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定都南京,而不是北京洛阳或者西安?

独行客地图帝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其实,从始至终朱元璋一直不愿把都城定在南京,定在南京实为朱元璋的权宜之计。

朱元璋发迹于江淮地区,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前也主要在江淮地区作战,主要文臣武将和士兵也是江淮人,当时朱元璋账下有个十分强大的集团---淮西派。所以大将冯国用献计说:金陵城虎踞龙蟠,确实是帝王之都,我们应该先占领金陵,依据金陵为根据地,然后分将四出平定群雄。

于是朱元璋于1356年攻下金陵,之后以金陵为根据地,采用谋士朱升给朱元璋的策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九字方针,逐步消灭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于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当时朱元璋想定都自己的家乡凤阳,并升凤阳为中都,下令按都城的标准营造东都城。但就在凤阳新都即将建好之际,朱元璋下令放弃营建东都。根本原因就是朱元璋想到了大明的开国文臣武将多是淮西人,凤阳本地人也不少,朱元璋怕迁都凤阳,大臣们利用复杂的宗族关系拉帮结派,架空自己。所以不得以放弃迁都凤阳。

他又把目光放在了北方,朱元璋看中了北宋故都开封,在称帝当年亲自到开封跑一趟。开封的地理位置好,正处在帝国中间,进退自如。不过,开封有两个劣势,一是开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北宋当年就是吃了这个亏。二,经过数百年战乱,开封及周边经济发展不如江南,如果定都开封,就需要从江南调运大量钱粮北上,这笔成本是非常大的。

他心目中认为长安较好,于是在1391年特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视察。然而,时过境迁,全国经济格局早非汉唐时代,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漕运艰难,迁都长安客观上已不可能。

大都呢,说实话,肯定朱元璋压根都没想过定都大都,因为在徐达于1368年攻入大都后,元顺帝逃回漠北,但北元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力量,随时有可能打回大都。在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徐达率军15万北伐漠北,但遭到惨败。可以想象此时的北元有多么强大,所以朱元璋不可能把国度定在边境线上。大都变得安全,要等到1387年,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彻底打败北元主力,大明北部边境才变得安全。此时,朱元璋已没有精力考虑迁都了。


虾果仁


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但定都南京者,多是偏安政权,被中原政权灭掉,比如六朝,南唐。对于这些历史常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是个比较“迷信”的人,忌讳太多,为什么还要把国都定在南京?

这需要从朱元璋起兵说起。凤阳人朱元璋投奔割据江淮的郭子兴,后取而代之。而此时的元朝在北方实力还非常强大,红巾军刘福通纵横中原,这意味着朱元璋初打江山时的地盘,注定要在江淮一带。

朱元璋在江南有很多对手,比如东吴的张士诚,汉国的陈友谅,浙江的方国珍,蜀夏的明玉珍。这些势力都在江南,朱元璋即使有心定都北方,在当时都是没有条件完成的。而要在江南的群雄逐鹿中占有战略性优势,就必须有一个具有高度战略性的要地做国都。

南京,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最符合条件的,元朝称为集庆府。集庆府右临大江,左临山险,三面环水,把山当成城,把江当成池,非常有利于步兵凭险据守。而且南京周边经济发达,可以提供大量军需。

大将冯国用说的非常清楚:金陵城虎踞龙蟠,确实是帝王之都。我们应该先占领金陵定鼎,然后分将四出平定群雄。朱元璋也是这个意思,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府,改名为应天府。从“应天府”这个名字能看出来,朱元璋已做好了定都南京的准备。顺天应人,舍予其谁!

朱元璋把自己的总部设在南京,无疑是正确的。在对江南几股势力的作战中,南京的战略性优势非常明显,张士诚、方国珍等人被朱元璋直接战略碾压。只有陈友谅让朱元璋惊出一身冷汗,好在涉险过关。

江南基本被朱元璋平定,接下来就是北伐残元。但凡事总要做最坏的打算,万一北伐失败怎么办?那就搞南北朝,守住江淮一线,朱元璋至少可以做南朝皇帝。就像宋武帝刘裕北伐失败后,依然据守南京(建康),割据南朝。

谋士叶兑也说过:定国都于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以江南之财力,足以保证南朝半壁的安全。做好了这个战略打算,南京之于朱元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北伐军非常顺利拿下元大都,顺帝仓皇北逃。而此时,朱元璋对国都又有了很多种选择。

但是,元大都北京首先排除在外,以当时形势,朱元璋不可能迁都北京,这和他儿子朱棣面临的形势是完全不同的。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已对北元的战争中占据主动。而残元势力往北后退,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依然有能力打回大都,朱元璋不会冒这个险。直到1387年,朱元璋当了二十年皇帝,才在捕鱼儿海之战,彻底打败北元主力。可以想见,在这二十年间,北元势力有多强大。

朱元璋看中了北宋故都开封,在称帝当年亲自到开封跑一趟。开封的地理位置好,正处在帝国中间,进退自如。不过,开封有两个劣势,一是开封地处平原,只要过了黄河,开封就无险可守。北宋当年就是这么玩完的。二,经过数百年战乱,开封及周边经济发展不如江南,如果定都开封,就需要从江南调运大量钱粮北上,这笔成本是非常大的。 朱元璋还是看中开封的地位优势,升为北京,1378年撤掉。

