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祺盛资本叶昊盛:语音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机遇

前言

当下宏观环境风云变幻、时事维艰,直接影响到PE/VC、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产业资本的“募投管退”各项决策,继而对广大新经济公司的融资、经营产生深远影响。

“投资人说”,是星无限资本公众号为了响应形势变化,新推出的一个栏目。本栏目将定期采访活跃在PE/VC、并购基金等一线的资深投资人,旨在与诸君分享来自投资并购实践的深刻洞见和智慧。

语音识别一直是人工智能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语音识别不仅带来一种全新的、变革式的人机交互方式,还会催生出一种人类和机器的情感交流。

众多科技巨头都意识到了语音识别的重要性,在强化这方面的研究,推出各类语音识别工具。科技巨头对语音识别功能的重视主要是源于语音对人类的重要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具备天生的学习语言的技能,从而更好的与其他有感知的人进行交流。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和机器的交流只能依靠我们将人类语音或语言转化成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以此来向其发出指令并让其完成相应任务。这样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人类和机器的交流不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影响了效率。第二是人类语音虽然通过机器实现了数字化,但机器依然无法读懂它,无法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

语音识别技术的出现让机器真正拥有了「听觉」,这首先带来的是一种非物理接触式的交互方式,节省用户的体力和时间。我们身边智能设备的数量正在呈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产品,再到各种商业机器人,智能设备的增加势必需要一种更加高效的人机交互方式来提高效率及节省时间。

语音识别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在人们的智能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种智能科技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有效的智能辅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星无限资本采访仁祺盛资本)

仁祺盛资本叶昊盛:语音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机遇

叶昊盛 仁祺盛资本常务总裁


嘉宾简介:

▲Victoria University,Switzerland MBA 暨南大学学士,拥有咨询师师、证券/基金从业资格,重启商学院顾问、马邦学院顾问、多个创业大赛特邀评委。

▲ 实业出身,参与过科技制造业的经营管理及上市并购,对传统实业的转型升级有深入研究及实操经验;参与VC/PE投资,对市场的项目有持续的研究,善于着力于项目细节运作。

▲ 2014年至今任职于仁祺盛资本,专注于智能硬件、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运作及上市培育

2011-2014年组建并管理运作一家手机CG企业,后为产业链集团公司并购退出

2010-2012年全程运作一家手机TP公司,2012年成功以高PE倍数被上市公司并购

▲ 参与项目万成环球港股上市、德x科技港股并购、玉x物流借款运作、佳x股份港股培育

公司简介:

深圳市仁祺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三大板块:VC/PE投资 · 顶层设计 · 上市培育

股权投资: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环保、新能源、企业服务。

顶层设计:顶层商业模式、并购重组、产业基金、资金资源对接。

上市培育: 为中早期企业上市运作方案策划、咨询辅导。

专注为基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优质公司提供完整的全流程上市咨询运作方案,扶持使其顺利赴港IPO。

目标: 挖掘项目价值、对接看得见结果的资本运作。


星无限:人工智能领域中,语音识别的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叶昊盛:手机、音箱和车载是使用率最高的应用场景,就我个人而言,在手机、车载智能终端上都会用到,而且比较方便、实用,像跟机器互动的语音识别也需要,但是使用率不高,还有语音控制电视等功能,我认为过于鸡肋。

我比较看好汽车市场,未来的前装市场和后装都会用到语音识别,用车载的模块去做交互是有用的,但是模块的本身单价不高,所以必须要依托在其他智能设备上,车载智能语音主要是很多方案商和厂家都在做不同的细分产品,想进入车厂时间门槛高,需要2-4年布局,才能开始销售,所以周期漫长,护城河也高,一旦做进去了就很难被替代。很多公司17年就开始做了。比如车载系统每家汽车厂商都在用,但是谁能赚这笔钱,现在还不好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像苏宁和京东出了很多音箱,但是方案用的是哪家的,没有人关注,只有我们投资这个领域的的才会去看它用的是云知声、思必驰还是其他几家的。所以语音模块投资的人不多,但很多设备上都会用到。

星无限:您觉得语音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体现在哪里?

