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蘇軍士兵為什麼不佩戴備用子彈袋?

鄒城舞動你我的人生6D


其實蘇軍也是有自己的單兵裝具體系的,其中就包括彈藥袋等這些極為重要的裝具。

早在線列步兵時代,各國都為其裝備火槍、燧發槍等熱兵器的士兵研發了一系列裝具,用以攜帶子彈、發射藥、通條等各種所需的裝備。而在後來的也是如此,只是單兵裝具體系的包具等物品的具體外形有所改變,像在一戰中,各國軍隊為其士兵就配備了大量的制式化單兵裝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彈藥包。到了二戰中各國基本也採取了各種制式裝具系統來保障士兵的作戰。

二戰中的蘇軍其同樣裝備有很多彈藥包等裝具,不同軍兵種的裝具都有較大的不同,但是攜帶彈藥等物品的基礎功能是一樣的,比如蘇軍的步槍兵裝備的同樣是2橋夾裝的彈藥包,往往是在揹負系統上裝上數個這樣的彈藥包。而像衝鋒槍手,很多時候直接是一個較大的彈藥包,用於放置衝鋒槍彈鼓、彈匣等供彈具。

當然,受制於後勤補給能力、士兵個人喜好等一系列問題,在很多時候,不少蘇軍士兵並沒有穿上這些裝具作戰,往往就是僅僅攜帶一支衝鋒槍,背上一個雜物包就去作戰了,所以也就給人留下了蘇軍沒有彈藥包的印象。而其實德軍也有類似的做法,一些士兵也是不穿裝具,僅僅勒上腰帶就拿起武器作戰了。


前沿陣地


事實證明蘇聯的士兵也是有子彈帶的,作者問的這個問題不太客觀。
作者應該問為什麼在二戰的時候有的蘇聯士兵不佩戴子彈帶?這樣問才合理客觀。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在二戰的時候蘇聯有的士兵不佩戴子彈帶。

1:沒有子彈帶。

第二次時間大戰開始之初,德國裝甲師利用閃電戰迅速擊潰蘇聯佈置在西線的部隊。殲滅了數百萬的蘇軍,佔領了蘇聯的老工業區,最後長驅直入一直打到斯大林格勒。

在那個時候蘇軍一直被德軍按在地上摩擦,戰爭打得太快了,國土淪陷得也太快了。導致了蘇聯失去了絕大部分工業區,在那個時候如果真的沒有英美的援助,蘇聯的存亡還在天秤上不知倒向何處。

不論是蘇聯還是俄羅斯我們都認為他是一個歐洲國家,因為他絕大部分的人口、城市、工業區也都在他的歐洲部分。

當時蘇聯失去老工業區就相當於一個強壯的人被人偷襲,在一瞬間被人打斷手腳,而且那個人還咄咄逼人想置他於死地。如果斯大林格勒被佔領、東歐徹底淪陷之後整個蘇聯或許真的會全國性的崩潰。
那個時候蘇聯真的沒有多少工業生產能力了,一切都是為了戰爭。大部分還得靠著英美的援助才能繼續戰爭,所以那個時候打著打著沒有子彈很正常。

2:不合適。

一個國家最悲哀的時候就是武器不如對方精良、儲備沒有對方多,只能拿人命填的時候。

士兵們都來不及訓練匆匆上戰場,獵人、農民、工人只要是活著的勞動力都可以上戰場,人命消失的速度甚至比槍彈消失的速度還快。

一個士兵只有十幾發子彈甚至是幾發子彈,唯一的作戰目標就是用人命來阻擋德軍的前進。人命賤到不如槍,這種事情在同樣的二戰戰場的上中國也發生著。

3:沒必要

在大反攻的前期,英美物資援助基本上也都已經到位,蘇聯的軍工生產也都開足了馬力,這個時候蘇聯是不缺少子彈之類的。

但是前期的戰場主要在蘇聯的國境內,都是協同作戰的物資都跟得上,彈藥補給特別的方便。
在數量比較小的作戰單位裡也有物資補給點,所以相對而言子彈帶不是特別需要的東西。

反之像是紅軍長征之類的時刻,沒有物資補給的時候這個時候帶上子彈帶之類的物資就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子彈打一顆就少一顆,蘇軍後期完全沒有這樣的擔憂。

4:蘇軍的武器的通用性 美械精良需要保養,這幾乎都是人們的都知道的了。但是蘇軍不一樣,連武器上都帶有戰鬥民族的性格,子彈基本上都是通用的。戰友的子彈能用、別的槍支的子彈也能湊合著用、繳獲的子彈甚至都能用。

