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被誉为程序员鼻祖,带领新浪上市却被踢出局

新浪是一家大公司,月活3.4亿,承载着互联网民的喜怒哀乐。而一手创建新浪,带领新浪从一个中关村的“土”公司,上市成为国际化大公司的,是与张朝阳和丁磊一同被称为网络三剑客的原新浪创始人--王志东。

新浪创始人王志东:被誉为程序员鼻祖,带领新浪上市却被踢出局

创立新浪却遭董事会暗算出局,曾与张朝阳、丁磊齐名,带领新浪成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

一、网络三剑客初养成

王志东在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读书的时候,中关村正在崛起。到了大四,王志东开始在中关村攒机器、倒机器,玩一些外文软件的汉化。毕业后,王志东的第一份工作是北京北郊的一家乳制品厂做技术员。他没去,选择停薪留职,继续待在中关村做街头混的“皮包公司经理”。

当时市面上主流的两套排照系统:“四通4S”和方正的华光不兼容,需要在各自的机器上跑,对于很多客户来讲,一个机器不够用,买两个钱就不够了。一个客户来中关村找人帮忙,能不能把两个合起来,恰巧找到了王志东。

王志东想试试看,花了两个星期,把王选的系统改了,改完之后又移到了四通的机器上,成了!

王选听说这个事儿后震惊了,刚开始还不相信。后来亲自见了这个“20出头的毛小子”。王选本来看好数学和计算机系的学生,而王志东是无线电系的;而且在街上混的,大家都担心他有不太好的习惯。”但王选很欣赏王志东,破格邀请他到方正。

1989年7月,王选给了王志东一个新项目“你能不能把Windows汉化了?”那个时候的王志东,从没有真正像一个程序员那样编写过程序。“那时候的我也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接下来了,要是现在,我可能想一想,觉得不行,就推掉了。”

王志东也真没让王选失望。1991年6月,王志东独立完成了当时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 indows3.0中文环境——BDW in3.0,成为北大方正1991年的七大成果之一。

1991年举办的首届全国Windows研讨会上。严援朝(著名的CC DOS发明人)甚至把自己开发的一个中文视窗放到一边,对王志东说:“我的东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东西不行。”

但是遗憾的是,一年的时间过去,方正却始终没有开始大规模推广他的东西,王志东觉得自己“非主流”,伤心地递交了辞职报告。

说王志东是国内第一代程序员的鼻祖应该不算太过分,最早汉化过WINDOWS系统-BDWIN,开发过中文之星平台,后来四通利方更是以RichWin起家并打出了利方在线中文网站。

二:少年成名,新天地创业却失利

离开方正后,王志东本来打算去硅谷充充电。他的一个北大同学,要拉着他开公司,推广中文之星。王志东觉得很好啊,跟他的梦想很匹配。他创业的第一家公司成立了,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凭着王志东的技术实力,新天地的业务风生水起。

1993,2月横空出世的“中文之星1.2”,让比尔·盖茨也吃惊不小,微软公司决定整体修改之前的中文版。微软的高层评论说,“中文之星”至少让微软的产品提早五年进入中国。“”

虽然中文之星是公司的主力产品,但是王志东的同学的想法是:用中文之星出名,不求赢利,以这杆旗帜进行金融、房地产的炒作。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公司架构。

但是1年后中文之星开始赢利,而房地产却没挣到钱。两人在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向上产生严重分歧,到了下半年,矛盾也没能化解,执着于技术的王志东感到很痛苦。搭档学的是政治学,阶级斗争经验丰富。王志东选择了离开,中文之星的源代码也留给了公司。这也是四通利方成立之初,王志东给段永基的4个要求之一,就是只做高新技术。

三、四通利方的诞生,那一年的王志东才26岁

新天地的失意对王志东的打击是巨大的。逃出来的王志东什么都不想干,只想歇一歇。但是中文之星的成功,早已让王志东成为名人。

四通总工严援朝、副总裁刘菊芬以及技术部的王杰都竭力想拉王志东进四通,竭力向四通总裁段永基推荐王志东。

当时四通原总工王缉志刚走,四通亟需技术方向的大拿。四通刚在香港上市,有大把的钱,却没有个拳头产品。四通希望能够通过王志东的“中文之星”,与方正、联想争第一。

王志东和刚离开的王缉志深聊了一番,向四通提了4个苛刻的要求:

1、不进四通,独立成立新公司,要对新公司投资力度大,保证资金正常;

