然以抓鬮方式確定貧困戶。有的村幹部對於上級佈置的工作能推不攬,或者完成的質量打了折扣。

(作者:周其森,系山東省委黨校中國農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教授)

本文系作者發表在光明日報的文章《農民眼中的鄉村振興》第二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