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今年双十一的数据了吗?

你真的看懂今年双十一的数据了吗?

今年双十一的成交额突破突破再突破,那么这组数据中究竟有哪些令你意想不到的「秘密」 ?让我们从多角度来「分析」。

相关数据:2018年双十一全球狂欢节,第21秒超10亿元,第2分5秒超100亿元,26分3秒突破500亿(去年用时40分12秒),1时47分拿下里程碑式的1000亿,比2017年用时9时04秒足足缩短了超过7个小时。截止正午12:00:00,成交额1491.6亿人民币(215.1亿美元)。2018天猫双11全天交易额213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比去年快7小时?

毕竟去年9小时,今年才2小时,差距大不大?!sorry,真心不大。

因为人是要睡觉的:假设双11的姑娘们选择2点睡8点起(为了过节少睡一点吧),那么差距就成了去年3小时,今年2小时,差距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而且,去年双11是周五/六,今年是周六/日,今年又有先天优势:周六整天都可以好好选品和加购,去年周五下班之后时间紧张,动作慢一点很正常。这么看,时间上的提前不代表总量的提升吧(至少未必是同样比例的)?

管中窥豹

你真的看懂今年双十一的数据了吗?

以上给出了历年双11销售额数据图,对比下财报,这个增速并不能很好的预测阿里整体的营收增速。至于预测消费升降级的趋势就更不靠谱了。毕竟,这么一场浩浩荡荡的活动涉及到的因素实在太多。仅举一反例:因为消费降级,大家可能更想买便宜货,于是平时买得少了,双11买得多了。

什么是GMV?

再给大家科普下GMV的算法,中国一般叫「总交易额」的GMV=销售额+取消订单金额+拒收订单金额+退货订单金额。也就是说,如果你太太在付款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比如余额不足),这一单也是算在GMV里面的,但显然不是销售额。当然,具体到双11活动两者的差距并不清楚(有这个数据的同学欢迎分享)。

网友评论

「反派评论」

显然,仅通过双11来分析和预测阿里的增速情况或国内的消费趋势,是不太合理的——毕竟这只是一个电商公司其中一个活动对外披露的一部分数据。利益相关也是因素之一,这里不展开。推而广之,在投资分析中,所有数据(包括财报)的分析都需要清醒头脑和敏锐嗅觉,否则跟不看数据(或者只看个PE)买股票其实也没什么区别。

「正派评论」

很多时候,真实数据没宣传中说的那么好,也没有批评中说的那么差。数据的提供方如果又是被考核方,再加上又是有导向性的组织方,其数据一定是基于提供方的演算逻辑,至少是不会那么准确地描绘未来的趋势的。对数据的质疑或存疑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财报」

阿里财报里的GMV是扣除水分的,比如这个Q的财报:Excluding unpaid orders, physical goods GMV grew 30% year-over-year in the quarter ended September 30, 2018.(除未支付订单外,现货商品GMV在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季度同比增长30%。)

「关于消费新经济」

算计那么清楚做什么?模糊的正确比计较的错误来得重要。要相信常识,消费新经济不可能不行,大环境前提你要搞清楚,整体GDP也有6%多增长呢,比任何大国都快。

其实双11的数据价值并不小,诸如「进口来源地」和「半小时破亿的品牌商」等细节数据同样有很大意义进行挖掘分析。

欢迎大家分享你觉得重要或者有意思的双11相关数据。

你真的看懂今年双十一的数据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