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大明是怎样痛打日本的?

L-鹏


在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日本频繁的扰乱我国沿海地区,当时我国沿海到倭寇十分频繁,再加上当时日本的野心十分大,他们企图先征服朝鲜,在征服我们中国,于是就爆发了著名的平壤之战。



当时开战初期,明朝的军队使用的是弓箭,而日本军队使用的单发的火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铳,开战初期,明朝的军队进攻平壤时日本的防御建筑十分的坚固,所以开战初期,明朝的军队损失惨重,因此明朝军队就拉来了大炮,这种火炮足可以摧毁城墙,明朝的军队开始了大反击。


平壤战争结束以后,日本的军队在明朝的火炮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这场战争痛扁了日本的军队,大明朝获得全胜。


历史小呆呆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准备以朝鲜为跳板,攻打明朝。朝鲜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于是向明朝求援。明军痛打了日本两次,日军伤亡大约十万人。

第一次痛打日本

明朝抽调精兵跨过鸭绿江逐步进入朝鲜,大明一边集结军队,一边和日诿谈判,麻痹日军从而争取时间。待军队集合完毕,总兵李如松调集四万明军精锐攻打平壤,平壤易守难攻,李如松围三缺一,主攻南门的一路乔装成朝鲜军队,麻痹日军,果然在日军大意之下,明军轻松拿下南门,接着又攻下西门,日军看大势已去,于是帅军撤退,明军占领平壤。

随后李如松利用日军大举进攻平壤西北方的幸州山城的时机,奇袭了日军后勤基地,焚烧了日军粮仓粮食数十万,日军缺粮,被迫撤退。随后日军求和,大明撤军。

第二次痛打日本

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朝鲜战争,明军以麻贵为总兵,帅军援朝。麻贵分兵固守各个城池,互相呼应,并且积极伏击日军,为援军入朝争取时间。待援军集合完毕,明军兵分三路进攻日军,麻贵各方策应,正好丰臣秀吉死亡,明军攻势愈盛,斩首众多。日军损失惨重,不得不从朝鲜退兵,万历朝鲜战争结束


华衣夏服


1597年的朝鲜王朝危机四伏,朝鲜海军主力随着大将李舜臣(崔岷植 饰)被贬而遭受巨大打击,军纪溃散,只剩少量军舰。而倭寇伺机派出胁坂安治(赵震雄 饰),协同令人闻风丧胆的“海贼王”来岛通总(柳承龙 饰)的海盗军共同出击,势必攻克汉阳。危急关头,李舜臣力排众议,决定率领仅 剩的十几艘军舰前去鸣梁海峡迎战倭寇。李舜臣先是派遣部下任俊永(晋久 饰)去敌方汇合卧底俊沙(大谷庆彦 饰),又重振军心,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与倭寇决一死战。 决战开始,李舜臣身先士卒,死守血岛,击溃“海贼王”好几拨先遣军,关键时刻任俊永的哑妻(李贞贤 饰)读懂他的唇语发挥作用,使得李舜臣将船成功获救。最终军民协力,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叙事紧凑,欲扬先抑,大战之前鼓点密集,铺排手法多样,有种山雨欲来之势;战争心理刻画细腻,日军战船较多,军力强大,朝鲜新近多败,人人自危,不少主和派甚至害怕与日本开战祸及妻儿,片中对于这些人物心态描写相当到位;主帅李舜臣力挽狂澜,利用鸣梁海峡回流地利之势来设计战略,有勇有谋的形象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鸣梁海战》优点在于英雄人物,并未一味迎合观众的民族情感,影片花重金砸出的61分钟激烈海战毫无尿点,尤其李舜臣身先士卒,以主舰单挑倭寇数艘舰船的场景,不仅打出了水军的士气,更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1、此战发生时,日军正一步步将在朝鲜的军队撤出。其中小西行长处于最远端。

2、露梁海战中,被一顿暴扁的岛津义弘的水军正是去接小西行长回来的。

3、明朝水师联军正是在封锁小西行长撤退港口时,听到岛津义弘来接人的消息,立刻离开封锁区域,前去埋伏接敌。

4、在露梁海战发生的同一时间,小西行长被藤堂高虎的水军悄悄接走。

5、岛津义弘战败后,貌似没有听到有大名或者有力家臣战死,似乎全部全身而退。(这里插个笑话,据说战后大明水师谎称岛津义弘和另一个有名的大名被抓住,然后拉到北京斩首)

6、另有说法,说岛津义弘的船队都是运输船,他的麾下,诸如立花宗茂,烨山久高都是九州系大名,在此之前从未在日军水师战斗中出现过,也从没有被列为水军行列,一直都是作为陆军使用。

7、战后,滞留在朝鲜的日军,诸如岛津义弘,毛利吉成,加藤清正等都自釜山安然回国。撤退中,亦无一位大名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