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說晉朝是一個讓人感到恥辱的朝代?你怎麼看?

歷史大變局


晉朝統治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最大的尷尬就在於這個只有36年時間的大一統王朝(280年統一中國,316年滅亡),在滅亡後沒有像秦、隋那樣開啟一個強盛的一統大王朝,反而讓中華大地(主要是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200餘年的亂世。

正是這場史稱“五胡亂華”的亂世,使得中原地區(黃河流域)這一華夏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反而成為華夏族之殤。

如果不是衣冠南渡,如果不是長江天險,恐怕華夏族要被那些惑亂中原的異族給滅族了。


當然,晉朝讓後人不恥的不僅僅是這種沒有謀國之道的前瞻性,更重要的是司馬家在得國不正的情況下,不知道居危思安,做不到防患於未然!

晉武帝司馬炎取魏自立,汪郎並不認為有多可恥,畢竟曹魏的江山也是來自漢帝的禪讓!

但是作為有才情的一代君王,司馬炎沒有解決太子痴傻,根本無法承擔起帝國發展重任的問題,更沒有吸取東漢外戚專權的弊端,不能堅持自己的正確想法,以致留下了賈南風這個禍害,最終釀成了“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王朝對少數民族的壓制。

當然有人說司馬炎不是神仙,無法預料後面的事。

然而作為晉朝的開國皇帝,又是從東漢、三國一路走過來的人,司馬炎應該具備這種意識,即防患於未然,將所有可能威脅到帝國國祚的萌芽扼殺,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很明顯,司馬炎並不是!

正是這樣的晉朝,沒有秦的霸道,沒有隋的強勁,實在是令人不喜!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因為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做到萬國來嘲,能不感到羞辱麼?

客觀

晉朝被花式的虐,從客觀來說,和東漢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秦和西漢都是帝國,而東漢不是。因為東漢地方上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以至於中央政府無力管控。

東漢從劉秀時代起,就放棄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戰略。導致了北方的匈奴,鮮卑先後做大,而東漢政府對此卻束手無策。以至於北方的漢人的人口急劇減少,開始向南轉移。

而內部,在東漢中後期,地方上的各個郡,已經有了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能力。而且這股力量,已經不是說,想動就能動的了的。

這個態勢,一直延續到了西晉。

外有強敵,而內部力量卻無法完成整合,讓西晉的牌面,不是那麼樂觀。

主觀

雖然態勢不怎麼好,但是也不至於崩盤崩的那麼快。

鮮卑能崛起我也不說什麼了,畢竟底子在那裡。但是讓石勒這種草根奴隸,都能建國稱祖了,西晉到底在鬧哪樣?

西晉滅吳之前,還有能力和鮮卑掰一下手腕子。結果沒多少年,自己內部權力的爭鬥,把最後的元氣都耗乾淨了。

以至於把漢政權早期最核心的黃河區域,全部拱手讓人。衣冠南渡,神州陸沉,猶是夢中。

如果仔細看一下隋唐時期的中國地圖,你就會發現,晉朝到底有多坑!在地圖的東北方,就和雨後春筍的一樣,冒出了許多的國家。

都說唐坑宋,晉朝又何嘗不是坑了隋唐!一代坑五代,莫過如是!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作為與秦漢唐元明清等大一統朝代一樣的晉朝似乎存在感很低,有人認為晉朝是個短命王朝,實際上晉朝的統治並不短暫,兩晉合起來 共存在了一百五十五年,但是晉朝作為大一統朝代的西晉時期,僅有不到五十年,西晉滅亡後晉室南遷,又在偏安江南一百年。很多史學家都對晉朝的統治嗤之以鼻,不僅絲毫沒有溢美之詞,反而極盡鄙視,並深以為恥。這主要是因為晉室不僅得國不正,並且內訌嚴重,並被“夷狄”滅國,致使廣大中原漢人和漢文化遭受巨大損失。

一、得國不正,弒君篡國:

司馬家族最受史家所詬病的就是的得國不正,雖然曹魏政權也是攛掇漢室而得來的政權,但是曹魏在建國後不僅沒有殺害漢獻帝,反而將禪讓的漢獻帝封為山陽公,還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曹丕還同時給劉協留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這在當時成王敗寇成為慣例的時代,可謂極盡禮遇了。反觀三代為魏臣的司馬家族,不僅沒有禮遇前朝君主,反而將其殺害。這不僅讓史官感到不恥,也讓普通人覺得不仁不義。