叶昊盛:语音识别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云端服务和硬件载体。硬件你可以用自己的麦克风,或者是其他厂商提供的环麦,但是芯片是核心载体。还有一种方法是你可以不用很好的芯片,选择一台云服务也可以,麦克风收完音后会转化为TXT文档,上传给云端,然后云端再给反馈。科大讯飞、云知声、思必驰这三家的优势就在于云端的识别和处理技术可以做到毫秒级给反馈。

星无限:在智能家居方面,当前的市场情况是怎样的呢?

叶昊盛:在智能家居上面,大家搭载的是狗尾草的机器人居多,因为狗尾草调控过很多设备接口,程序平台之间都调试通了。

现在智能家居大多都是家里面装一个控制盒,控制盒通过WiFi,或者通过通讯协议去管理智能家电产品,管理系统中有一个中控网关,中控网关要么用路由器的形式,要么用机器人的形式或者电视盒的形式等。机器人只是做语音的收发处理,做命令的传输接口,做语音收录,转化为txt文档,上传云端,然后云端再给回馈这样的原理。

现在的问题在于整个家居市场很乱,比如说现在几大家电集团自己在做,它的系统并非开源,由于开放性和兼容性不够,大家重复建设没有通用标准,这就是中国企业的通病,要玩就玩我自己的平台,不玩其他的平台的。我们看过很多包括新三板公司,他们也都在想着做家居的首装市场,市场上是有需求,但是量不大。

星无限:像现在智能家居的初创公司往哪方面切入进去会更容易一点?

叶昊盛:初创公司可以尝试从方案商角度切入,提供一套用户使用体感较好的产品方案,有很多公司就会给美的提供方案,美的会采买服务方案,或许是中控方案、语音识别方案又或者是交互方案等。它们会买十几台机器人在各个城市展厅,采买的机器人用美的的平台跟美的全系列产品打通,然后给消费者试用。但是很少人买,就是还没形成真正的需求。

举一个例子,就比如扫地机器人,机器人里面还有语音模块,它可以语音控制机器人,初创公司可以提供方案,把方案卖给美的或格力等,利润比较少,因为打造不了自己的品牌,没有太大的议价能力,但是能生存壮大。在深圳对初创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客户有明确需求,技术人员就能实现,但是做出来的产品是否刚需是一个问题。就像我们投资一些企业,有些产品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非刚需。

星无限:

什么原因造成智能家居还没有进入大部分家庭呢?

叶昊盛:家庭不愿意使用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企业方的原因是现在没有形成规模,没有一个整合的生态,比如灯的模块,有很多家在做,因为开发的周期不长,成本不高,每个都想做自己的品牌,各自为政,但是没有标准模块。

对消费者来说智能家居的方案还没达到消费者的预期,一线城市以深圳为例,新装房的使用率并不高,深圳的习惯是家装用的是大品牌,而智能家居企业会选漂亮的,但不会选名牌的。在二线城市,用的人是大多是90后,喜欢新鲜感,重体验的年轻人,但家装的买单人不是他们。

海外用的比较多是工业,比如说仓库,通过判断是否有人在工作而控制电灯大开关来达到省电的目的,用环保的灯加上智能控制系统每年可以省较多的钱,所以才采买很正常,但是在国内省电不是诉求。

我看好的是现在已经成熟的智能车载,

未来智能物业里面的智能门禁,我认为所有的语音产品主要是出量,他赚钱不是一次性的硬件费用,而是每年的维护费,因为我用了云服务之后,要么算流量,要么用ID,这个是可以赚钱的,但是时间还比较久,所以说要量够的时候才可以做。

星无限:目前商用机器人的主要落地场景有哪些?

