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当年就没预见到《广场协议》的影响吗,为什么当时要签?如今日本人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猫不韪


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给其社会带来了深元远的影响,这场余波即便是到了今天仍然没有完全化解,而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美国,但是得美国为了消除贸易逆差和降低自身的债务水平,强行的逼迫英法德日四国签署了《广场协议》,有人可能会说当时的四国都是自愿签署,特别是日本最为积极怎么能说是强迫?

更有一种观点人认为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强劲,如果日元升值有利于日本购买海外资产进而转化为其自身的技术优势,所以日元升值对日本是有好处的。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件事情是有其两面性的也就是“好”与“坏”,特别是在国家利益面前这种选择更是如此,日元升值当时确实可以有利于日本企业购买海外资产,在当时的日本甚至出现了要买下整个华尔街的豪言壮语,所以很多观点认为当时的日本是心甘情愿签署《广场协议》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不是!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以后迅速崛起美国帮助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依靠自身对世界时局的把控和对自身一直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了解日本的读友都知道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内需不足,所以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对外出口,而日本之所以可以快速的恢复经济最主要的就是依托欧美的大量海外订单和美国的无偿贷款,可以说海外贸易是日本国家经济的支柱,而日元升值势必会打击本国的出口制造业,同时大量的资金为了规避风险会转为国内投资,这最终造成了日本经济泡沫不断扩大最终泡沫破裂,日本的经济也从此停滞不前。

日元升值危害如此之大当时的执政者其实心知肚明,而日本签署协议时表现出来的欣然接受其实就是一种安抚民心的宣传秀,因为日本除了接受并没有第二种选择,就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样美国怎么会白白为你提供订单和贷款,这些都是带有政治目的的 ,而美国的目的就是我永远吃肉盟友只能永远喝汤,虽然当时的日本风头正盛但是在美国眼里其就是一只待宰羔羊。因为日本自己根本就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面对美国主子的时候只能点头不能摇头。


世界浅谈


我发现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大多胡扯,所以我决定认真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也考虑到大部分用户理解能力,我只能把这个这个问题可以拆成若干个小问题来回答。


1、1945年后美元是世界贸易货币


二战以后,世界分成了两大经济组织,一个是以美国欧洲日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体系,另一个则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人口、资源只占全世界不足三分之一,所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系才是世界经济体系。


当时国际货币是美元,最开始美元是和黄金挂钩的,也就是说表面上世界各国用美元做贸易货币,实际是使用黄金为贸易货币。这就是所谓的布林顿森林体系。


到了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但是由于世界上找不出第二种货币可以替代美元,所以尽管美元和黄金脱钩,但是美元依旧是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


既然是国际货币,那么美元的升值和贬值对世界经济影响非常大,所以需要世界货币基金组织、G7峰会等国际性会议和组织来协调。


结论:美元是世界贸易货币,升值/贬值对世界贸易影响巨大,且没有替代货币。不要问为什么,这就是现实。


2、1980年代美国经济形式:必须缩小贸易逆差,美元必须贬值


简单说里根上台后为了解决前任卡特留下的“高通胀”,采取了强硬的金融紧缩措施,里根把利率提高到了2位数。


顺便说一句目前美元利率3%已经是近十年以来最高,大家可以想象一下2位数利率是什么概念。


利率提高,货币大量流入银行,货币流动性降低,使得美国民间资本投机行为大幅度减少,因为市场内没钱了,美元利率的升高又使得海外的热钱涌入美国市场,进一步推高美元。


以美元兑换日元为例,1981年年初1美元兑换210日元,20个月以后已经上升到1美元兑换270日元。


美元升值导致美国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而进口额度上升,这就是贸易逆差,也造成当时美国少见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双赤字。


在财政赤字不能削减(为什么不能略过)的情况下,里根政府只能选择降低贸易赤字方法,而降低贸易赤字方法主要有三个:a、量化宽松也就是放水,但这会扩大财政赤字,不能用;b、购买贸易国货币,使得对方货币升值,达到美元贬值的目的,但是美国要购买货币太多,也不能用;c、把主要贸易国召集到一块开会,人为强制制定汇率或者调整汇率。美国决定用第三种办法。


