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打仗特别厉害的书生吗?

歪腻50


明朝打仗特别厉害的书生很多,这个和明代军制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麾下的军将基本上是草莽出身,有一些是元朝的军人。此外,像李善长、刘基这样的文人,也会参与军事行动的决策,但不会亲自带兵上阵。

靖难之役,有一个铁铉在战场上表现突出。铁铉是山东参政,协助大将盛庸守卫济南。朱棣率领大批燕军围困济南三个月,曾经被铁铉欺骗,差一点被俘。最终朱棣只能从济南撤军,毫无收获。此后铁铉升任兵部尚书,后来被朱棣残忍处死。

朱棣和随后的时代,每有征战之事,仍然是武将担纲,一般会选派公侯伯或者五军都督府的高官为总兵官,挂某某将军印,带兵出战。征战结束,交回印信。而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等官员,可以参赞军务,只是起一些辅助性的作用。

从正统年间开始,情况悄悄起了变化,文臣从参赞军务,变成了提督军务,而且也不限于兵部的官员,有时候会让御史提督军务。文臣逐渐成为军事行动的统帅和主导者,总兵官仍然由武将担任,但要受到文臣的监督和领导,地位越来越低。

以后,巡抚、总督的出现,武将的地位更低,总兵官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专指边镇的最高军事长官,要听命于巡抚和总督。

于是,我们看到明朝的中晚期,越来越多的巡抚、总督成为战事的主导者,他们都是文臣。

这些文人当中,许多人拥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很能打仗。

最早的一位于谦,是兵部尚书。后来的王守仁,是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率军平定宁王反叛之后,进封为新建伯,这在明朝是极为罕见的。

晚明时,内忧外患交至,许多文臣以巡抚、总督、经略、督师的身份,率军出战,表现突出。比如熊廷弼、杨镐、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等。

个人认为,这其中的袁崇焕、洪承畴、孙传庭等人都是不错的军事统帅,都亲自指挥过重大的战事,取得过很好的战绩。

因为是文人出身,他们有更好的理论修养,战略视野更宽广,有更好的统筹和协调的能力,毕竟,战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活动,武力比拼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于左


大家都说王守仁(王阳明)打仗厉害,但估计并不能准确知道王守仁打仗到底厉害在哪里。所以这里就说说王守仁平宁王乱的事,看一看王守仁的恐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宁王朱宸濠经过多年的经营和谋划在南昌登基称帝,年号顺德,集兵号称10万,发布檄文,声讨朝廷。随即派人攻下九江、南康(治今星子县)。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宜春王朱拱樤留守南昌城,率10万水师,战船千艘出鄱阳湖,蔽江东下,攻打安庆,指向南京,欲攻取南京即帝位。

要知道南京为明朝留都,是明太祖定都的地方,如果让朱宸濠顺利拿下南京,那么可以说宁王之乱就成功一半了。再加上其来势汹汹,南昌和南京距离如此之近,宁王几乎势在必得,整个朝廷哗然。但是好巧不巧,此时的王守仁正奉命前往福建平乱,路过江西丰城,可问题是王守仁兵符还没到手,宁王拿下南京又是指日可待,这对王守仁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于是他先是使用疑兵之计,假装传檄各地勤王,声称朝廷已经集结二十四万大军要进攻南昌了,并且在南昌城内到处张贴告示。这就使得宁王非常被动了,毕竟南昌才是他的老巢,二十四万大军一到自己肯定受不住的,于是便按兵不动。等了十多天,朱宸濠见没啥动静,才明白自己中计了,于是立马派大军攻打安庆。

但是这个时候王守仁已经集结好了八万义军,按照正常人的逻辑是赶快去救安庆,但是王守仁偏不,宁王前脚刚开始攻打安庆,王守仁就转而攻击南昌,气的朱宸濠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回守南昌。结果王守仁在番阳湖以逸待劳,直接生擒了宁王朱宸濠。宁王筹划近十年的大计就这样仅仅过了35天就被王守仁给破了。

实际上王守仁本身就是明朝的军事家,平常没事干就到处平叛,自然知道怎么做才能把仗打成漂亮。比如发生在嘉靖六年(1527年)的卢苏、王受造反,当他们听到朝廷派王守仁做总督的时候,直接就吓投降了。

只是可惜的是,终武宗一朝,王守仁都没有得到重用。等到嘉靖帝上位之后,才位列朝廷重臣,可惜嘉靖七年便去世了,不然哪会有嘉靖后期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三观粉碎机


