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为何却在《出师表》里写道“三顾臣于茅庐之中”?

路106路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之说可信度并不高。

非历史专业的易中天提出这种说法被大众所熟知,有哗众取宠之嫌。

先来看这种说法的由来,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记载于《魏略》和《九州春秋》,原文“北行见备”。

但从诸葛亮名传千古的《出师表》中,明确有“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文字,众所周知,《出师表》是诸葛亮给蜀主刘禅的奏表,相信在这件事上,诸葛亮不至于颠倒黑白。

陈寿《三国志》:“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陈寿在《三国志》里也肯定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实。

后来者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专门就此事定了基调,取“三顾茅庐”为实,言道:“明矣”。

所以史学界至此,绝大多数人对“三顾茅庐”是有共识的,还有一小撮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是诸葛亮主动投奔的刘备,只不过是在哗众取宠而已。


九尾


三国时期,已处于混乱时期,当时的人才征辟,一般是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已推荐自已;二是他人推荐自已。而来自名士的推荐,是最为简单可行的方法,一般都能得到重用。

按历史记载,刘备是在公元201年来到荆州的,然后是在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201年到207年中间有6年的时间,只有在202年刘备北上叶县,与魏军发生博望坡之战,然后就没有其它战事。



刘备在荆州是驻守在新野的,刘备没有战事的时候,大多时间安抚当地百姓,争取当地士人民心,结交当地英雄豪杰,再有时间就是陪刘表喝喝酒,发发髀肉之叹的感慨。刘备的作为也因此引起了刘表的猜忌。

从刘备驻地新野到当时的荆州治所襄阳,不过几十里路,骑马半日可以到达。

刘备就曾经去拜访过名士司马徽,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刘备是哪一年去拜访司马徽的,但是只知道刘备是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这里有一个例子就是庞统。



当时的庞统不清楚在哪里?从赤壁之战时是周瑜的功曹来看,庞统可能在南郡任职,曹仁被打跑了,就跟着周瑜,或者一直跟着周瑜也有可能,周瑜死后,庞统是投靠了刘备,但是刘备并没有重用庞统!只给了庞统一个县令的官职,庞统还不怎么愿意干。还是后来诸葛亮和鲁肃联合推荐庞统,刘备才重用庞统,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可见司马徽的推荐,刘备也并不是很看重,至少庞统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呢?也许也没有看重,也许是刘备拜访司马徽的时间比较晚,也在207年,然后刘备就去了请诸葛亮了,但这似乎不合常理。

刘备重视诸葛亮还得益于一个人的推荐,就是徐庶,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比较低,据记载徐庶是201年就投靠了刘备了,然则直到207年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中间也长达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刘备认识诸葛亮吗?



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也是司马徽的好友,刘表的妻子是诸葛亮岳母的妹妹,刘表又与诸葛亮的叔父是好友,种种关系表明诸葛亮与荆州士族及官场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而刘备经常又在荆州官场来往,荆州圈子就这么大,刘备肯定是知道诸葛亮。

诸葛亮是隐居在隆中,但是会经常外出交朋结友,并不总是待在隆中不动的,刘备因此就结识了诸葛亮,也可能是听说没见过。

真实的情况可能就是:刘备在荆州期间听说诸葛亮或认识,只是没有重视,后来刘备在司马徽和徐庶的共同推荐下,才重视诸葛亮,然后就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至于谁主动?当然是刘备主动,相对来说,刘备更缺人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自荐于刘备的说法,出自于《魏略》、《九州春秋》,而“三顾茅庐”的说法出自于《出师表》,另外《三国志》、《资治通鉴》也支持这一说法,然而,谁是谁非呢?

三顾茅庐见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采取了这一说法,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认可《三国志》的观点。再加上《三国演义》的叙写,更加重了三顾茅庐的真实性。首先诸葛亮这个人忠诚持重,他为政廉洁奉公,执法严明,其人格的独特魅力决定了他不可能去捏造事实。而且此时诸葛亮已经位极人臣,被称为“相父”,虽然刘备已死,但是以前的当事人都尚在,这种情况下,说些子虚乌有的话抬高自己,完全是授人以柄。所以历朝历代的史学家,都采取了比较严谨的说法,认可三顾茅庐的存在。

反观《魏略》是早已失传的著作,它只存在于裴松之给《三国志》所做的注解里面,而《三国志》却流传下来,说明当时的学者在考证两本书的真实度上,认定《三国志》取材详实,可信度高,舍弃了《魏略》。还有,提出诸葛亮自荐于刘备观点的裴松之,最后也是认可了三顾茅庐的说法。


剑胆琴心01


《三国志 诸葛亮传》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是刘备先去见的诸葛亮。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襄阳记》中也说了,司马德操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并且司马德操很明确的跟刘备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儒生俗士,而是人中龙凤,国士俊杰。

这两则史料说明诸葛亮在荆州名士圈中的名气很大,刘备在三顾茅庐前已经对诸葛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仅仅是知道荆州有这样一个贤才。所以一开始刘备拜访诸葛亮更多的是寻访名士的心态,在见到诸葛亮后《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让刘备眼前一亮,而诸葛亮在政治理念上与刘备的契合和其所具备的王佐之才也正是刘备团队一直以来的人才能力短板。这使得刘备愿意多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在不断的了解中双方达成共识,那就是“这是自己人啊!”