叶昊盛:最早的是在商场里用,商场里面的机器人是用来吸引客流和导流的,也有博物展的机器人给游客解说的,但每年下来采买的总量也很少,因为每个公司只需要一台就够了,而且采买之后需要定制,这里面的内容需要定制,买回去需要二三十万,但是一般的消费都出在于定制上面,主要定制它播放的内容和行走路径。

现在用量最大的是AGV,特别是仓储AGV,最快赚钱的也是仓储的AGV,像菜鸟网络,如果不使用机器人分拣不了那么多快递,搬运不了那么多货物,AGV的优势在于可以24小时工作。极智嘉的仓储AGV出货量都是按K台计算了,因为国内的电商很火,像京东、淘宝、邮政,AGV用量很大,海外也是如此。工厂使用的AGV是很少的,虽然大家都想说做,但是工厂的定制太多,因为每家产线不一样,工厂使用的设备不多,但是每一个厂设备都需要调试1到3个月,所以收的钱大部分是服务费,看起来每个厂都有订单在做,但是他交付的周期比较长,并不是标准品,都需要一个个调试。

最贵的是特种巡检机器人,20万到100万不等,国家电网的电力巡检和南方电网一共才买两套系统。机器人运作的两边都是高压电,设备屏蔽高压,巡检一是看线路是否有问题,二是红外测温来检测是否有地方温度异常,三是测是否有毒。机器人不需要长时间工作,每半小时巡检一遍,走完一圈回来充电,所以它能实现。无人机是固定线路,检查电网设备接触点。但是设备都太贵了,采买的的并不多,所以一般只有电网才采买。

像某保安集团需要采买1000台有人脸识别,拍照等功能的机器人,在户外配合人工一起巡检。它的确有这个产品需求,按一台卖20万,算下来就有2个亿的市场,问题是没有哪一家能完全交付,都是交了样机之后没有下文。

清洁机器人是有公司在做,有些是原有的做扫地机器人的企业不愿意跟别人合作,他从而自主开发清洁机器人。深圳也有一家叫云海也在做,但是还在做样机阶段,因为造价下不来,没有办法跟传统的扫地设备公司合作,这两个设备之间的磨合很重要。如果做智能机器人的企业和传统的扫地设备公司合作就好了,因为扫地的市场会比商场引流场景的需求会大的多。研发清洁机器人需要既懂机器人的功能,又具备扫地的功能,暂时还没有公司能很好的做出来。

星无限:商用机器人当前的格局是怎样?

叶昊盛:整体来讲前几年都是概念阶段,都是概念机。后面这几年是在重实用,就像京东物流做一些最后一公里的机器人也只是样机,还存在安全系数问题,没有批量使用。像园区里面使用公交车一样,里面会有很多的雷达,只能固定路线,固定低速去走,依然没有大量应用,都在演示阶段。

2018年开始进入全球的应用阶段,因为样机出来这么多年之后,有的企业开始使用,像沃尔玛已小量试用一批扫地机器人,可以人坐在上面看,也可以自己去扫,仓储已经商业化了。像行走机器人、陪护机器人,都只能实现部分功能,并且造价不便宜。

现在的商用机器人主要存在有稳定性和造价的问题,因为商用机器人最大的核心是要稳定,然后要照价合理,稳定是要求所有的硬件本身是很稳定的,这个机器人整体是可以正常运作的。很多客户要求机器人八小时运作,但是机器人的电池只能用到4到6个小时,充电需要几个小时,很多公司不愿意采买机器人轮换。矛盾就在于要实现机器人8小时运作,电池就会很大,成本也很高,而且电池大了之后,里面的散热问题就很致命,在广东省用还好,但像在重庆室温是40度,地表温度高达75度,机器人的主板都扛不住这么高的温度,更别说使用了,之前是重庆市政府采买10台,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在硬件上,现在所有安卓市场的芯片相比14年功能越来越强,硬件发展是优势,应用市场更加细分了,不会要求一个机器人所有功能都具备,比如酒店的前台机器人专门负责身份证登记领卡,同一个楼层需要送毛巾的就送毛巾。一定是在细分的垂直市场才会有市场,使用率才会高。比如早些年做送餐机器人的,在地面上粘磁条的,用固定路线或激光雷达,理论上用机器人之后会减少人工成本,实际上机器人的效率并没有那么高,做噱头可以,但批量用的时候很多商家用不了,所以不到半年就死掉了。而且当时的模式是以租代售的形式,每个月大概3000的租金而已,基本卖不了多少。