有,而且特别牛逼!牛逼的打起仗来你连专业出身的将军都害怕;更牛逼的是,他一辈子没打过败仗,而且带着一群临时凑起来的人都能打赢一群训练已久的军队。

这个人就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在歼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胜利庆功宴上,面对人们问他制胜的之道;东乡平八郎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一块木牌,上面刻的就是这句话。

王阳明打仗得特点是:他知道你要干什么,但你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你不知道他有什么,他知道你有什么;你以为不选A就选B,但是他会选C。总之,这个人不仅是知己知彼,还能引导敌人干自己想要得事情;王阳明是骂的过书生,打得过流氓。

这个人不论从他得相貌还是学识上,你都不会把他和军事家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常胜将军了。

中国圣人的标准是——立德立言立功,符合这个标准的有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孔子,儒家鼻祖,立德立言,孔子相鲁九个月,路不拾遗,难免大败越国,东面使齐国不敢侵鲁。

第二个圣人就是王阳明——就是开篇说的一生俯首拜阳明的主角。王阳明原名叫王守仁(王守义可不是他兄弟,别搞混了,之前有人这么问过我);如果一个人是哲学家,那这个人在人们的印象中就不可能是军事家,但王阳明是——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

王阳明出生书香世家,老爹是状元出身,叫王华。这是一个严格的书香世家,当王守仁年龄很小的时候,他老爹就发现这个儿子与众不同。大家看一下7岁的王守仁写的一首诗:蔽月山房 山近月圆觉越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一出来,他老爹王华一个标准十分高得人,突然觉得眼前一亮,我去,这小兔崽子诗里面有哲学。

当王守仁长到差不多十来岁得时候,果然印证了他爷爷得梦——这不是一个遵守规矩得人。整天读兵书,还把学堂里得学童叫在一起排兵布阵,搞得学堂里得先生气的鼻子都歪了,于是告状到他爹王华那里。王华把王阳明叫了过来,训斥他:为何不好好读书。王阳明答道:保家卫国报效国家,圣贤书有何用。老爹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不仅如此,16岁得王阳明还亲自骑马到关外查看——那里经常有少数游牧民族出没。这下把老爹王华给惊呆了。后来上书朝廷请求带兵剿灭敌军,但是没有被采纳。

突然有一天,王阳明不折腾了。开始在家好好读书了,王华见儿子如此。感到十分得欣慰,于是问儿子立志做什么?王阳明得回答让王华这个状元爹惊得半天没合上嘴——做圣贤。这就等于说,我要当孔子,一个和尚说我要做佛祖。王华气的当时抄起手上得书就砸向了王阳明……

不过在经理了宫廷痛骂刘瑾权奸,上山把主持说得还俗……一系列事件后,王阳明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加上之前学得兵法,运用起来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大战胜利,使得朱元璋有了争夺天下得资本。王阳明同学也进行了一场鄱阳湖大战,把一场叛乱以极小得代价极快得速度。

王阳明当江西巡抚得时候,宁王朱宸濠已经着手招兵买马,组织军队准备搞起来,自己当皇帝。而且朱宸濠已经把朝廷上上下下都收买了——包括当朝得首辅杨廷和。可是,宁王没有收买得了王阳明。如果宁王能够站在站在历史得角度上看问题,他大概不会选择造反,即使造反大概也不会选择和王阳明打——尽管王阳明是个文官,还是个光杆司令。

富得流油得宁王,把自己得十万兵马武装到了牙齿。此时得王阳明王巡抚,终于凑齐了两万军队——其中四分之一是老弱病残,四分之一没上过战场,剩下二分之一是临时来凑数得。他们面对得是蓄谋已久得宁王十万叛军。这其中最关键得是,这支军队还没装备,大将伍文定只不过是个不怕死得县令。

但是,他们有一个杀手锏——王阳明。王大人行事之高深莫测,打法之诡异;不但敌军看不懂,我军也特么看不懂。但是敌军和我军都佩服得一点是——王大人总能打胜仗。宁王最初看不起王阳明,但是很快他就后悔了,自己面对得王大人不是个书呆子——这是个比人精还人精得主。王大人得一通操作,愣是让宁王搞得晕头转向,吃了好几个败仗。