大家来开会,但是主题和目的已经确定了,美元一定要贬值。


3、美元贬值损害全世界国家利益,英法德日只能妥协


前面讲了,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世界主要贸易货币还是美元,也就是说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储存的外汇以美元为主,美元贬值对于这些国家也不是好事。


欧洲和日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和美国谈崩,美国刻意让美元大幅度贬值,那么意味着世界主要贸易国外汇遭受大量损失,当然可以选择和美元同时贬值,但这就意味着贸易战,美国当时是世界最大的进口国,甚至世界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大进口国加起来都没有美国进口额高,打贸易战,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对手。


要么就和美国谈定一个额度,相当于做生意赚钱后获利回吐,就当给美国打一个折。现在做生意,乙方赚多了不也都通常会给甲方打个折什么的吗?


最后,欧洲和日本当然是选择第二条路:和美国商量一个可以接受的美元贬值程度。


4、美国与日本贸易逆差高达1000亿美元,美国是日本最大的“甲方”


前面说了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进口国,当然同时也是日本商品最主要的出口国,每年两国贸易逆差高达1000亿美元。朋友们,这可是1980年的1000亿美元。


如果日本不能和美国达成一致,要么贸易争端之下日本会比美国难受得多,因为日本是卖方,美国是买方。


而且美国还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日本就算想强卖都没本钱,所以最后妥协的肯定是日本。


这就像做生意里,甲方永远比乙方有优势,是一个道理。


5、日元升值事实上是有利于日本海外扩张,出口也未受大的影响


从1945年开始,经过小40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日益饱和,急需“走出去”,日元升值有利于大幅度降低日本企业走出去的成本。


另外,由于日本是原材料匮乏的国家,所以日元升值还能造成国内商品价格的下降:日元升值——→原材料购买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1985至1987年6月,日本水、电、煤气等降价四次,同期工业品降价10%。


事实上日元升值对日本外贸出口的影响仅仅只持续了两年:1985外贸出口下降2.6%、1986下降14.1%;从1987年开始,日本外贸就开始持续的增长,1987年增长3%,1988年增长12%,1989年猛增21.4%,1990年继续增长7.6%。


6、《广场协定》有利于日本,“失落十年”是日本为之前统制经济还债



大家从上面这张图就可以看到,《广场协定》本身最多算得上日本泡沫经济催化剂,真正造成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是日本为刺激内需鼓励消费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多说一句: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和日本之前长期实行“统制经济”有关,日本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实行一种类似计划经济的方式,国家对经济干涉非常厉害,大家可能不相信,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一直敦促日本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日本一直抵抗到1980年代才不得不进行金融改革。


日本直到1984年才取消利率限制、银行业务限制、外汇管制……简单来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过人为扭曲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方式在外贸领域获利,尤其是对美贸易,其实是非常不公平的贸易方式。


日本长期扭曲汇率和商品价格保出口的贸易方式事实上也为它自己经济埋下了大量的定时炸弹,在实行金融改革,让扭曲的汇率与商品价格恢复正常后,难免会出现报复性泡沫,就像弹簧长期被压制,一旦压力解除,弹簧会突然蹦高一样。


本质上日本“失落的十年”就是在为它从1945年开始长期不正常的经济结构还债。正如《无间道》里倪永孝所说那样“出来跑,迟早要还的”。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日本人总结的“经济失落十年”教训“


1、宏观层面的监管框架不健全,而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开放等)放大了这个弱点;


2、日本的储蓄供给始终大于融资需求,这直接导致供给端的充裕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提升;