2、只做高新技术(后来这一定义又被慢慢缩小,从只做软件一直到只做中文软件),除此之外的一律不做;

3、人权财权独立控制;

4、给管理层股份。

不想成为第二个王缉志,王志东也不能让四通利方成为第二个新天地。

王志东没指望四通全答应这4个苛刻的条件,但这些条件段永基全答应了。

500万港币, 20%干股。1993年12月,王志东创立了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那一年王志东26岁。

1993-1998期间,四通利方多次承接863计划,并被列入火炬计划向全国推广,奖也拿到手软。RichWin被世界权威杂志《 PC WORLD 》(香港版)评为最佳中文操作系统,短短几年的时间, RichWin取得了国内微机中文平台预装软件市场80%的占有率。

这些业绩使得四通利方作为风险企业其价值大为增加。据评估,此时四通利方公司的总资产已达到800万美元以上。

四通立方吸引了一批国内一流的软件开发人员,连已故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也曾是公司的特聘顾问。

四、资金危机

1995年7月,王志东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硅谷,开始四通利方的融资。

王缉志和新天地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安全感。四通利方作为一个中关村的企业先天性不良,很多东西非常不规范,包括他的20%股份在法律方面都没办法兑现,管理层的股份承诺更没办法落实。

王志东不只是想要融资要钱,他一直向往硅谷的风险企业经营模式,想通过改变四通利方的股东结构,把四通利方变成像硅谷的公司一样。

这一次,他要主动出击。

冯波(策源创投创始合伙人,时任罗伯森·斯帝文思公司副总裁)不停地给初来乍到有些找不到北的王志东打气。“四通利方不是一个中国软件公司,它是一个国际性软件公司,只不过总部设在中国。”

被冯波鼓动起来的王志东回到北京谈海外融资,立即被泼了好几盆冷水:“你要干什么?怎么不踏踏实实做业务了?”“咱们是个‘土’公司,就要用‘土’办法做,在中国做公司就要有中国特色,美国那套办法拿来肯定不行。”

在当时,中关村从来没有拿过外国人的钱,张朝阳也还没有开始在纽约和波士顿之间为自己的梦想奔波。

1995年12月,王志东与罗伯森·斯蒂芬投资顾问公司签约,罗伯森·斯蒂芬负责重新包装四通利方,推介给投资人。

罗伯森·斯蒂芬向王志东要钱,王志东说:“没钱。”“没钱怎么办?”王志东说:“你先给我做,不成功不收费;成功,费用实报实销,报酬按融资比例付。”

对方竟然同意了,王志东真是撞上了大运。

1、罗伯森·斯蒂芬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是个对中国很有感情的老先生,喜欢猎奇和冒险,公司刚成立了一个中国部,半年多没一笔业务,老头子希望拿四通利方做个实验,希望通过四通利方作为发展中国业务的突破口。

2、四通利方和IBM、HP合作的材料,可读性很强。

罗伯森·斯蒂芬对王志东说:“你压一压价,中国、软件、政治、盗版,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你们公司风险太大,我是投资专家,你听我的没错。”王志东将头扭到一边,不听。

罗伯森·斯蒂芬对投资商说:“你们升一升价格,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

最终,四通利方1997年定价850万美元。

1996年,科委和北京市经贸委同时批了四通利方两个项目:一是新一轮的火炬计划项目,二是“九五”技改项目,一共2000万元人民币银行贷款。项目的所有手续都办完了,但到了银行,款就是贷不出来。软件当时在国内根本没发评估。银行问王志东,拿什么抵押?王志东说,“没什么可以抵押,就拿这帮人的脑袋。”一直到现在,王志东也没用上这笔贷款。

到1997年年初,最初的500万港币差不多用完了,公司面临资金危机。王志东开始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波进行“拜山门”似的路演,王志东说“路演就像沿街叫买,事先还要进行彩排,这样的路演进行过多少次,王志东已经记不清了。换得的结果是二三十家投资商对四通利方有兴趣。”

在罗伯森·斯蒂芬的斡旋下,1997年9月,华登、爱芬豪、罗伯森·斯蒂芬基金认可了四通利方850万美元的身价以及外加10%的管理层期权。签约一周之内,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打进了四通利方在北京的账户。