朱元璋又看中了西安。西安居关中险胜之地,凭高临下,背山负河,易守难攻。朱元璋曾在1391年,让皇太子朱标代自己来西安实地考察。朱标在西安还是发现了与开封相同的问题——经济不如江南,定都西安,还要从江南退钱粮。朱标身体不好,回南京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要为继承人的问题绞尽脑汁,六十多岁的他也实在没有精力考虑迁都。

除了这些城市,还有一个城市让朱元璋念念不忘,就是他的家乡凤阳。朱元璋称帝后,升凤阳为中都。朱元璋是准备迁都凤阳的,凤阳距离江南钱粮重地并不远,运营成本不会太高。

朱元璋有个考虑。明初重臣多是凤阳人,如果迁都凤阳,这些大佬在凤阳的势力盘根错节,不利于自己分化瓦解,稳固统治。这些人的厉害,朱元璋是非常清楚的,稍不有慎,就有可能被这伙人架空。最终,朱元璋放弃了迁都凤阳的打算。

而国都留在南京,弊端有,但有利的条件更多。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点前面讲了,就是钱粮方便。二、地势险要,最不济也能割据南朝。三、朱元璋老了,他不想折腾了。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坦率的说朱元璋虽建都南京但他对南京其实是很不满意的,历史上建都南京的政权都是只有半壁江山偏安性质的小朝廷且一水儿国运短促,汉唐这样的大一统政权是不会将首都建在偏于东南一隅的南京的,自古中国大一统强盛王朝的首都都是建在北纬三十三度以南的北方温带地区,便于镇住北方群雄,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样的历史规律,南京地处江南财赋之地,六朝脂粉温柔富贵之乡民风偏软淫奢萎靡,建都于此几代之后必不思进取沉迷声色国运必不长久!所以朱元璋一直想迁都北上建都上国,尤其是南京填湖而建的皇宫建成没几年即出现北低南高的不祥之兆如何面南坐北一统神州?这更逼着朱元璋要迁都北上,只是因为年老精力日衰折腾不起了才罢休,但临终前仍书面指出南京并不是自己钟意的首都,一直想迁都北上,只因年老新朝建立不长不想劳民伤财一切听天由命!朱元璋死后儿子朱棣不久就将不放在眼里的南京攻克,迁都北上定鼎燕京!历史再一证明南京不是建都之地,非要建都于此必国运艰难短促,近代的国民党政权又再次走上历史老路,只维持了二十二年的统治就歇菜了!


帝都一帅137O128


历代王朝的都城很重要,京城在哪里,国家的政治中心就在哪里!

观察中国都城变迁史,可以发现2条线索。一是随经济中心线转移,从西北向东南移动,先后有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二是位于农牧交接线,有效威慑游牧民族或者农耕民族,特指北京。

随着南方的开发,南方的经济日渐繁荣起来,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朝着南方转移。毕竟治国需要钱,统治者需要享受,哪里经济好就有吸引力。何况在农业社会,经济好的地方,国家的根基人口数就占优。

而对于北京来说,更大的意义是战事需要,比如“天子守边”来强化军事部署;还有1个目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汉地的控制,北京接近游牧地带,很适合作为中枢城市。

那么题主提出的4大古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各有什么优缺点呢?

西安乃关中险地,易守难攻,物资运输困难,唐朝西安每有粮荒,皇帝都要带着群臣到洛阳去讨生活。

洛阳位处交通要道,相对于西安来说,物资运输大大便捷,虽有险要可守,但战乱必成兵家争夺之地。

南京没有西安、洛阳那样险要,防御能力大大减弱,但在江南却是虎踞之地,对控制江南经济关系重大。

北京立足北亚、傲视天下,统治华夷之要地,曾是明朝的北京、元朝大都、金国中都、辽国燕京,但统一王朝对江南控制减弱。

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时候,他的都城选择其实就很有限,西安、洛阳已经不在考虑范围,定都西北有损失东南、中原之风险。

明朝只能在北方、南方来选择1个都城,北京是1个选择、南京是1个选择,还有1个选择是开封,不过开封曾经的“靖康耻”否决了自身(敌军渡过黄河,开封就是待宰羔羊)。其实,朱元璋还有心将故乡凤阳建成另一个都城,不过凤阳实在是不靠谱,结果就废了。

北方蒙元的残余势力依旧强大,不断出兵攻击明朝,时刻威胁着明朝的统治。经过激烈讨论之后,朱元璋选择南京作为都城,而实行“藩王分封制”来解决北方边患问题。

而迁都北方一直是朱元璋的心愿,南方背景下的京师体制只能适用于和平年代,一旦烽火四起,北方势力南下是很有可能颠覆政权的,梦里的“偏安江南”向来没有真正偏安。

皇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朱元璋的京城转换变得前程莫测,只能留给皇孙建文帝去解决。


子屠龙


有西安什么事?就爱凑热闹,偷历史!











晋风晋语


江南富庶龙兴之地,北国未定不敢轻赴,关中萧条难以为继,中原无险恐蹈覆辙


小小百夫长


定都洛阳,难道去找死?


汉风唐韵828


可怜洛阳到处蹭光,五线小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