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提到和親,相信大家肯定會想到一個個女人,一系列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等等,歷史上最熱愛和親的兩個朝代一是大漢,一是大唐。不過唐朝和親主要是都是在靠實力取得和平之後用和親維護關係,大唐處於主動地位。而

漢朝卻完全相反,從一開始和親就是在吃了敗仗之後不得已而為之,尤其是為了安撫匈奴的和親,那麼這種和親是不是漢朝的屈辱歷史呢?

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昭君出塞圖

和親背景:白登之圍,劉邦慘敗

匈奴自先秦時期就一直是邊境一大隱患,劉邦統一天下後,自然也注意到這臥榻之側的猛虎,時值中原一統,漢高祖正是野心勃勃。而匈奴單于冒頓也統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但是匈奴人逐水草而居,糧食物資匱乏,自然覬覦中原地區地大物博,時不時的前來騷擾。

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劉邦

公元前201 年,匈奴單于冒頓興兵南侵,攻太原,至晉陽。劉邦自然知道匈奴人來勢兇猛,但是他也正是一統之後士氣高漲的時候,想要再次威震天下,於是不顧勸阻,御駕親征,親率三十多萬兵去攻擊匈奴。可惜事不遂人願,冒頓佯敗,劉邦冒進,最終被冒頓30萬騎兵圍困在平城的白燈,史稱"白登之圍"。也正是這次大敗,漢不得不開始對匈奴的"伏小做低"的外交策略。

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匈奴騎兵

盟約和親:陳平獻計,劉敬出使

劉邦被圍,情況萬分危急,幸有陳平獻計解圍。陳平賄賂冒頓的閼氏,答應將漢公主嫁與單于,永結秦晉之好,讓閼氏勸說單于解圍。當時史學家也有說是劉敬提議和親,這是專家們的爭議,不管如何,最終劉邦是以和親盟約的形式取得了和匈奴的短暫和平。

之後,劉邦派遣使臣劉敬出使匈奴,和匈奴訂立盟約:漢朝定期將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並且每年還要向匈奴奉送大量珍貴物品。如今看來這簡直就是不平等條約!不過中原地區經過幾百年的混戰早就民生凋敝,劉邦又大敗,不得已接受了這種屈辱條約。

至此,漢朝被迫開始"和親"這種屈辱的外交方式,這種屈辱的時光橫跨了漢朝四大皇帝: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

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公主和親

休養生息:國富民強,大敗匈奴

雖說和親屈辱,但是也正是和親換取了漢朝七十多年的邊境和平,讓漢朝有時機休養生息。在這段時間內,漢朝統治者採用黃老之學治國,無為而治,最終在文帝、景帝時期達到了國富民強,"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在這種背景下,武帝即位,漢武帝雄才大略,國家財政實力雄厚,終於有機會對匈奴報仇雪恨!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了反擊匈奴之戰,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於漠北之戰,歷時44年,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

漢、匈和親,竟全因劉邦的一場敗仗,這究竟是恥辱還是緩兵之計?

漢軍大戰匈奴

戰爭本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面對強大外敵的入侵。忍一時之辱,臥薪嚐膽或許會取得反擊勝利。劉邦大敗於匈奴,被迫和親,屈辱嗎?簡直是奇恥大辱!但是也正是這場大敗,讓漢家君臣認識到匈奴的強大;也正是和親,讓漢朝百姓獲得喘息之機休養生息;也正是七十年的和平,讓漢庭能夠國富民強為最後成功反擊奠定基礎!環環相扣,對於漢朝來講,和親既是屈辱也是國富民強的開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