宁王终于愤怒了,妈了个巴子。老子倾家荡产,一身豪华装备,简直是人民币玩家;居然连连被一个新手村出来得,毫无装备得王阳明连连干趴下,最关键的是自己得老家也被王大人给端了。于是,宁王把自己最后军队全部拉到鄱阳湖,干了这一仗赢了请叫我万岁爷,金銮殿上见;败了请叫我朱宸濠,天牢里见。

朱宸濠对手下许诺了真金白银,面对王大人得军队——此时已经战力很强了,毕竟打了好几场胜仗,装备也是鸟枪换炮了。尽管宁王有好装备,可是无奈王大人得打法太风骚……战役很精彩,请自行查询。

最终得战斗结果就是,宁王束手就擒。朝廷得军队还没到达现场,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后来,朝廷大军到了,聪明得王大人把战俘朱宸濠交给了一个还算有良心得大太监——张永,看遍了争名夺利得张永,面对王大人彻底拜服了。王大人面对明武宗朱厚照身边权奸得挑衅——派军人在巡抚门口骂街,但是王大人却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病了给药,饿了给吃的……老百姓对这帮人也是指指点点。最终这帮人有点骂不下去了。但是,坏蛋总是有得,刘瑾得人请王大人视察军队,看着瘦弱得王大人,提出了让王大人射箭。摆明了要王阳明出丑,众军士都来围观,王大人肯定要出丑了。

王大人推辞道:射不好!但是,刘瑾得人坚持要王大人射箭。

于是王大人走上去,拿起弓箭,拉弓!啪得一声,箭射出去了,正中靶心。

接着第二箭,第三箭,全部命中靶心……

全场死一般得沉寂,接着爆发出雷鸣般得喝彩声……

王大人完胜,自此军队全部拜服于王大人,再也不去闹事了……

过了若干年,王大人又被派道云贵一带,那里到处是土匪叛乱。但是王大人到了之后,发现压根没有土匪。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土匪们知道王大人来了,一盘算,自己这点道行跟王大人斗法,那简直是没有胜算得可能,朱宸濠都那样了,于是土匪们自己主动下山了从良了。就这样土匪平息了下去。

到了清末,有一个人30岁之前一直不得志,直到他学了王阳明得心学,这个人不但成为了朝廷支柱,更是被成为半个圣人,他叫曾国藩。

分享心学四句箴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致知。


嘟嘟读读


古代文人,读书读到极致,能够读出一身浩然正气,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就会挺身而出,比如宋朝的辛弃疾、文天祥,这就是文人的风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朝末年,也出现了一批进士出身的书生,孙承宗、孙传庭、杨嗣昌等等,他们换上戎装,驰骋沙场!

烽火戏诸侯小说《雪中悍刀行》里面,有个先生卖给了世子几斤仁义道德,他叫卢升象,其原型应该是明末的书生,被农民军称之为卢阎王的卢象升。


《明史》中记载: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

意思是卢象升长得白皙,又瘦瘦弱弱的,好听点是小鲜肉,难听点是小白脸,一点儿也不像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不过,他的双臂骨架很大,力气惊人,小体格里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天启二年,卢象升考中进士,杀进官场后,稳步升迁,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大名知府。

按常理来说,卢升象的仕途,绝对是一帆风顺的,最后很有可能混个内阁大学士,甚至期待一下内阁首辅。

但是好死不死,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避开袁崇焕坚守的宁锦防线,带着数万八旗兵,直逼北京城!


去他丫的!卢象升接到崇祯天下勤王的圣旨后,觉得身为大明官,不能干坐着不做事,就拉起一支约莫万人的兵马,前往京师勤王。

不过,卢象升知道,这匆忙组建的队伍,只能够上城墙扩张声势,真要跟八旗兵到野外干架,不现实。

所以这时候的卢象升,是在一边看着关宁铁骑耍威风,于是决定效仿辛弃疾训练飞虎队,也要把自己的这支部队,弄得像模像样。

待到皇太极退去,卢象升立刻着手整顿兵备,史称:天雄军!


