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国和日本的俯冲轰炸机携带的炸弹重量差距为什么那么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九九舰爆是二战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舰载俯冲轰炸机,而在世界范围内与之相当的机型仅有美国海军在1940年列装的道格拉斯SBD“无畏者”式俯冲轰炸机,两者的研发、装备时间相近,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主要对手,所以两者很有对比性。

从尺度上说,九九舰爆在翼展、全长、翼面面积上都要略大于SBD,但重量较轻,以SBD初期量产的SBD-3为例,自重2878公斤,比九九舰爆11型多出近500公斤。SBD-3安装一台莱特R-1820-52型空冷发动机,输出功率1000马力,在动力方面与九九舰爆11型相当,由于采用收放式起落架,最大速度略高,达402公里/小时,实用升限8200米,武装状态下的续航距离超过2100公里,均胜过九九舰爆,尤其在航程方面本是日本海军飞机一直占有优势的项目,这让人颇有些意外。SBD采用多孔式减速襟翼,俯冲速度为250节,也优于九九舰爆11型的265节,唯有在爬升率方面以3000米/8.2分的成绩略逊于九九舰爆。经过改良后的九九舰爆22型在最高速度上胜过了后期量产的SBD-5型(410公里/小时),重新获得了速度优势,并且保持了相当的爬升能力,但其他各方面仍存在差距,SBD-5安装了1200马力的莱特R-1820-60型引擎,航程达到1795公里。SBD的标准武器配置是机腹挂载454公斤炸弹1枚加翼下45公斤炸弹2枚,射击武器包括2挺12.7毫米机首固定机枪和1座双联装7.62毫米后部活动机枪,无论攻击威力还是自卫火力均胜过九九舰爆,更为重要的是SBD延续了美国军机设计重视生存能力的特点,配备了自封油箱和防弹装甲,在防御能力上完爆九九舰爆。就作战性能而言,九九舰爆略逊于SBD,但差距并不大,基本上仍处在一个水准上,但考虑到SBD在防御上的优势,在实战环境中显然比九九舰爆更易于存活。

关于九九舰爆的载弹量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日本海军在设计之初就为九九舰爆的载弹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携带一枚250公斤炸弹为标准,后续的研发工作也都是围绕这一载弹量指标进行的,日本海军赋予九九舰爆的主要任务是破坏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摧毁其飞机起降能力,从而瘫痪其航空作战能力,而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航空母舰还普遍采用木制飞行甲板,装甲飞行甲板尚不普遍,所以日本海军认为250公斤炸弹的威力已经足够了。

其次,日本爱知公司在机体结构设计上的水准相比美国同行尚有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爱知公司虽然号称日本海军舰爆专业户,其实是设计水上飞机起家的,而之前设计的九四式舰爆、九六式舰爆都是钢骨布蒙皮双翼机,九九舰爆是爱知设计的第一种全金属结构单翼机,为此爱知技术团队还特意派人去德国亨克尔公司取经。同时,日本海军要求九九舰爆要尽量减轻重量,并具备一定的机动能力,而俯冲轰炸又要求机身结构坚固,能够承受俯冲和拉升的巨大应力,所以,设计团队只能在机体重量、结构强度、机动性和载弹量等几个方面进行权衡取舍。相比之下,美国航空界在相关技术的发展上更加成熟,能够在确保大载弹量的情况下保证机身结构强度和俯冲性能的要求。通过对比可以注意到,九九舰爆在尺度、翼面面积均大于SBD的情况下,重量却更轻,由此可见两者的机身强度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有资料表明,九九舰爆的机腹挂架可以携带500公斤炸弹,但仅限于单人驾驶状态,而且对飞行性能影响较大,所以在实战中并不常用。


崎峻战史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不太好回答,99舰爆只能挂25番炸弹(D3A2是25番+2×6番)而SBD却能挂1000磅+2×100磅,如果仔细考究一下两者的基本参数就会发现这是个挺费解的问题。

其实从各项基础性能来说,SBD和D3A之间,差距并不大,两者原型机都是用850马力左右的发动机(D3A早期是780马力,但是很快换掉了),早期量产型(D3A1和SBD1-SBD4基本都是10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后期量产型D3A2和SBD5都是1200马力级别,只有SBD6是1350级别的,差距并不大,而两者极速D3A各型在209-232节,而SBD各型在212-229节,基本也没差距,而且D3A空重更轻,翼展和翼面积更大,翼载更低,而且99舰爆的航程也不比SBD更远(甚至还要低一点),99舰爆唯一比较明显的优势是巡航速度(经济航速),160节对130节上下,然而经济航速这玩意,更多是结果不是源头……说实话……怎么看99舰爆都应该有挂50番炸弹的潜力……实际上更早的SB2U用800马力级别的发动机都扛着1000磅炸弹到处跑,虽然航程略微寒酸了点……