二: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晉朝在經歷了晉武帝時期的短暫安定後,就陷入了長期的內部動盪,司馬家的王爺們趁晉惠帝昏聵,賈皇后亂政時紛紛興兵而起,他們之間互相攻伐,鬥爭激烈,絲毫不顧及同宗手足之情,最終司馬家族在長期的內耗中虛弱了自身,致使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南下時,皇室失去了足夠的抵抗力量。內戰中英勇無比的晉朝軍隊在面對少數民族進攻時顯得軟弱無力,西晉兩任皇帝先後被俘,受辱而死。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這時最大的侮辱。

三、中原陸沉,夷狄滅漢:

西晉的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漢族政權第一次被少數民族滅亡,實際上西晉的滅亡,是落後文明對先進文明的一次征服,也因此被認為是恥辱,在當時,這些少數民族被廣大漢族認為是“蠻夷”,不僅如此,西晉滅亡後,曾為西晉統治的北方廣大地區成為了內遷的五胡的爭奪之地,各個少數民族政權在這一地區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大肆屠殺,極盡毀滅破壞,廣大漢人慘遭殺戮。漢族人經營了幾百年、曾創造了無數燦爛文明的土地化為焦土。

從西晉滅亡開始,直到隋朝滅亡陳國,這期間的近四百年時間裡,中國境內始終沒有出現一個統一南北的政權,長期的分裂,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口數量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晉朝的失敗統治,長久以來,也因為此,晉朝一直被認為時中國最失敗最恥辱的朝代。


歷史課課代表


change回答:

要是說晉朝為歷史上最屈辱的朝代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點: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八王之亂鬥爭亂16年,把整個晉朝搞得烏煙瘴氣,國力衰弱。北方少數民族的趁虛而入,永嘉之亂以後,在胡人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長期陷於戰爭屠城掠地千里,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漢人幾乎要被殺光,晉室政權南下。

●民怨沸騰,皇族苟安。晉朝自開國皇帝后繼位者便沒有任何作為,傻子繼承皇位。門閥士族把握政權,寒門名士無法得到任用國家腐敗。五胡亂華後殘存的門閥和皇族、部分漢民逃到南方,繼續立晉旗號。皇族淪落為傀儡,世家門閥鬥爭不止,哪裡真正有心思北上收復故土?該內鬥的繼續,該窮奢極欲、醉生夢死。


綜上來說,晉朝當選為封建王朝中最讓人感到恥辱的朝代是當之無愧的。


change8184


恥辱談不上,只是在此時間段內發生了幾近“滅族”(漢族)的慘況,另人扼腕嘆息。發生這樣的慘劇,筆者覺得和以下幾個原因是分不開的:

一、兩晉之建立本就是在世家大族基礎上,尤其是東晉,這就造成了人才上升渠道的相對閉塞以及精英階層的頹落,這是影響內外不穩定的很大因素。

二、兩晉時期,寒門(底層人民)提升自己社會地位和財富無望,雖然有著濃厚家園故里思想的中原人,但在面對北方“五胡”時,更多的是選擇南遷,也許那個時代的百姓,本不想為國效力,因為他們知道,效力的對象是“門閥士族”,與他們以後的地位及財富無關。

三、統治階層的人才薄弱,自身社會結構僵化,很難有效動員整個社會抵禦“外族”入侵,甚至“門閥”與“門閥”之間內鬥不止,只能選擇南遷,得過且過。





Gutalles/楚姣賢


首先我們從歷史數據上對比下,晉朝(266—420年),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西晉4帝共52年,東晉11帝104年。晉朝建立到滅亡共155年。漢朝(前202年-9年,25年-220年),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共計407年。晉朝皇帝平均在位時間14年,漢朝皇帝平均在位時間也是14年。漢朝建國初期也發生過七國之亂,被漢景帝3個月平復叛亂。晉朝建國初期發生八王之亂,導致16年動亂,司馬氏自相殘殺,農田荒廢,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漢朝驅除匈奴,抵禦外族侵略,威望空前高漲。晉朝則被匈奴滅國,五胡亂華,皇帝成為匈奴的階下囚,屈辱死亡,差點讓漢人滅族。

漢朝人口數量6300萬

晉朝人口數量3500萬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晉朝和漢朝相比,差距明顯。沒有從漢朝滅亡的教訓中吸取經驗,反而重蹈覆轍,甚至更為嚴重。(說好的以史為鑑呢 )西晉脫胎於曹魏,其產生就是司馬家篡權魏帝的結果,而曹魏則是禪代東漢而建立的,因此未經什麼戰亂更迭的政權變化導致西晉各項制度都和漢朝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西晉卻沒能夠延續這些優秀的制度,反而是學到了一些糟粕,把自己迅速推向了衰落和死亡。