所以不存在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的说法,也就不存在《出师表》的描述与历史不符这一回事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诸葛亮主动投奔刘备的说法呢?

这个记载是出现在《魏略》中的。

魏略的说法是当时刘备屯兵樊城,而曹操一统北方后,诸葛亮判断曹军将攻打荆州所以去找了刘备。而刘备因为诸葛亮年少怠慢了他。双方一番言辞交锋后,刘备因为诸葛亮的见识不俗后来待之以上宾之礼。《九州春秋》的说法也是如此。

这一段因为戏剧性较强被罗贯中采用,安排在了刘备招纳诸葛亮后的时间点上。

这个故事九成是假的。《魏略》这本书是魏国郎中鱼豢私下里撰写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官方史料。鱼豢本身是关中人,本身又在魏国为官,所以他写的《魏略》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西北的风土人情和司马代魏等时期的历史事件描述(因为官方史书会有美化)。而《魏略》中对于蜀国和吴国的描述基本都是道听途说,比如刘禅被贩卖过的说法也是出自《魏略》。

所以三顾茅庐的说法没有问题,不存在什么争论。


建宁李俊阳


演义,历史小说而已,离史记相差十万八千里,而二十四史也只能称为二十四姓之家谱也。《隆中对》只是提到刘备三顾茅庐,而未说清三次到隆中具体做了什么,是顺路看看卧龙先生到底是啥样人?是不是名以实归?还是看在水镜先生的面子,造访一下诸葛亮,给足水镜先生及其荆襄上层人士的面子,毕竞刘玄德草创时期谁也不敢得罪。别人把你吹上天,个人简历写的再好,没有真才实学,刘备也不会用你,是骡子是马总要溜一溜,心中才有数。几种原因让刘备找了诸葛亮三次,两次没在家,也可能诸葛亮装逼,自抬身价,三顾茅庐成为以后吹嘘的资本,历史上许多文人都爱这样装逼的。巜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吹成半人半妖,许多事夸大其词,集众人智慧于诸葛亮一身,是演义的需要,后世读者也愿看到智慧人士的面貌。两全其美,何必认真考证。


一壶浊酒喜相逢


诸葛亮主动投靠刘备也不是确凿的事实 ,但两人多次见面确实可能 。实际上就是双方相互试探的过程 ,刘备之前没有根基总是寄人篱下 ,但刘备很懂得人才的重要性 ,经常在所处地区礼贤下士 ,对于诸葛亮的印象就是当作普通人才看待 ,并没有特殊的关照 。而诸葛亮一定会出山的 ,么只不过但是天下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如果曹操不失误 ,基本乱世结束 ,而政治理念诸葛亮与曹操不同 ,唯一会有共识的就是刘备 ,在刘备尊敬社会名流的时候诸葛亮也应该在场 ,毕竟诸葛亮可不是村夫 ,诸葛家族单就荆州来讲都是各大家族的联系焦点 。双方在公开场合的接触逐渐相互了解 ,刘备便希望建诸葛亮留在身边 ,而过去公共场合两人没有详谈 ,登门拜访之后才相互深知 。两种说法不过是站在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实际上都对 。


世界史图鉴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从以上文段不难看出,是刘备去找的孔明,这个说法应该是来自于《出师表》。

我个人认为,诸葛亮可能有去自荐过,但是刘备没当回事,但是这个没有确凿的证据,只能是猜测,从刘备说“君与俱来”能看出来,刘备最初对诸葛亮不感冒,直到徐庶说诸葛亮很牛,他才自己去找的。

那么如果这个说法来自《出师表》,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诸葛亮说的是实话,所以大家没什么疑问;第二种,诸葛亮夸大了刘备来找自己的事来抬高自己,但是由于当时的知情人,不是死了就是跟诸葛亮关系好,总之没人拆穿他。

没有确切的史料,也只能说到这里,对不对,欢迎交流。


语文老师28


讲三国历史,还是《三国志》比较准确一些。《三国志》明明说刘备"凡三往,乃见-。"与《出师表》正相吻合。为什么还要有疑问呢?

欢迎点评。


WM晓奇


三顾茅庐之前,刘备应该相当了解诸葛亮,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已经达到求贤若渴的程度。


手机用户铁劲草


正史说孔明自己找刘备。这种可信度并不高,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的清清楚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只事。。。。。。出师表的作者要么是诸葛亮,要么就不是诸葛亮,一种就是诸葛亮写的,他在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在223年,当时赵云,魏延都在,都是当时这个事件的见证人,诸葛亮没有必要三这个谎,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他也没有不可能撒这个谎,他就不怕谎言揭穿?另一种,出师表的作者不是诸葛亮,即便是最近的陈寿,三顾茅庐在当时已经广泛流传,他就更没有必要冒充诸葛亮了,他就是蜀汉后期的见证人,并且就当过蜀国和西晋的史官,他要一手托两家,他抬高蜀汉,它怎么对西晋交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