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花筒: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思維模型探討

IT,全稱information techlonogy,翻譯成中文是:信息技術,通俗的理解就是關於信息的技術。而信息就是數據的排列組合後生成的,信息的價值是由使用的人(用戶)定義的。因為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需要、興趣等等很方便的獲取到信息,也就是數據,並很方便的進行排列組合,從而產生出價值。

我們平常所說的互聯網產品,其實本質上是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歸根到底就是管數據的,創建功能和邏輯來去管控這些數據的存儲和流轉。另外,在前端加上界面框架以及界面控件、頁面內容細節的填充。

所以,綜合考慮這兩方面,一套好的系統設計包括:與當前實際情況匹配並且可擴展的系統架構、完整(合適)的功能(體現在程序代碼裡面就是函數)、完備的流程(主流程、分支流程、異常流程、反向流程)、恰當合適的視覺呈現、數據庫設計(數據庫的概念、邏輯以及物理結構的設計)。

如果我們將環節向前延伸,有需求調研、需求分析、需求管理;將環節向後延伸,有產品上線後的產品數據指標的反饋以及基於數據指標進行的迭代。

萬花筒: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思維模型探討

所以,產品交付的三個步驟是,第一步是確定客戶需求和預期指標,第二步是以最小成本完成最小可行性產品,第三步是根據數據反饋進行產品迭代,對產品進行優化。

萬花筒: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思維模型探討

有的人的產品邏輯、出發點及關注重點在客戶需求以及數據庫的設計上;有的人在拿到一個需求後,最先、最重要的關注點也是落在數據庫的設計上。因為,數據庫設計一旦出問題,將是不可逆的、挽救起來也會很困難。正因為此,他們要重點關注這個。這是典型的做軟件的思路,做to B的產品,不是很注重用戶體驗的產品也是OK的,但是,如果做to C(面向個人)的產品,僅僅關注數據庫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跟系統的可用性相比,to C的產品會更注重用戶體驗,也就是好用性、用的爽。也就是除了功能體驗之外,情感體驗佔的比重會大很多。這個時候,對界面的框架、細節的美觀這些看起來花花哨哨、華而不實,但是實際上對吸引用戶有很大作用的體驗性元素重要性就上升了許多。

我們舉一個案例來看:

比如《後臺產品功能需求科普》這篇文章裡面介紹的框架和內容,看起來有邏輯,但邏輯其實並不清晰:

萬花筒: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思維模型探討

“增刪改查”屬於數據庫設計部分;“傳、算”屬於產品功能設計部分、“異”包括功能呢異常和流程異常,“顯”則為恰當合理的視覺呈現。按照作者的分類方法,其實邏輯並不清晰。

利用總結的這個框架,很多談產品的文章中的內容,我們在評價以及吸收的時候,以及自己在做產品的時候,就有了可以依憑的參照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