四通利方选择华登,是因为华登作为当时著名的投资机构,能给四通利方带来很多的附加资源,比如后面帮忙引进沙正治。

王志东主动提出不参与此次10%的股票期权分配,他的20%股份,被稀释到了13%。

按照银行存一贷二的规定(1997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8.2898),四通利方至此可运作资金达到1.5亿元人民币。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张朝阳1996年8月的第一笔融资才17万美元,1998年融得了220万美元的第二笔融资。

拿老外的钱,这在当时的“中关村”里还是新鲜事。这也是国内IT业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四通利方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不过,三次赴美之后,王志东不仅带回了650万美元的投资,还更加明确了公司要向互联网发展的方向。

从1997年到1998年,王志东连续3次去了美国,通过华登银行的茅道临见了20多家软件公司、硬件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各式各样的公司。1998年8月,王志东第一次看到北美最大的中文网站华渊生活资讯网SRSNet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和华渊总裁姜丰年的见面,是在一个月后。

五、和华渊合并

1998年9月下旬,姜丰年来到北京,王志东租车到饭店,专门去看望姜丰年。

两个人一见如故,姜丰年意识国内市场的巨大,而利方在线有着巨大的访问量。而对于王志东来说,如果两家公司合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王志东回去后,越想越激动。

一项震动全球华人网的并购计划已经打下了伏笔。

第二天,姜丰年应邀到四通利方公司,见到软件开发专家严援朝以及从美国来的财务专家马克(原罗伯森·史蒂文斯公司(RSCO)的代表)。随后退掉回美国的机票,转道香港,和华登集团副总裁茅道临见面,因为华登集团同时担当着四通利方与华渊资讯的融资公司。茅道临听了姜丰年的想法,表示非常愿意努力促成这件事情。

姜丰年急着和王志东签字,华渊原本谈好的一笔1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却对他说:“为什么这么着急,你们之间的合并好不好,不好评判,但你没给我时间考虑,就让我同意,我接受不了。”

姜丰年火了:“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着急,他就跑了。”过了几天,姜丰年对王志东说,“我已经拒绝了那1 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王志东很佩服姜丰年的勇气,因为那个时候,王志东还没有给姜丰年任何承诺。

佩服归佩服,王志东、姜丰年为了各自公司的利益互不相让,王志东将四通利方的估价,从1500万美元,抬到了3000万美元。翻了一番?王志东差点被轰出会议室。姜丰年看中的的是,华渊和四通利方的合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这是他想要极力促成的。而四通立方上半年的250%的增长,也是实实在在的。经过9天的艰苦谈判,姜丰年终于最终点头。最后,双方共同承认,四通利方值3000多万美元,华渊值2000多万美元。

六、新浪出世

协议签完的最后一天,姜丰年征求王志东的意见,双方合并后的新站点该叫什么名字?华渊的英文名是SINA,姜丰年的策划人提出新网站的中文名用“赛诺王”,并且印刷品即将付印。但姜丰年一直觉得字面没有含义,不到位。王志东当时没有回答。

第二天,一夜未眠的王志东告诉姜丰年,新网站的名字叫“新浪”。

1999年1月,新浪开始向外放风说,要找1500万美元风险投资,弥补华渊此前拒绝的1500万美元投资损失。风一放出去,就收不住了,三四千万美元投资想进来。

刚合并就急着融资,是因为新浪在1997年融到650万美元,一下全打进了北京账户,国家为了堵“假合资”,对外汇的汇出管制很严,致使北美新浪根本没法用到这650万美元。另外,要做这么大格局的Internet,650万美元也肯定不够用。

新浪10月融资的身价比3月又涨了很多,新浪本来只想融3000万美元左右,因为新浪的身价越涨越高,很多投资商投了很多,还占不到1%,不太甘心,致使投资额度越来越大,一下冲过了6 000多万美元。

经过和华渊合并,经过3月的2500万美元融资,经过10月的6000多万美元融资,王志东原来的13%股份已经被稀释得很薄了,有人推算过,认为不超过2%。比例越来越少,但值钱越来越高,王志东喜滋滋的。

身为管理层,王志东不同意企业最终被资本控制的说法。“这要看你的股东是否足够分散,要看自己争不争气,如果你对业务最了解,能完全Ctrl公司,就不会像张树新那样被推翻。”

