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製建築”

“中國的唐代在日本”

日本學者斷言

近年來,去日本的國人越來越多,除了購物、賞櫻花、旅遊之外,慢慢興起了日本文化之旅,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便是參觀日本建築。除了現代建築外,日本建築因為大量保留了中國唐朝時期風格,竟然也成了中國遊客去日本參觀的重點項目。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丨日本奈良東大寺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但經歷了4次大規模滅法運動,再加上戰亂、自然災害、木構建築壽命、人為等因素,多數人認為唐代異彩紛呈的木結構佛教建築,已經永遠從中國這片土地上消失了。

直到佛光寺出現在大眾面前,打了日本專家的臉。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佛光寺


年代:唐(公元857年)

座標:山西五臺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特點:唯一的經典殿堂式廡殿頂唐構,集唐代建築、雕塑、壁畫、題記的中國古建築第一瑰寶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對佛光寺進行了詳盡考察之後,連連讚歎:雕塑精湛,墨跡珍稀,壁畫細膩,建築古老,無一不是絕代瑰寶唐代原物,“建築、雕塑、壁畫、題記”四寶同處於一殿則在全國乃至亞洲僅此一處,此乃“四絕”。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日本是個“善於學習”的國家,不僅將唐代文化、服裝、民間技藝等帶回國內,還將唐代木製建築建在日本京都、奈良等地。(日本京都與奈良即是仿照唐代洛陽、長安建造,京都也被日本人稱為“洛陽”)京都與奈良大量的古建築,都是從中國學來的建造技術。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丨奈良

你拿了我們的東西,我們沒說什麼,你還倒打一耙!


//地理優勢

「建小築,成大觀」站在大殿前可以望向日落,也是舊時長安的方向。佛光寺坐東向西,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峰環抱,真龍盤踞,也形成天然保護屏障。


一水從『乾亥』相聚,過明堂然後走『丙午』,聚『甲卯』,從背後朝南流去,跟明堂水『丙午』匯聚,而流走。


風水裡,見風則散,見水則止,恰好形成山環水抱,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一山抱一寺,一寺鎮一山」佛光寺因山而得神勢,此為借勢,山借佛光寺而揚名,此為造勢。


風水學上講究尋龍、察砂、觀水、點穴、朝向,理想的模式是枕山、環水、面屏。

佛光寺坐落在山坡之上,兩側有形似蛟龍的峽谷環繞,谷的對面又是高山,形成二龍戲珠的風水格局。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唐代建築瑰寶

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建築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是大唐盛世建築的代表作。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三進院落」三重院落,照著山勢,依次高升。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塔”、“樓”、“閣”等都是在“吉位”引“氣”,把“文昌”之氣引來,引到附近的祠堂、書室、文廟裡。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丨奈良林徽因測量佛光寺經幢

佛光寺,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莊重大方,整齊而不刻板,華美而不奢靡,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反映當時盛唐的繁榮和建築發展的鼎盛。

//文化,豈止如此?

大唐盛世,推崇與周邊國家民族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各個國家的“學生”赴唐學習,他們不僅學習了唐朝的建築、工藝、技法,而且將唐朝的璀璨文化帶回本國,其中就有相對較為凸出的儒釋道文化,也被日本引進回國。

中國風水同時也傳入日本。

在日本,除了出門時、或者操辦重大社會活動要“擇吉”之外,還會確定相應的“吉祥方位”,即是受《奇門遁甲》的影響。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中國正統儒教是橫型的,被引進回日本的儒教,卻被改造扭曲成縱型的。

日本熱衷謀略與霸權,不但沒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君臣、家國思想,反而將佛法密宗的一些法門,與軍國主義思想相結合,創造出“武士道精神”及諸多不正手法集於一身的“忍術”,為其野心和霸權服務。

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先祖之氣的延續。秉承沒有子嗣是不孝,同姓不婚、異姓不養等文化傳統。日本則是世襲社會,日本的統治階層士是武士,不是憑藉學問而是世襲,憑武威維持本職深深地植根於他們的思想深處。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中國文化對“忠”非常重視。“忠”是一種可完全自發的價值觀,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也能自發形成這種價值觀。中國的忠,對象是唯一的最高君主,是意識形態,是傳承。而日本的忠,則是忠於直接的領主,簡單聽話照著做。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在中國,“勇”幾乎不算是一種美德,在日本卻成為極其重要的道德規範。源於武士社會的影響,日本人對“儒”是反感的,在中國,儒卻成為正義的標準了。

對“家”的看法,日本人的血統觀是淡薄的,更重視“家名”。他們的姓可以很隨便地變換,只為提高自己的“家格”,如果他們的祖上不是那麼高貴,日本人的傾向是認一個高貴的祖宗,而不是抬高祖宗。他們認為繼承者的關鍵不是因為繼承者的血統,而是因為繼承者的能力...因此養子繼承非常的流行。他們的“家”更多是靠技能維持。


日本學者嘲笑中國已無唐朝木結構建築,中國第一國寶,封存千年


日本人好學,可惜被本土的文化帶上了不歸路。中國在數千年的時間裡誕生了超乎尋常的哲學,並由此衍生出燦若星辰的中華文化。而日本本土只產生過初級文化,大多數高級文化都是舶來品。

中國的儒釋道,西方的上帝。這些在日本民間廣為流傳並深得民心。只可惜當時日本社會條件還很落後,因此沒有從根本上影響日本的統治階層、精英層。日本武士的夢想就是:天下步武!武力征服世界。

從日本發展的歷史證明,這個名為“大和”的民族,骨子裡深深地流淌著殺伐的血液。

在過去的一些年裡,日本利用他們所謂的“風水術”,來實現其“八紘一宇”的罪惡目的,但卻忘記了,在中國,佛法、傳統文化、藝術交匯千年,是文化,是信仰,是紮根內心的善良和品德。

“日本專家”巧用中國文化,詆譭、篡改、他用...試圖當一個“網紅”,類似這樣的行為、思想,只能勸誡 “日本專家”們:

梁曉聲先生的一句話: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