3、日本金融届被保护的太好,温水煮青蛙,学新技术、了解新金融模式的速度太慢,最终自食其果。


兰台


日本人看中了短期利益,想把坏事变成好事,还为此沾沾自喜,但日本人终究没能猜对这部大戏的结尾,结果吃了大亏。

1980年代,里根做了美国总统之后,为了解决卡特任期遗留下来的高通胀,采取了强硬的紧缩政策,以抑制市面上的过多热钱,银行基准利率甚至达到了两位数。

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市场上的热钱大量流入银行,海外无数美元也蜂拥进入美国,这使得美元不断升值,逐渐美国出口额不断下降,进口额不断增加,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逆差。

里根政府虽然达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在不断升级的贸易逆差影响下,政府的财政赤字也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对经济总是不好的。

财政赤字一时半会也很难降下来,里根政府最方便着手的,是解决贸易赤字问题,其实就是降低贸易逆差,最好能顺差。

那还是得走美元贬值的路。

但是搞量化宽松又会走上卡特的老路,多方思考之下,里根政府把刀举向了盟友—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前几号经济大国:英法德日。

里根的做法就是:迫使这些国家的货币升值,造成美元相对贬值,从而增加出口。

但盟友们自然不会乖乖上套,里根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使出了杀手锏:你们若不从,我们就让美元自由的飞……自由的暴跌……

这可让盟友们吃不消,一旦作为世界主要兑换货币和外汇储备的美元暴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也会损失惨重,毕竟他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这可能会让他们许多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一夜回到解放前,毕竟世界主要经济数据都是以美元计价的。

没办法,各国只能同意里根的意见,他们希望美元能“可控的可接受范围内的贬值”。

而且,他们还把这事儿作为一个大好的机会,一个发大财的机会。

当时,德国日本已经在二战后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并在196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发展到1980年代,他们的制造业也不断升级换代,已经到了需要把很多中低端产业转移到海外,降低生产成本的时候,一旦货币升值,就意味着他们的货币更值钱,他们在海外投资的机遇就大大加强,毕竟他们的货币更值钱了,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成本将大大降低。

而日本,就是美国最要争取合作的国家,而日本,也在精心考虑之后,愉快的接受了美国的要求。

说白了,日本战后的经济腾飞是美国一手扶持起来的,2次战争的海量订单养活养大了日本无数制造企业,日本对美国则常年保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为了争取日本,美国承诺向日本转移一些诸如半导体、核电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帮助日本培养中高端产业,促进日本到海外扩大投资。

日本人就兴奋的认为:升值的日元可以帮助日本大幅强化海外投资、并购,美元援助的技术更可以帮助日本企业不断产业升级,这实在是大好的事情啊。

于是,日本人主动升值了货币,同样,德国、英国法国也升值了货币,但最终出大问题的,偏偏只有一个日本!

为什么?

因为停不下来的疯狂!

其他国家升值也就升个20%左右,日本人硬生生在5年间升值了100%。

我们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操作的,导致了后来的雪崩。

日本政府升值货币后,并没有相应的调高利率,而是为了防止出现金融紧缩,主动大幅降低了利率。

结果,日本全民就开始进入了疯狂。

货币大幅升值,利率又低的让人没有存钱的欲望,于是全民都开始把钱拿出来搞投资,而任何一个小市民,甭管你有没有房子,哪怕是租的房子,都能随手贷款个几百万日元,利率也低的感人。

按照货币的杠杆原理,日元在短期内被各种贷款无形中放大了无数倍,老百姓手里的钱突然多的花不完……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的时候,日元对美元是240比1,到1988年,已经到了120比1……

最疯狂的时候,日本人人人出国旅游,在海外疯狂的买买买,奢侈品成了烂大街的东西,在美国买房子,眼睛都不眨的大批买进,高尔夫球成了平民的普遍娱乐,许多人拿日元擦汗,房价暴涨,疯狂炒房……

很美好的年代。

但是,这终究是昙花一现……

很快海湾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日本制造业企业成本飙升,但是却缺乏资金,市面上的钱都被投到了飙涨的房地产等行业里去了。

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来应对暴涨的成本,日本制造企业开始不断倒闭,而他们的产品早就在日元飙升的时代里,出口不断的下降中,他们还没来得及走出海外。

制造业萎缩,大量的工人失业或者薪资暴跌,他们的贷款,还有无数日本老百姓的房贷等等开始成为不良贷款。

渐渐地,房地产也开始崩盘

………………

总之,一切都开始崩塌。

然后,沉沦到现在。

至于日本人怎么想的?