当时,张树新被资本逐出局,15名高管离职的风波,让很多人担心四通利方会成为下一个瀛海威。

姜丰年对王志东说:“你来做CEO,我来辅佐你”。王志东也不愿意做接,他和姜丰年一样,也对新浪没底儿。新公司最终由姜丰年担任董事长,王志东担任总裁。

现在,新浪现有100多家股东;现在,王志东是新浪总裁。

七、新浪之初

从1998年12月开始,王志东、姜奉年、茅道林三人先后通过很多人介绍,多方接触沙正治(Netscape,网景资深副总裁),拉沙正治来新浪做CEO。新浪急需摆脱“一个中关村土企业”的帽子。

面对新浪的盛情,沙正治多次表示,没信心做,不敢做,不愿做,“办公司太辛苦了,再说,我也不缺钱”。

后来,沙正治说,让我做CEO可以,我要投资新浪。就这样,投资新浪50万美元,沙正治当上了新浪的CEO。而他,在这个位子上,只坐了半年。

王志东说:“沙正治一直做副手,没做过CEO”,“身为CEO,每天都要在全球跑,以沙正治50岁的精力有些吃不消。”沙正治老了,而王志东正年轻。董事会希望互联网公司是年轻的、传奇的。但是沙正治在位的半年,除了让新浪看上去更像个国际大公司外,还给了王志东半年时间来补充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放在半年前,王志东自己都没有信心,董事会更不会放心。

更大的问题,还在四通利方和华渊的融合。早在合并前,就有懂金融的朋友告诫王志东“你在玩火……”。华渊和四通利方实力相当,谁都会不服谁,而台湾和北京的政治文化心理上,都有一些“歧视”,公司开始重Internet后,公司的远景都变了。王志东要不停向北京员工讲,AOL和Netscape的故事,讲软件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而对华渊来讲,姜丰年的心理压力更大。他顶了华渊那边很大的压力,无论是台湾人,还是美国人都不太相信国内有好公司两家公司的合并,怎么听上去都想是华渊被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土公司吞并了。

回想起那段日子,王志东直冒冷汗,“想起来都后怕”。“我们非常幸运,这种磨合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我和姜丰年之间的个人感觉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像业界老大哥那样,对人很真诚,不过于在意细节,个性豪爽,像个东北汉子。”

八、王志东这个CEO,做的不容易

既然合并了,就不可能停下来,进行磨合,必须往前冲,必须在前进中解决问题。

一、二、三,三个月很快过去了,外界开始对新浪微词:去年12月,就打出全球最大华人网站的旗号,现在看起来,除去换了个名字,网站界面包括LOGO和10月份都一模一样。

新浪外部没什么变化,内部却在激烈地变化着。部门被全部打散,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大量招人。十来条战线同时挺进,运作成本大幅提高,王志东以前做软件,可以比较细地控制成本,现在看着“银子哗哗地往外流”,心里直打鼓。

1、准备直播就像在打仗

1999年,新浪死机过三次,吴小莉网上直播一次,新浪体育一次,中国大使馆被炸一次。

1999年3月,吴小莉做客新浪,进行网上直播,等了46分钟,没说上一句话。原因是,听说吴小莉要来,数千名网友一起涌进聊天室,致使新浪服务器一启动就瘫痪,再启动,再瘫痪,直到最后,众网友失望了,走掉了,新浪服务器才恢复正常。

王志东向开发部下了道死命令:一个月内,张艺谋做客新浪前,写出一套新的嘉宾聊天系统。

名人网上直播是新浪的招牌菜,为确保正常进行,新浪首先想到要买一套能适应这种需求的聊天系统,却没买到。

为确保张艺谋网上直播,新浪开发部准备了好几套方案,紧张得像是在打仗,这次直播基本没出事。事后统计,张艺谋这次直播比吴小莉那次来得网友还多。新浪抗住了。

2、省劲的方法,不是个好方法

一台PC,装个NT,就可以搞个网站,那是个人网页的搞法,网虫的搞法,新浪不只这么简单。

上千名程序员在写Word,一个大学生可以独自写出一个字处理软件,同样道理,个人网页找个编辑器就可以做了,但新浪不是这样做出来的。一个网页和一个网站,中间有多远的路要走,只有亲自做过才知道。

新浪有一百多个工程师日夜不停地用C为sina.com写底层支持软件,(虽然CGI写起来更简单、更快速,但作为商业化运营,CGI在效率和表现能力上都显得不够专业。)这一百多个工程师集中在北京和硅谷两个开发中心中,写出的软件产品,发往北京、北美、香港、台湾四个站使用。

