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自成成功招降吳三桂,就真的能阻止滿清入關的大勢嗎?

唔知乜名好


很多人認為滿清是撿便宜才得天下的。其實撿便宜的是李自成,當初洪承疇鎮壓李自成打的李自成剩十八騎逃跑,洪承疇率領13萬明軍精銳出關和滿清決戰,結果松錦之戰幾乎被全殲,只有三萬殘兵在吳三桂率領下退回山海關,洪承疇本人被活捉。如果洪承疇的十萬精銳沒被滿清殲滅李自成不可能做大,更不可能進北京。而吳三桂的所謂關寧鐵騎只不過是松錦之戰的敗軍之將。清軍和明軍的作戰中兩場大的戰役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總共殲滅明軍二十萬。還沒有算小的戰役。明軍精銳基本都在東北耗光了。事實上清軍的戰鬥力在大順軍之上。而且攝政王多爾袞的政治智慧也遠高於李自成。


完顏大老虎


阻擋不了。

明清交革,滿清入主中原,很多人把罪責全部放在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上。實際上,吳三桂的舉動固然加速了滿清入關,但是,即使吳三桂不開山海關大門,滿清一樣會入關。

把扼制敵人入侵中原的希望放在山海關,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不管是金滅遼,蒙古滅金,或者後來日本侵華,長城天險,都從來沒有阻止過野心勃勃的對手進入中原。

萬里長城萬里長。山海關這樣的雄關自然可以扼制滿清從這裡入關,可是,即便如此,滿清依然多次越過長城,掠奪中原。

尤其是在滿清和蒙古交好之後,滿清更是可以從山海關以西,快速進入中原。

山海關雄關,但要護衛中原,難道可以僅靠一座雄關嗎?

因此,把阻止滿清進入中原的希望寄託在山海關,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明清交兵幾十年,滿清一直無法“入關”,也在於明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的國力,以及明朝關外將士的浴血奮戰,並非在長城雄關。


吳三桂投降前,滿清已經積極準備進入中原

皇太極時期,沒有急切入主中原,和皇太極的方略有關。

因為皇太極對明清兩國國力差距有深刻認識。因此,制定的戰略是“伐大樹”戰略。並不急於直接入北京。而是採取了掠奪的方略。在皇太極時期,清軍曾經數次進入中原,最遠,甚至深入到淮河流域!而入侵的規模非常龐大,如果結合後來李自成攻北京時的輕鬆成都,滿清不是沒有能力提前攻取北京。可是,在“伐大樹”的戰略下,不斷削弱明朝的力量,為以後入侵中原打實基礎。

可是,在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滿清已經開始準備入主中原了。

清軍早有入主中原之意,在收到吳三桂的信件之前,已準備入關爭奪中原

多爾袞早已定下了從山海關以西進入中原的方略,並且,是在實行期間,接到了吳三桂的信!

而多爾袞這次入侵中原,與往日不同。確實是奔著入主去的。

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就是,多爾袞寫到:以前我們和明是兩國交兵,我們以掠奪削弱敵國,今後,那些地方的人民都是我們的人民了,任何燒殺掠奪都會被處決!

因此,多爾袞在吳三桂信件之前,就已經下定決心入主中原。


當時的關內,沒有任何一股政治力量搞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如果關內認清楚形勢的政治力量,不需要唐宗宋祖這種級別的力量,哪怕就是後漢劉知遠這個級別的人物,也是有機會組織滿清的。

遺憾的是,不管是李自成,還是南明,都沒有看清楚自己的主要敵人。

李自成始終把明朝當做主要對手:

按理說,李自成很滿清是不陌生的。當年,正是因為明朝要籌措資金抗擊後金,才裁撤驛站,李闖王才失業的。而且,皇太極、多爾袞, 都曾給李自成寫過信,多爾袞還曾提出,要和李自成一起打下明朝,平分天下。

在進入北京之前,李自成的主要對手是明朝,這個無可厚非。

可是在李自成入主中原之後,他應該不難理解,清軍的戰鬥力遠遠超過他所面對的明軍!不管是洪承疇,還是盧象升,很多當初在鎮壓農民軍時表現出色的將領,都在與清軍的戰爭中吃了大虧!

李自成入北京後,政策沒有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調整,致使失去了機遇

可是,李自成入北京後,招撫左良玉、劉澤清等南明將領,就是沒有對滿清做出合適的防禦部署,甚至去掠奪吳三桂家屬!

即使是在山海關之戰,已經發現清軍接近的情況下,依然只派唐通偏師駐一片石防禦清軍,主力攻打山海關!

而在李自成連續兵敗後,甚至派兵攻打張獻忠,從漢中攻川北,這確實是亡國之君的昏招!


南明也把清軍看成朋友,李自成看成主要敵人

滿清在進入北京後,一度希望兵分兩路,一舉消滅兩個對手。

可是,南明更滑稽,即使是史可法這樣的人物,都答謝滿清。

滿清集中力量打擊李自成,一是因為認識到李自成的軍力,二是瞭解到南明的愚蠢!


滿清始終巧妙利用關內勢力矛盾,處於主動地位

相比之下,滿清集團在整個明清戰爭時期,都處於外交的主動境地。

在明朝國力尚可時,他致書李自成,多次表達共分天下之意。並有意識地在李自成遇到困難時,出兵掠奪中原,給農民軍喘息之機。

在入北京後,又交好南明,全力以赴打擊李自成。

直到滿清渡江,明和農民軍餘部才可以配合起來,可惜,晚了!