反正许多人还是很怀念当时的美好!


云中史记


<strong>咱们来看一看日本流传最广的关于《广场协议》的阴谋论。

1985年一年之间总共召开了3次先进国首脑会议,当时简称G5,目的都是为了协助美国解决财政与贸易的双赤字问题。但是1月与6月的两次G5召开后,却并没有取得美国所期望的效果。

西德与法国为了最终摆脱美军控制,决定加强合作为后面的欧盟打下了伏笔,而日本则阳奉阴违没有执行美国的日元升值要求。

然后咱们看看在接下来的3个月分别发生了什么:

(1)1985年7月 法国 彩虹勇士号爆破事件(法国国防部长辞职)

(2)1985年8月 西德 间谍事件(西德总理秘书叛逃东德)

(3)1985年8月 日本 日航飞机坠毁事件(乘客死亡520人)

(4)1985年9月 日本签署广场协议 同意日元对美元从240升值到120

当时的首相中曾根康弘到现在都被骂为卖国贼。尤其是1985年8月的日本航空123航班的坠毁事件,死亡人数高达520人,被称为客运航空史上单体飞机的最大死亡事故。

所以你现在可以理解日本人为什么要签广场协议了吧?


司马看日本


纵横大学是学金融的,专业课学是水的一逼,但是对财经方面的问题却始终很感兴趣,在大学的时候看了很多郎咸平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面一再提及日本签订的这个《广场协议》,然而细心的纵横却发现,在不同的书里面,他对《广场协议》的描述和解读竟然是不一样的!

《广场协议》是万金油,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郎咸平的这种做法至今还影响着我,就是史料放在那里,我想要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

要说美国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是为了割日本的韭菜,那《广场协议》就是美国逼迫日本签订的,纯粹是坑日本的,因此才有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如果调转一下枪口,认为日本人都不懂经济,日本的衰落并不主要是《广场协议》的锅,而是日本人后来愚蠢的经济政策导致的。

反正中国老百姓根本就不懂经济学,即使是经济专业的大学生都跟我差不多,一天到晚傻吃孽喝,连《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分不清楚,在西方经济学的试卷上答“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看谁嗓门喊得响,看谁眼睛瞪的大谁说的就有道理,纵横建议,工资低于个税起征点的工友朋友们,国家连个人所得税都不收你的,你还关心个毛啊!

那些专家天天说阴谋,说真相,自己说的有几句真话?

《广场协议》真的是美国遏制日本崛起的陷阱吗?

《广场协议》说白了就是让资本主义的国家接受美元的有序贬值,也就是让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

为什么要有这么一出?就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势头太猛,而日本则陷入经济迟滞,从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的财政赤字增加,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元被高估,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本主义世界美元的稳定性,并且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和日英法德五国在日本广场饭店签订了一份让美元有序贬值的协议,因此又叫《广场协议》。

通常来说,很多人将《广场协议》看作是美国遏制日本崛起的举措,实际上这并非是我们看到的割日本韭菜的阴谋,除了日本还有英法德等三个国家,如果真是割韭菜,其他三个国家也不会同意,美国即使再牛逼也不可能一下子干掉整个世界。

美国人只关心自己过的好不好,不在乎别人过的好不好,不像我们,不管自己过的好不好,都不希望别人过的好!