3、6年的软件开发经验,是新浪的核动力

新浪软件开发中心和网站之间比较独立,四个网站相当于四个大用户,开发中心的软件产品化很好。这些建立大型商业网站必备的支撑软件是否最终商品化出售,新浪还没有做出最后的决策。

客户端方面,以Richwin为核心的开发一直没有停顿过,1999年,Richwin开发人数比1998年有所增长,1999年,Richwin销售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毛利率和过去相当,营业额增长了一倍。在新版Richwin2000上,一方面增加了很多Internet功能,一方面也捆绑了新浪网。Richwin业已成为增加新浪网访问量的利器。

王志东自豪地称:“新浪能提供很多服务,这些服务别人都不具备,别人想提供,要等ITP(Internet技术供应商),新浪不必等,新浪缺什么,外面有,用外面的,若没有,自己开发。”

“新浪的核心价值在软件,软件在新浪相当于潜艇里的核动力。四通利方6年多的软件开发经验,六年多在产品定位、功能、买点、质量、延续性等方面的经验,使得新浪能以职业队的角色杀到Internet竞争中来。”“软件使新浪获得了持久性和攻击力。”

4、谁是新浪的营盘

对于后来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到竞争对手那里挖人……

新浪的防御策略是:

1、提高待遇。但任何公司都不可能随时给所有员工双倍工资,而对于要挖人的公司而言,双倍工资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是最节省成本的做法。提高待遇这场仗新浪打不赢,但也要打。

2、增强公司凝聚力。靠企业文化、事业向心力、内部环境、成就感留住人才。IT中人很有个性,很多人坚持“挣不挣钱再说,但我要干个痛快”。微软的工资在美国不算高,但很多人将在微软工作当做一种荣幸。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别家副总像流水一样流进流出的时候,王志东和他的领导层经常讨论谁是新浪“营盘”的问题。新浪认为不能或缺的人,新浪会想尽办法将他留住。与此同时,新浪也保持着5%到10%的流动率,王志东说,“太低了不行,太低了会有沉淀,新鲜血液进不来。”

九、巅峰:新浪上市,王志东33岁

中国互联网VIE新浪模式的原创者之一是陈凡。陈凡为中金拿下了新浪的主承销商,也拿到了PE投资机会。当然能够替代摩根做主承销,陈凡还是帮了新浪不少忙,包括给新浪省下了好几亿的带宽成本。

被尊称为“四通利方之母”、时任新浪董事的刘菊芬找陈凡商量:“半年了,现任中国律师还整不明白新浪的交易结构,搞不出来。”于是陈凡就把刘刚找来,把他们原创的VIE模式用到了新浪上,陈凡还带着王志东一道向中国证监会的主管领导高西庆、中银国际的前CEO,汇报了新浪上市事宜。

新浪不是在一片歌舞升平中上市的,它是在四面楚歌、八面埋伏中挂的牌。

九十年代至今,而中国法律又不准许外资直接投资中国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时任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的吴基传表示,境内网络公司申请海外上市,必须把涉及网络内容服务(ICP)的相关业务和资产分离出来。

新浪把在国内的ICP业务分离出来,另行成立一家纯中资持股的公司独立运行,不参与上市。国内资产中只有为ICP业务提供设备及技术服务的部分方能与北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网站业务一起上市。

也就是说,新浪最有价值的国内ICP业务被剥离出来了,不参与上市。新浪当然深知,把国内ICP业务剥离出去,对投资者和新浪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行为意味着什么;但新浪更清楚,如果不按国内政策行事,对新浪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而在1999年8月,新浪的高级管理层发生变动,原CEO沙正治离开,王志东成为新的CEO。这也推迟了新浪的上市时间。

9月开始,新浪开始和信息产业部沟通。信息产业部向新浪表示,新浪是个好企业,但在新的政策出台之前,希望新浪能配合进行一些重组工作。

王志东:“好的!”