挂弹的SBD,可以看到小部分埋入机身的炸弹和翻转投弹挂架

99舰爆,可以看到依稀看到机身下的翻转式投弹架


说实话,既然发动机功率,翼面积,航速,航程都看不出多大问题,那么能猜的就只有结构,尤其是挂架结构了,SBD和99舰爆都是纯血俯冲轰炸机,为了防止大角度俯冲时炸弹打到自家螺旋桨,都采用了翻转式挂架,投弹时可以把炸弹翻转到螺旋桨旋转面之外投弹,这个挂架是固定安装在飞机上,如果要更换需要对机身做较大的修改,由此大概可以推断日本海军在99舰爆设计之初只要求挂载25番炸弹,所以99舰爆的挂载系统也是按25番炸弹设计的(实际上D4Y彗星舰爆最初设计要求也是挂载25番炸弹,设计过程中才修订为50番炸弹),至于为什么不能挂50番炸弹则可以产生两个猜测,一个可能性是99舰爆的挂架较低(SBD挂弹是半埋式的,机身下方挂弹部位有一个浅槽,炸弹半埋在机体内,99舰爆炸弹则是完全悬挂在机身下方,那么一个猜测是99舰爆在设计时只考虑挂载25番炸弹,而50番炸弹尺寸太大,挂载后无法与地面保持安全距离,另一个猜测,是设计时翻转式挂架的承重或尺寸只考虑了25番炸弹,50番炸弹重量或者尺寸超出了99舰爆挂架的承受范围,不论是哪个猜测,要挂载50番炸弹都涉及到机体设计的修改(翻转挂架是固定在机体结构上的),而开战前日本海军可能是认为彗星马上就能量产服役,所以对于改进99舰爆可能并不在意,只是没想到液冷彗星因为发动机可靠性问题长期难产,原本打算停产的99舰爆不得不继续生产和服役相当长时间……

按照计划挂载50番炸弹的D4Y1彗星将在开战后开始替换D3A99舰爆,然而发动机可靠性不过关导致液冷彗星长期难产,不得不长期依靠99舰爆继续打天下


DDG的老船坞


日本在二战中生产了65000架左右的飞机,但损失也同样巨大,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每个月损失大概500架飞机,到了1944年,变成了每个月2000架。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共损失飞机5万多架。其中不到40%是战斗损失,剩余的是在训练或运送过程中损失掉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约27000架飞机也一样,战斗损失40%,非战斗损失60%,不过美军的战斗损失里一大半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

五六万架飞机都打不赢的原因也很简单,日本造了不到3万架战斗机,美国造了9万多架。小型轰炸机日本1万架,美国2万多架。中型轰炸机日本不到8000架,美国造了24000多架。看上去1:3的数量比还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但是重型轰炸机日本几乎没有,一共两种水上飞机不到400架,美国B17、B24、B29合计造了32000多架。有这个数量优势保证,即使两线作战仍然赢得很轻松。

除了生产力的原因,补充一些军制。

日本没有空军,只有陆军和海军。他们有各自的航空部队。而当时南洋是由海军负责守卫的,在海军航空队被打残的时候,陆军手上还有大批的航空部队,但是因为两军扯皮,所以陆军航空部队在一开始没有派去。

陆航与舰航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两个国家的航空部队,它们的生产体系、人员训练体系完全不同。就飞机而言,各自的机型不一样、零件不一样、工厂不一样甚至连研发也是分开的。而飞行员来说,舰航要优于陆航,因为陆航飞行员只会用地形导航所以经常迷路,而舰航会看六分仪判断方位。但是舰航飞行员死得比较快,当时甚至有去了拉包活不过十天的说法。而到了战中,陆航也掉去了南洋,但是它们基本只能打岛屿防御战和轰炸地面目标,因为海面没有参照物所以比较残念而且他们的训练没有轰炸移动目标的项目。而且因为双方处体系和战争情况,导致在南洋陆航有飞机海航有可以用的飞行员,但是海航的飞行员也无法驾驶陆航的飞机,因为操纵方法也不一样。

然后是陆海军扯皮问题,问题严重到海军有陆战队,路军也有海战队。甚至联合舰队团灭以后,陆军还有海战队(有27万人),海战队里除了「武装登陆舰」还有「两栖登陆舰」,可以给登陆部队提供舰炮和航空队部的支援。而且陆军一直比海军有实力,他们控制着所有的钢材资源。日本分配军需不是按今年生产了多少,再来匀一匀。因为两边生产体系不同,所以只能今年有两万吨钢材,陆军海军分好,再自己送到各自的厂子生产。而除了最后两年对半分,陆军都是大头。因为地方基本是陆军打下的,钢材也控制在陆军手里,海军想要额外多拿一些要看陆军脸色。就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就是想制造重型轰炸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指挥原则问题。日本海军是英制,讲究见敌必战。但是这种话只有当年的大英帝国才能讲,因为有钱有船有人。在日本海军这里就是自己作死,日本本来生产力就比不上美国,而海航又得打个折扣。南洋诸岛的航空队是五航舰和六航舰,后来又加上三航四航(因为三航四航的航母被击沉了,而五航六航本来就没航母),本来就是残兵弱于美军,而美军平常就是日常轰炸,但是海航是见敌必战啊,没有时间也没能力来积累重型轰炸机。