漢朝曾經實施過分封制,那是因為戰國時代的殘留和當時為了穩定統治的不得已做法,這一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出現擴大的情況,諸王藉著自己的權力大肆擴張勢力。這使得漢朝不得不進行改革,來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時期發生的七國之亂,是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七國之亂的平定,標誌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但是到了司馬炎這裡又執意重建分封制,並且更甚於漢朝,他把諸侯王的權力大大提升。司馬炎這樣做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司馬炎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門閥士族的支持。建國之初,門閥士族確實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後來國家穩定之後,門閥士族的勢力並沒有多大削減。司馬炎為了感激門閥士族,反而延續了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標準。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但由於魏晉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於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西晉時終於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僅成為維護和鞏固門閥統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構成門閥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門閥世族的勢力逐漸擴大,司馬炎為了制衡門閥世族,就重建了漢朝的分封制,用諸侯王來制衡門閥世族。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但是司馬炎萬分沒有想到正是分封制,導致諸王利用自己龐大勢力和強大實力發動戰爭,致使戰亂。

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允許邊民內遷以來,大量遊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由於遷入人口數目相當多,與關中一帶晉人相差不遠。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國力急速衰落,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被前趙所滅,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當時“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所謂的“五胡亂華”,它又稱永嘉之亂,是指中國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北方有很多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大規模南下,和漢族造成政權的對峙。其中這個“五胡”指的是指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

在入侵中原的胡人中,幾乎所有的胡人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十分野蠻,許多胡人還保留著食人的獸性。以羯族,白種匈奴,鮮卑族三族最為兇惡。

所說的胡人,基本上是一些沒有什麼文化的野蠻部落。文明謙和的民族總是被野蠻落後的民族用武力征服,然後大肆蹂躪。從巴比倫,羅馬,希臘,中國來看,基本都是這樣。

公元304年,當時還是“八王之亂”。幽州刺史引進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發現後,要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羯族簡直就可以稱之為“食人惡魔”了。史載他們行軍作戰沒有糧草,擄掠漢族女子作為軍糧,羯族稱漢族女子為“雙腳羊”。夜間姦淫。白天則宰殺烹食。羯族對漢族的血債實在太多,在他們所建立的後趙政權中,漢族幾乎到了滅族的邊緣。太子石邃比他爹石虎還要令人髮指。如果說石虎是殘暴荒淫的話,這個二十幾歲的青年只能以變態來解釋。在自己府上閒著無聊的時候就帶著刀亂竄,碰到自己的侍女就把她的頭砍下來,擦乾淨血放到盤子裡面做成工藝品和部下觀賞。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惡魔竟然篤信佛教,他命令他所擄掠的漢族女子做尼姑,碰到漂亮的就先和她交配,然後就把這個倒黴的尼姑身上的肉割下來和牛羊肉混著煮,還把這種食品賞賜給部將吃,讓他們猜測是什麼原料做的。

這樣的歷史在我們的教科書裡是絕對沒有的,當年日本鬼子對中國進行的屠殺是我們至今的痛,可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更是令人不可思議和無比的沉痛。

晉朝統治者為了保證血統純正,實行近親結婚,導致後代都是智力低下、體病多弱。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就是個低能兒,是他妻子賈南風的傀儡。就是這位晉惠帝在天下鬧饑荒時,說出了“百姓何不食肉糜。”而賈南風正是挑起八王之亂的罪魁禍首。

總之,造成晉朝作為歷史上不願提起的傷痛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汲取漢朝滅亡的教訓,採用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分封諸侯,造成門閥世族和諸侯王權利過大,中央集權薄弱。近親結婚,導致皇室後代無能,無法掌控中央集權。諸侯為搶奪政權,連年征戰,百姓民生凋敝,國力損耗嚴重,給胡人入侵提供了機會。輕視胡人內遷,沒有發現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的矛盾,最後導致五胡亂華,給漢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聶主任1214


被外族滅國,五胡亂華,漢人稱為兩腳羊,就差被屠殺殆盡了,黃帝毫無建樹,世族掌握著幾乎大部分資源,黃帝都要禮讓三分,崇文尚武,男子塗脂抹粉,驕奢淫逸。


白首書屋


晉朝該讓人感到羞辱嗎?

晉朝是個遙遠的故事。

一切向前看,莫糾纏於往事。

即使對於早已作古的那些人,也該既往不咎。

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追究誰,羞辱誰,只是為了還原真相,以古為鑑。

鞭屍、打像的話,就顯得過於執著了。


平說客


司馬家的品種不好!


sl87143


晉朝確有不堪,但兩晉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促進了民族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