《广场协议》说到底是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一次自我调整,五方都是积极参与的,当时正是美苏争霸的关键时刻,美国是不可能跟自己的小兄弟下刀子的。

《广场协议》对日本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在签订《广场协议》的时候,美国的确给其他四国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但也不是有意针对某一方,而是出于美国自身考虑的同时改善双方的贸易关系。

让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升值未必就是坏事,而且已经强调是有序的升值,在协议签订后的五年时间里,日元升值了一倍,国民财富增加了一倍,日本经济还是快速发展,不干活就赚钱的买卖上哪找去。

据说把当时的东京卖了,够买半个美国,日本的财阀也在美国大量购置产业,可以说日本是有些飘的,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温和的通胀保持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经济上赶超美国,称霸世界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在经济已经过热的情况下,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

最终结果就是造成日本资产泡沫急剧膨胀,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一脚急刹车,日本经济崩盘,日本爆发金融危机,实际上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金融危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别说是日本,美国还不是经常性的爆发。

所以,《广场协议》不是日本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只能说日本经济政策有误造成的。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广场协议》以及“失去的十年”的

日本前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2004 年表示“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并不是日元升值本身,而是当时日本政府采取了错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很明显,日本人还是很清醒的,在日元升值后,日本企业完成转型和升级,使得日本依然是现在的世界第三强国,当年没有爆发危机的德国不照样还是被远远甩在后面,日本的经济体量和竞争力还是很吓人的,如果不是我们崛起,你以为我们现在用的产品都是哪个国家的。

所以,针对货币升值最敏感的就是我们,尤其是2003年人民币升值以来,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就将《广场协议》当作是陷阱,为避免重走日本的路,坚决避免人民币升值。

从2003年到2018年,人民币升值了15年,敢问我们的经济崩盘了吗?

我们不是日本,我们有完全的自主决定权,国家上层也都是精英,所以,纵横还是那句话,没交个税的人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相信国家会蒸蒸日上,给人民一个好的生活。


史论纵横


最近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和回答。

先是有人在探讨宋朝檀渊之盟是否对宋朝有利,现在又有人来探讨广场协议是否对日本有害。

就我个人的看法,很显然,中美贸易战损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非常希望中美贸易战能停止。可是寄希望于美国先停战又不现实,于是就在中国造舆论,希望中国能让步。这其中还有美分党推波助澜就不提了。

为了证明中国让步的合理性,重新讨论檀渊之盟和广场协议的得与失就是应有之义。什么檀渊之盟让宋朝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啦,什么日本没有因广场协议而退出发达国家之列啊,等等,不一而足。

就我个人的看法,无论是檀渊之盟对于宋朝,还是广场协议对日本,其根本的影响是负面的,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得不随对方起舞,从此丧失了主动权和独立性;二是这两份协议确定了宋朝和日本发展的天花板,那就是不能让契丹和美国感到威胁;三是这两份协议造成的损失,都被转嫁给了普通老百姓,而上层精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甚至借助外力强化了自身地位,从而加据了社会阶层割裂,增加了社会动荡。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宋朝虽然因战争停止而获得发展机会,但内部农民起义不断,外部发展到二帝被掳和被迫迁都,看不出这样的发展对国家对老百姓有啥好处;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之前,还能谈谈中日友好日韩友好,首相不参拜靖国神社,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右翼能够长期执政,在二战历史问题上,靖国神社问题上,钓鱼岛竹岛问题上与中韩冲突日益加剧,首相和内阁公开参拜靖国神社,自卫队逐步转化为军队,典型的通过制造外部矛盾转移内部矛盾,凝聚内部人心的手段。如果不是为了化解广场协议带来的大麻烦,日本何至于主动恶化和中国韩国的关系。

所以,中华民族要复兴,就不能失去发展的主动权和独立性。只有始终靠自己把握方向盘,哪怕会有一时的挫折,终究会因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到达目的地。


薇薇安闲逛


这种情况与现在美国的情况相似,只不过现在把最大竞争对手由日本换成了中国。

日本战后在美国的帮助下,经济急剧扩张,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现在的中国很类似。只不过针对我们的是贸易战,针对日本的是《广场协议》

但是为什么广场协议会得到日本政府的接纳和大力推动?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过快过热,日元升值可以帮助帮助跨国公司去拓展海外业务。

但最终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却导致了新的泡沫,也就是股市和房地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日本经济的长期停滞。