比較注重實際主義,武器和人一樣糙但是結實耐用。所以根本就沒必要帶那麼多的子彈帶。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搜一下波波沙衝鋒槍,能夠使用和他差不多的口徑子彈。在二戰的戰場上屬於特別流行的裝備,而且彈容量足足71發。
這樣下來只要身上還有一些子彈的話,只要不打閃電戰就應該夠用了。

和德軍的閃電戰不同,蘇聯的反攻屬於穩紮穩打的類型,一步一個腳印從斯大林格勒打回到柏林。

所以蘇聯的後期補給根本上都是跟得上的,而且英美還援助了海量的物資。蘇聯士兵部分沒有備用的子彈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且部分士兵也不代表全部士兵都不帶著備用的子彈帶。比如……後勤部隊?


史之策


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好多衝鋒的蘇軍兩三個人合用一把步槍,每人分發3-5顆子彈,身上不佩戴子彈袋。這一場景是蘇聯在德軍閃電戰造成的影響,蘇軍步兵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太短了,所以才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蘇軍的標配中是有子彈袋的。(《兵臨城下》劇照)

德軍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實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德軍閃擊蘇聯。大約320萬的德軍聯合其他國家的93萬部隊進攻蘇聯,前三天蘇聯損失飛機3922架,到年底是蘇軍傷亡超過400萬,大量的軍事物質被繳獲。德軍的兵峰直抵莫斯科。

軍事工業也來不及製造更多的武器彈藥,當時蘇軍一般部隊士兵配發的子彈是5發,精銳部隊步兵是10-20顆子彈臨時招募的部隊一般是兩個人5發子彈兩三個人合用一把步槍,子彈袋這種可有可無的裝配,在衝鋒作戰時基本都捨棄了,尤其是臨時招募的士兵。到了戰爭後期,蘇聯軍隊的步兵每個人配發幾十發子彈,已經大大改善了。

像斯大林格勒這樣殘酷的戰役,衝鋒時三個人一把槍,一個人3-5發子彈。士兵陣亡的時間太短,主要是為了消耗德軍,阻止德軍的攻勢,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這樣做了。(二戰蘇軍步兵標配復原圖)

美英加三國援助蘇聯。

德軍的閃擊作戰,也震驚了西方的美英加等國,如果任由德軍消滅蘇聯,下一個對付的就是他們了,為了制衡德國的極度擴張,美國、英國、加拿大迅速決定援助蘇聯。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戰爭結束,蘇聯共獲得17781735噸援助物資,其中94%是美國提供的援助。我們看一下具體有哪些物資:

這使得蘇聯軍事工業,軍事運輸業、軍火生產等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供應源源不斷,改變了戰爭初期的頹勢。

二戰時期蘇軍步兵大量配置波波沙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又稱波波沙衝鋒槍。顧名思義,這種槍是1941年設計完成,並且裝配到蘇聯一線部隊,到1942年才開始大量生產,到四十年代末期,一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波波沙衝鋒槍使用71發彈鼓,減少了士兵換彈夾的頻率。它使用的子彈是仿造的毛瑟手槍彈,兩者相差僅僅0.01毫米,兩者可以通用,並且短距離子彈的殺傷力大於當時德國的衝鋒槍。

據統計,二戰時期蘇聯軍隊共消耗約170億發子彈,德國軍隊共消耗210億發子彈,美軍消耗80億發子彈,生產了414億發子彈,大部分給了同盟國軍隊。

我們中國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消耗了17.1億發子彈,共產黨軍隊消耗了2000萬發子彈。


穿越再現彼岸


根據公開數據,蘇聯在二戰期間使用子彈數量約為170億發,而德國為213億發,美國為400億發。相比其他巨頭而言,蘇聯使用的子彈數量是相對較少的,在總數少的情況下,蘇聯士兵能分發到的子彈自然就少了。

蘇聯工業區遭到德軍破壞

蘇聯士兵有時並不是不想攜帶備用子彈袋,而是沒有多餘的子彈可以攜帶。蘇軍在蘇德戰爭中死亡681.7萬,被俘或者失蹤445.6萬人。希特勒突襲蘇聯後,在前期戰果頗豐,僅在1941年蘇軍戰死80萬人,俘虜或失蹤234萬人。很多武器裝備因此被德軍繳獲,蘇軍甚至在最艱難的時候3個士兵共用一把武器,更不要說有備用子彈了。