天雄军的兵源比较特殊,以乡亲朋友家人组成,用血缘关系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背部交给战友们。

在阵仗中,一旦有人伤亡,就会激起旁边的士兵的血性,一群人就是个小团队,因此战斗力极为强悍。

但是,天雄军有个很大的缺陷,万一有个人跑了,很多人会跟着跑,战阵出现缺口,致使战斗溃败。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就遇到过此类现象。

卢象升这一点做得很好,他和曾国藩不一样,他与士兵们一同训练,同甘共苦,有次军中三天没得粮食,卢象升不搞领导特殊化,三天里滴水未进。


只有经过战争洗礼的军队,才能看出战斗力!自崇祯六年开始,卢象升的天雄军,就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他从北京出发,一路往南打到湖北,并在崇祯八年巡抚湖广,之后,又命他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山西、陕西等7地军务,升任兵部侍郎。

要知道,大明朝除去南北两个直隶地区外,全国的省级单位还有14个,乱世中军务第一,而卢象升总理7个,相当于替崇祯管理了半壁江山!

卢象升不负崇祯期望,三年时间里,高迎祥和李自成,他见一次打一次,总体上看,卢象升的崛起,扼制了农民军的发展。


卢象升毕竟是新人,才三十多岁,怕他不服众,在他总理7地军务的时候,就御赐一把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崇祯九年,北方告急,传召回去拱卫京师,崇祯帝又赐予一把尚方宝剑,卢象升带兵来到宣府、大同一线,大兴屯田,以拒建奴。崇祯十年,卢象升父亲去世,他‘疏十上’,十次请求回家奔丧,崇祯不许,夺情起用,升为兵部尚书,并且赐下了第三把尚方宝剑,总督天下勤王兵马!

当时,朝中已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求和声音,崇祯召见时,卢象升回答:臣主战!崇祯听了很高兴,缩紧裤腰带,连续几天犒劳卢象升的军队。


卢象升主战,得罪了主和派的太监高起潜,而高起潜手握关宁大军。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毁坏长城,带兵入关,卢象升能够调用的,仅宣府、大同、山西三地吃空饷严重的兵马,不足两万人。

数万关宁兵马,距离不到50里,却在高起潜的授意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督天下援兵,兵力不过两万。卢象升与多尔衮会战蒿水桥,结果左右翼总兵怕死逃跑,只余下数千人,他率领天雄军,死战不退!


天雄军有亲人,卢象升的亲人,也加入了抗清斗争。

卢象升有三个叔叔,三个弟弟,皆是在崇祯十七年,一同战死!后来满清南下,卢家先后赴死者一百多人!

满门皆忠烈,不外乎如此!


刹那历史


正德年间王守仁阳明先生,剿江西之匪,平宁王叛乱,赴广西招抚乱民。嘉靖朝抗倭英雄戚继光也是进士出身,天启朝建立关锦宁防线之孙承宗,.一手训练出关宁铁骑的袁崇焕,与清军在京郊之战英勇殉国的卢象升,生俘闯王高迎祥、在南原打得李自成差点全军覆没之孙传庭,他们基本上是进土出身(孙承宗是帝师),都是书生。


大姚久醇酿酒坊店主


太多了,洪承畴、孙传庭、孙承宗、袁崇焕这是明末。

中期的胡宪宗、戚继光、徐渭等等。

这里“书生”、“明朝”和模糊。“书生”的话读过书的就算吗?本来的官员家庭出身读过书的算吗?还是必须是布衣出身进入科举才算?

明朝也是一样,什么时候开始?和陈友谅、张士诚互殴的时期算吗?


沉睡的邓布利多富贵


打仗很厉害的书生,战略型的有刘伯温,然后还有靖难之役里面的铁铉,让朱棣吃了不少苦头,哪怕朱棣最后打到南京都是绕着铁铉走的。之后就是于谦于少保,拯救大明江山。再接下来就是阳明先生王守仁,一个月不到平定宁王叛乱。同时代的杨一清也不错。中后期戚继光勉强算一个吧,虽然不是书生,但是算得上一个有文化的名将,也有诗书流传下来。明末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卢象升能力以及个人人品要好于袁崇焕,是个难得的人才。期间应该还有,我才疏学浅没了解那么多


河道十三太保


于谦北京保卫战功臣。

孙承宗辽东防线缔造者。

孙传庭明朝最后守卫者。

洪承畴明末三大主力洪兵的统帅。

戚继光名族英雄。

等等。。。。。。。


小白80166432


宋朝辛弃疾文天祥只是宋朝书生中的特例,明朝打仗厉害的文人一抓一大把!

于谦,王阳明,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每一个都是进士出身,以文人掌军事,军事指挥能力个个都堪称一流。


liucan91


王阳明,于谦,袁崇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