以前在人工智能很火的时候,就说机器人可以很好的和人互动,可以上楼梯、送外卖。但是前段时间才打通电梯的控制模块。如果机器人上电梯,要么物理式的按电梯的楼层键,这个比较难实现。要么和电梯公司系统打通,可以发信号给电梯,显然这样是不合理的,一个机器人公司不可能打通所有的电梯公司。

现在才做出通用模块去对接,就这一个需求,已经是从两年前提出,到现在才据说是成功了。其实很多机器人让它上楼梯,进电梯,这个需求对研发人员来说是非常难实现的。包括波士顿的机器人,烧了那么多钱,也只能坐到样机上楼梯。

未来进入人工辅助阶段,人加机器人辅助的阶段,现在工业仓储已经进入了。比如看得到的家装行业可以实现由人操作多台机器人同时刷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现在还有多团队在研究细分市场,比如碧桂园已经有200-400人的团队研发物业管理的机器人。

星无限:商用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是进口还是国内自主研发生产?

叶昊盛:在行业内设备能用两年以上的基本都是进口的零部件,无论是伺服还是轴承连接,只有机器人的外壳是国产的,如果用国产电机的话,就要准备好半年一小修,一年一大修。

总的来说核心零部件都是用进口,比如仓储AGV,都用SICK的激光雷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稳定性,SICK有保证无维修使用4年,国内的人只能承诺5000小时,用超时就会出现精度不准确等问题。

国内的优势是软件的研发,近些年硬件逐渐赶上来,像核心零部件,比如雷达,由于有着成本优势都在逐步替代进口。但电机和轴承还是会用进口,比如电机国内用了半年,一年之后就会出现“异响”。

国内外来说,国内的应用层面处于领先水平,国际上的概念机阶段和国内的水平一样的,应用场景来说国内外于同一水平。

星无限:国内商用机器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叶昊盛:现在国内企业就是要做大而全,而且客户需求千差万别,研发团队无法专心专注某个领域做,但是提需求的客户不知道研发不同领域的机器人用到技术差别很大。比如极智嘉和快仓用了400人开发,开发软件的人员是硬件的2倍,仓储AGV除了激光雷达、二维码识别、快充,剩下的就是软件,一台机器可能只需要几万块,但是那套软件可以同时控制几百台机器同时运作,不冲撞。

星无限:商用机器人落地情况不太好的原因受限于哪些因素?

叶昊盛:第一,研发团队的技术是有空白的,懂运动的只懂运动,懂识别的只懂识别,很难融合,但是机器人的需求是一个大的融合体,没有研发团队可以全部包完,必须合作。比如采买科大讯飞的语音模块,采买激光雷达,然后自己做一部分核心。因为机器人很难成熟,企业的研发团队要够,产品经理要强才行,但现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严重,都想抄袭全做,不愿意合作。

第二,是硬件支持受限制,在用的过程中逐步的完成软件Bug的修复。

第三,造价下不来,造价下来的前提是大订单,现在没有多人企业能下大订单,在机器人行业下100单都是大订单了。

第四,客户最不满意的地方是机器人实际应用跟不上,比如送餐,理论上是需要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仓储用的好的原因是的确提高效率,节省人工成本,无人酒店用的好的原因是客人都是来尝鲜的。

星无限:您觉得企业要想进入商用机器人领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叶昊盛:第一:团队在市场和研发上要具备一定的能力。第二:要定位好细分领域,不能大而全,一定要选择具有研发能力优势的方向。第三:要采用合作形式,有一定的整合能力,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深圳星无限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于深圳,目前有星无限金融网络及线下服务平台,目标是高效真实的对接撮合服务,是国内领先股权投融资服务平台,股权基金与产业资本项目平台。

迄今为止,已经拥有上千家专业投资机构人资源,已帮数家企业共获近5亿融资,截止目前:与5家企业已达成投资意向;8家企业正在接受尽职调查,32家企业与多家投资机构沟通进行中。


仁祺盛资本叶昊盛:语音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机遇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转型和跨越式发展,欢迎各方合作伙伴和精英人才来加入我们,一起拥抱资本,技术和人才不断对接的美好未来。


仁祺盛资本叶昊盛:语音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和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