蘇軍在與德軍發生衝突最慘烈的地方是在蘇聯境內,蘇聯的工業設備雖然在爆發戰爭前後陸續地搬遷,但是因為工業地帶比較集中,很容易就被德軍炸燬。列寧格勒工業區和莫斯科工業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蘇軍在面臨如此大失血時,軍需供給不能很快恢復,而且產能也不可能擴大。
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雪中送炭,蘇聯很可能撐不住德軍的猛烈攻勢。

德軍的閃電戰所致

古德里安曾經說過:“我沒時間俘虜你們,請你們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道。”

雖然德軍的軍事部署千變萬化,但是其戰術還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有閃電戰的影子。閃電戰是用時間換取空間,不斷推進對方的後方切割合圍,根本無暇打掃戰場。很多蘇軍在德軍的裝甲部隊的火力下,還沒打完子彈就已經陣亡。其餘的蘇軍戰友在子彈快要用完的時候,可以在陣地上就地取材,把沒耗盡子彈的槍械直接拿過來使用更快。

別的途徑補充子彈

二戰期間,各國的士兵除了機槍手,隨身攜帶的子彈本來就很少。德國一個士兵只帶60發子彈,美國80發,日本200發。這和我們的刻板印象可能會有顛覆,因為士兵在上戰場時儘量減少負重更能發揮作戰能力。

而蘇聯步兵在二戰期間的主要武器是波波沙衝鋒槍,據統計蘇聯的兵工廠在二戰期間為蘇聯紅軍總共生產了600多萬支該武器。波波沙衝鋒槍採用的是彈鼓設計,容彈量71發,比普通的槍械裝彈量更高。子彈都放到彈鼓了,因重量問題,蘇軍可攜帶的備用子彈袋肯定會因此而減少。

各國在二戰期間會設置類似古代驛站的補給站,後勤補給人員把子彈裝在箱子裡,給前線的戰士運送。士兵一般不會隨身攜帶沉重的子彈上戰場,而是等待後勤補給員補血,這也是各司其職的表現。


梓蕤


這問題就很奇怪,咋就沒有備用子彈了?

先抬槓為敬!

蘇聯水兵的老照片動不動全身赤裸裸的直接把子彈掛在身上,那個子彈不是備用子彈嘛……那為啥他們把子彈掛外面?海軍又不是陸軍,專業不是陸上突突,雖然毛子水兵也經常路上突突……陸軍淘汰的攜行具海軍就拿了,淘都淘汰了,你能沒有新的??

再一個,毛子多樸實……是個袋子就能裝子彈……

再再一個,毛子動不動就是整排整排的裝71發的BBS……一個盤子當你兩三個彈匣……

再再再一個,毛子是防守反擊,大部分時間打架都是在自己國土裡,第一批打完退下來補充彈藥再上去就行了,況且毛子當年很多士兵更本沒有補充彈藥的機會。德軍可辦不到……而且毛子經典的打法,坦克衝上去,步兵跳下車然後戰鬥就差不多結束了……犯得著背那麼多子彈嘛……

圖文無關(ಡωಡ)



翁哥帶你看軍事


幾個工業化國家-德俄英美步兵的攜彈量都不多, 全威力的步槍彈沉得很,多了帶不動。 關鍵還是這幾個國家火力輸出主要是火炮坦克飛機, 步兵是次要的, 幾十發就夠了;而且後勤供應能力強, 很容易補充。 中國戰場日本典型是要帶200發, 中國士兵一般也有一個長長的子彈袋,實際裝多少是另一碼事,原因正好反過來, 火力主要靠步兵,子彈得自己背


DingdingCat


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眼光去看二戰時的蘇聯,蘇聯當時是機械化部隊,步兵主要是跟隨坦克作戰,叫步坦協同作戰,遠一點的目標有坦克炮和坦克機槍解決,步兵的作用就是消滅坦克附近的敵人,很少步兵遠程作戰,身上隨身攜帶的子彈打完就足夠了 ,帶多了影響戰術行動,主要是沒有必要。


人生如茶64883


一切都是浮雲☁️……你能把你手裡的槍上膛子彈全打光就不錯了,還想換子彈?活下來的都是老兵了!


harold48962599


二戰中後期,大量臨時人員走向戰場,這些人在戰場上的生存空間幾乎為零,基本上就是充做炮灰,所以在高層領導幹部眼中,給他們每個人發十發子彈就差不多可以了


顧小悅


你怎麼知道沒有備用子彈袋?只不過方式不同,在士兵腰間皮帶上有子彈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