每日历史百科


SBD载弹量大,但是飞得慢啊!99舰爆装的少,于是飞的快。这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问题。拿产量最高的SBD-5来说,它装备的旋风发动机马力强大,但是因为机身太重,挂上炸弹更重,比99舰爆多出一吨多,所以速度反而不高,勉强达到400公里的极速,巡航速度更是差,远远比不上日军当家轰炸机99式。

自始至终,速度慢是SBD的最大诟病,但是它拥有的巨大威力却是海军非常看重的。美军自己也形容它:Slow But Deadly,缓慢但是致命,一架SBD标准装载是一枚千磅炸弹,外加两枚一百磅炸弹,挂载质量几乎是日军99式的两倍。

而且无畏式的结构能够安装沉重的装甲,并且能承载大炸弹。反观追求轻便灵活,和超长航程的日军舰爆,身板太小太柔弱,也就扛不动太重的炸弹了。


战火刀锋


首先看一组数据
就这个工业底子高下立判!当时日本现代化军工没多久很多体质还都是学习西方列强的。工业底蕴跟美国比就像小学生跟大学生比一样。如果没有德国在工业上对日本的支持日本会更惨!

我们都知道日本坦克被美国人称为迷你坦克,可见一斑,所以美国轰炸机比日本厉害再正常不过了。


丘比特懒


日本在二战中生产了65000架左右的飞机,但损失也同样巨大,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每个月损失大概500架飞机,到了1944年,变成了每个月2000架。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共损失飞机5万多架。其中不到40%是战斗损失,剩余的是在训练或运送过程中损失掉的。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损失的约27000架飞机也一样,战斗损失40%,非战斗损失60%,不过美军的战斗损失里一大半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

五六万架飞机都打不赢的原因也很简单,日本造了不到3万架战斗机,美国造了9万多架。小型轰炸机日本1万架,美国2万多架。中型轰炸机日本不到8000架,美国造了24000多架。看上去1:3的数量比还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但是重型轰炸机日本几乎没有,一共两种水上飞机不到400架,美国B17、B24、B29合计造了32000多架。有这个数量优势保证,即使两线作战仍然赢得很轻松。

除了生产力的原因,补充一些军制。

日本没有空军,只有陆军和海军。他们有各自的航空部队。而当时南洋是由海军负责守卫的,在海军航空队被打残的时候,陆军手上还有大批的航空部队,但是因为两军扯皮,所以陆军航空部队在一开始没有派去。

陆航与舰航基本可以算得上是两个国家的航空部队,它们的生产体系、人员训练体系完全不同。就飞机而言,各自的机型不一样、零件不一样、工厂不一样甚至连研发也是分开的。而飞行员来说,舰航要优于陆航,因为陆航飞行员只会用地形导航所以经常迷路,而舰航会看六分仪判断方位。但是舰航飞行员死得比较快,当时甚至有去了拉包活不过十天的说法。而到了战中,陆航也掉去了南洋,但是它们基本只能打岛屿防御战和轰炸地面目标,因为海面没有参照物所以比较残念而且他们的训练没有轰炸移动目标的项目。而且因为双方处体系和战争情况,导致在南洋陆航有飞机海航有可以用的飞行员,但是海航的飞行员也无法驾驶陆航的飞机,因为操纵方法也不一样。

然后是陆海军扯皮问题,问题严重到海军有陆战队,路军也有海战队。甚至联合舰队团灭以后,陆军还有海战队(有27万人),海战队里除了「武装登陆舰」还有「两栖登陆舰」,可以给登陆部队提供舰炮和航空队部的支援。而且陆军一直比海军有实力,他们控制着所有的钢材资源。日本分配军需不是按今年生产了多少,再来匀一匀。因为两边生产体系不同,所以只能今年有两万吨钢材,陆军海军分好,再自己送到各自的厂子生产。而除了最后两年对半分,陆军都是大头。因为地方基本是陆军打下的,钢材也控制在陆军手里,海军想要额外多拿一些要看陆军脸色。就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就是想制造重型轰炸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是指挥原则问题。日本海军是英制,讲究见敌必战。但是这种话只有当年的大英帝国才能讲,因为有钱有船有人。在日本海军这里就是自己作死,日本本来生产力就比不上美国,而海航又得打个折扣。南洋诸岛的航空队是五航舰和六航舰,后来又加上三航四航(因为三航四航的航母被击沉了,而五航六航本来就没航母),本来就是残兵弱于美军,而美军平常就是日常轰炸,但是海航是见敌必战啊,没有时间也没能力来积累重型轰炸机。


北风1999东风


当时日本的军工业远远落后于美国


我在长三角


美国人喜欢俯冲轰炸机,日本人喜欢鱼雷攻击机


奥赫6


应该是发动机马力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