日本大藏省为了稳定经济环境,避免可能爆发的系统性危机,人为的收紧信贷,阻止投机性资本,减少泡沫。随着加息政策的推进,股市从最高点4万点直接跌落到2万点,无数投机者被套牢,同时招架不住高利率成本的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导致价格踩踏,房价越来越低。

等日本政府对“刺破泡沫政策已经过头”这个事实反应过来时,已经导致了遍地破产的公司和个人。到1993年GDP实际上已经停滞,日本经济增速为0。虽然此后日本出台了世所罕见的低利率政策和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但由于破产和坏账,国民经济的信心已被严重打击。二十年的衰落和停滞不可避免。





浮世财经会


当然是没预料到啊,日本大藏省的官员还信心满满呢。

《广场协议》直接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一代人甚至数代人的阴影,日本经济多年停滞不前也是由此开始。

而当时签这个协议,日本是大力支持的,因为他们觉得有利可图,所以只能说日本人看到了利益,却没想到结局。

毕竟就算是国家最精英的一波人,也有预料不到的世界趋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已经达到巅峰,GDP世界第二超越苏联,而这时美国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

怎么才能缓解财政赤字呢?

那就要消除贸易逆差。

当时世界上有大半的资本是美元结算,也就是美元体系,美国欠别人的钱就是美元,美元如果贬值了,美国的财政赤字不就减少了?而且美元贬值了美国货就会在价格上在国外市场变得更有竞争力,一石二鸟,美滋滋。

早已摆脱二战后的伤痕的德国和日本生产力加强甚至过剩,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如果美国元贬值,日元就升值了啊,这样日本就可以在国外买买买建立新基地了。

于是英美日德几方大佬就在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操纵美元在可控范围内贬值。

但是经济是个疯马啊,日元暴涨让日本疯狂了,人们消费越来越疯狂,房地产也开始大升温,人们买买买,贷款贷款贷款。

日元在极速升值后终于到了爆炸点,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直接让石油价格飞升上天,日本制造业的成本大为提高,而日元已经控制不住了,升值了太多的日元让日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竞争力下降,还有炒出来的房价,过分繁荣的经济导致的太多日本人对未来期望太高而负债。

然后工厂倒闭,经济跌落,股价暴跌,泡沫碎了。

日本二战后一直守美国多方面控制,说《广场协议》没有美国人暗中动手脚或者胁迫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日本人明显一直犯着和二战一样的错误:

看到短期利益却无长远考虑。


历史区的哈士奇


日本预见到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压力,但是应对策略不恰当,造成日本经济崩盘,对日本经济的伤害一直延续到现在,

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日美贸易争端越演越烈,必需得有个解决办法,谈判的结果就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共同签署广场协议,广场协议不能简单的说是谁强迫谁,日本大藏省是支持的,因为日元贬值虽然利于出口,但是日元升值会增加日本购买力,事实也证明,日元升值后,日本在全世界买买买,连美国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人买走,给美国人民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

但是日本在日元升值后错误的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房价,股价疯长,随后日本政府感觉到房价股价过高会对经济造成危害,又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动作过猛,是大幅度加息,结果房价股价掉头向下,然后恐慌情绪蔓延,日本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日本经济衰退不仅仅只是金融方面的原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开始崛起,日本错过了信息革命,当今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基本上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公司,

用阴谋论解释广场协议不符合事实,日本人自己也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结为错误的宽松政策,签署广场协议又不是日本一家,为何其他几个国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




万事皆空70


日元升值后的海外投资,在海外再造了一个比本土还要大的金融帝国;本土沦陷只是低端制造业外流,制造业容纳就业人口萎缩;所谓高端就业也有原罪=就业容量不足;

控股阿里爸爸、美帝移动通讯、ARM的爸爸姓孙;索尼大法是环球影视和唱片业霸主、丰田汽车及机器人制霸全球、在水果机的硬件利润里日系供应链分成40%+,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的爸爸叫三井财团……日元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对美元最坚挺货币(某币提前腰斩,然后再所谓坚挺除外)一直持续到现在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邓总设计,韬光养晦遗训犹在,执行越来越走样,而隔壁那个家伙却深谙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