新浪拿出了一个剥离方案初稿,报到信息产业部。即国内成立一个完全中资的公司,由这个公司负责国内网站的运营,四通利方则恢复到技术服务公司,由四通利方向国内网站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这个方案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的认同,并出具了意见给工商注册部门,允许其发放互联网经营牌照给新成立的公司,王志东一直担心的无牌照的灰色经营问题,解决了。

11月,由中国公民自然人身份的王志东占70%、新浪中国区总经理汪延占30%的新公司——北京新浪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金为100万元人民币。

本以为可以就此拿到上市的通行证,而新浪也在10月底将招股说明书递交到美国SEC,申请到纳斯达克上市。适逢此间中美WTO谈判,涉及到对互联网外资进入的条款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制定,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找到新浪希望其配合,暂时停止上市的进程,待政策明晰后再继续。

王志东说,“听话”的新浪真的就此停顿下上市的工作,耐心等待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期间尽管有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等 “利好”消息,新浪暂停上市的解冻日并没有到来。

转眼到2000年春节前后,三个消息刺激了新浪。

一是传言网易已经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批,用的是美国网易而非国内网易,而且已向中国证监会出具法律意见书;二是搜狐以美国注册公司上市,已经向SEC作了“公开招股”(Public Filing),上市日期似指日可待;三是听到很多风声,称台湾有好几个内容网站准备在3月间上市,都准备用中国概念。

新浪坐不住了。“当时的感觉是,我们很配合,很乖,反而不及那些调皮捣蛋的。所以觉得市场对我们有点不太公平。”王志东再次主动去跟信息产业部作进一步的沟通。事实证明,网易和搜狐确实分别在同年的6月和7月上市。

这次沟通的结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表示认可新浪将国内ICP剥离出来的方案,但对国内ICP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协议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也是新浪和信息产业部反复沟通的关键所在。

新浪最后文本的招股说明书中,上市的“SINA.com”是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控股公司,拥有四个全资子公司:香港注册的利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RSIL)、运行香港网站的香港新浪有限责任公司、美国加州注册的新浪在线(SINA.comOnline,包括北美和台湾两个网站)、以及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新浪有限公司(SINA.com Ltd.)。

2000年4月13日晚10时,新浪(SINA.com)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正式挂牌交易,代码是SINA。

当时已是四通利方总工的严援朝对王志东则依旧非常佩服:“我相信,什么不可能的事情王志东都能干成!”

十、黯然退场

新浪股票上市当天,股价由开市17美元增长至20.8美元报收,涨幅达20%。彼时,纳斯达克正遭受历史上最惨重的打击,几个星期的时间,股票总市值丧失数万亿美元,微软、英特尔、甲骨文、思科这四大骨干公司的市值自2000年3月27日以来损失4710亿美元。但新浪却一路上扬,甚至上到过50多美元。然而新浪股票并未能在逆势中支持多久,到2001年,新浪股票和稍后上市的搜狐、网易一样,已跌至1美元左右。

王志东怎么也不会想到,暂时跌落的股价会成为他被驱逐出中国互联网的直接理由。

2001年6月1日,美国加州帕罗阿图市威斯汀酒店,新浪董事局例行董事会。王志东这一天是最后一个走进会场的,此前一夜,他刚刚准备好向董事会汇报的演示文稿。

当天与会的除了王志东之外,还有董事长姜丰年和段永基等5名董事。会议一开始,就有董事严厉批评新浪的财政状况,并指出王志东应该为这一状况负责。董事会很快做出决定,撤销王志东新浪CEO职务,同时免去他新浪董事的资格。

6月4日,新浪向外公布王志东辞职,业界震惊。

王志东随后在通知媒体的情况下回到办公室继续上班,并表示自己没有辞职。这一抗拒行动使得新浪董事会与王志东公开决裂,董事会随后宣布裁员,被裁者一小时之内离开公司。王志东列在裁员名单之首。

6月7日清晨,王志东在北京北郊一所高级会所秘密约见了几名记者,在这次会面中王对自己被“暗算”的原因表示不解:董事会对公司业绩一直持肯定态度,在整个行业都在等待转机的时候,为什么单单要求我能盈利?

就在业界纷纷猜测王志东离职的真实原因之时,6月29日,段永基突然在一个公开论坛上猛烈抨击王志东:“对于新浪网,四通投了八九年了,投了上千万元人民币,至今一分钱回报也没拿到。我一年拿20万元人民币,给国家做那么多贡献。王志东一年拿30万美元,一分钱也没挣到,这公平吗?”他甚至怒斥台下的记者:“你们说我们赶走王志东是血淋淋的,他王志东拼命烧钱就不血淋淋了吗!”

8年前给了王志东第三份工作的人,也是让王志东第三次失业的人。

那一年,王志东34岁。

创业伙伴王志东“辞职”,与其私交甚笃的姜丰年为此泪流满面,但是作为董事会的少数,他最后被告知这一消息并无奈地接受,而姜丰年,时任新浪董事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