滿清入關,對歷史的影響今天不去評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滿清是中國大地上唯一有能力統一,並且治理這片大陸的勢力。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這個假設很有意思。

如果吳三桂真的被李自成招安了,那麼滿清還真的就入不了關了。事實上,一片石大戰滿清是撿了漏的。

當時吳三桂的精銳和李自成的精銳殺到力竭的時候,多爾袞才命令自己的騎兵全部壓上,一舉就沖垮了大順軍。

而後滿清又利用自己騎兵的強大機動性,不停地追擊大順軍,讓大順軍無法重整再戰。

而大順軍攻佔北京又太過突然與順利。沿途的山西、河南、北直隸都沒有鞏固佔領。缺乏後續的戰爭動員能力。

這也就決定了只要大順軍主力潰敗了,李自成就再也沒有可戰之兵了。

可是如果吳三桂倒向李自成那就不一樣了。有了山海關作為屏障,大順軍完全可以將滿清拒於關外。滿清的軍隊強於野戰,攻堅能力並不是特別出色。

可以說李自成及其手下都太過於短視了。



督師天下


不行。

其一,李自成本身的實力不足以對抗滿清。李自成是散亂的造反大軍,或者說是土匪流氓的組合,各自為戰,毫無凝聚力。他們逼死了崇禎皇帝,更多是一種偶然,根本不具備佔據北京和統一全國的實力。當然,他們也沒想到這點,或者壓根就想不到這點。

其二,吳三桂投機出身,算盤打的叭叭響,好不容易佔據著山海關,好不容易訓出了關寧鐵騎。他必然會待價而沽,出價高者才能得。退十萬步講,他最終投靠了李自成,但絕不會百分百的臣服於李自成。

其三,關外的滿清人,勵精圖治兩代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現在可謂是兵強馬壯,人心所向,天時地利人和俱齊。你說,他們會放棄叩關嗎?會放棄一統中原嗎?當然不會啦,換你你也不會啊。

所以,老吳和老李合作,也不會阻擋或者改變歷史的進程。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即使李自成能夠招降吳三桂,也阻擋不了滿洲進兵入關的歷史大趨勢。

這是因為從國勢上說,滿清建國不久,方興未艾,充滿朝氣,更兼遊牧民族,精於騎射,入關搶掠慣了,吃慣了甜頭,一聽說繁華似錦的大明北京城,竟然落入流寇手中,肯定會奮勇衝殺,不能全部搶奪過來,起碼也得分一杯羹的。

從領軍人物上說,當時滿清的攝政王多爾袞才華出眾,極富謀略,胸懷恢復金朝統治中原的大志,並且有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絲毫不亞於張良、蕭何的智謀之士,傾心為其出謀劃策,麾下滿洲八旗騎兵精悍驍勇,又有西洋紅衣大炮助陣,說什麼多爾袞也要乘勢出兵爭奪天下的。

反觀大順軍方面,李自成一進北京,估計是膨脹了,大順軍進了城,軍紀大亂,擾民掠物;其謀士牛金星、宋獻策,一個不過是舉人出身,未見其政債如何,在明朝也沒做過啥官職;另一個是江湖術士,相面算卦的,獻個“十八子主神器”的預言,當了軍師。從進北京的表現看,二人均不稱職。

兩相對比,即使吳三桂投向大順一方,李自成絕不可能勝利。


一葉孤舟向天涯


滿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原為明朝的統治範圍。後來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在李自成滅掉明朝之後,入關平叛,由地方割據勢力發展為中央政府。在滿清入關之前,已經統一中國東北(248平方公里)和內蒙古(100萬平方公里)。在消滅掉李自成等人之後,合併了明朝原的統治範圍(353萬平方公里)。康熙年間收復了臺灣(3.6萬平方公里)、合併外蒙古(180萬平方公里)、西藏(160萬平方公里)。雍正年間合併青海(66萬平方公里)。乾隆時期合併新疆(190萬平方公里)。至此中國領土擴張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即使清朝末期,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萬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比明朝要大三倍多,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在明朝末年,土地已經萎縮到連秦始皇時期都不如,因為在秦始皇時期越南北部還在中國版土內。如果沒有清朝,明朝再苟延殘喘200多年,和西方列強相遇,中國有可能亡國滅種。即使以後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國能夠復國,也有可能象非洲一樣被劃為多個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民族復興資本。


伯樂公


李自成的池養不了吳三桂這條大魚,吳三桂從內心也看不起李自成的土匪組合,還有其它勢力躍躍欲試,終究還是一盤散沙。滿清的皇太極、多爾袞可是成大事的料。


貝貝127554956


沒可能,招不招降都阻止不了清軍入關!


一片葉兒飛


你招降了吳三桂那張獻忠呢?南明諸王呢?還不是一場混戰,死傷還不是老百姓。最後打的差不多了。人家還不是一樣馬踏中原。再打來打去還不如滿清早點一統天下,老百姓少受罪得好。


青瓷雅居


我覺著應該可以,招降吳三桂繼續守三海關,國內基本統一了,說不定李自成的兒子是一個賢君呢?或許不等清軍打開,漢軍去統一草原了!可是歷史是不能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