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有句话说得好,叫作“顾客就是上帝”,可有些人却总是为了牟利,用各种残次商品以及山寨货欺骗顾客,让其蒙受经济损失。现代是这样,古代同样如此,百年之前的清朝,也曾各种“假货”横行,弄得官府焦头烂额,到底是咋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你揭秘。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代时期,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对当时的正常商贸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造假”手段花样繁多,令人防不胜防,这些“假货贩子”不但在民间猖獗,甚至在进贡的御用品上都敢动手脚,咱们现在,就说说清代时那些不法商贩玩的“花样”。

1.以次充好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清代中期时,商品经济开始逐渐成型,民间的商业模式发达,很多地方都已经开始形成规模化生产,如景德镇陶瓷,长沙烟叶以及河南孟布等等,由于太过出名,因此不少贼眼也就盯上了这些“名牌”的利润。当时,有一些不法商人用低价收购百姓家私造布匹,以次充好当孟布贩卖,从中获取暴利。长沙烟叶也同时受到了假烟冒充之苦,导致销量一路下滑,最后不得不借助官府打击的手段,经过了好几年,这才恢复了产品被损害的名誉。

2.欺瞒官府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按理说,不法商人在民间行骗也就罢了,可对于宫廷进贡的御用品,这些人也敢“逆龙鳞”。东北向朝廷进贡的“特产”中,有一项就是关东的人参,这些野参不但个头大,在长白山上生长多年更是药劲十足,只是由于清宫中需求量奇大,随着野山参越来越少,难以足数供应,这些采参之人开始打起了“歪主意”。他们把一些小个头野山参挖出,栽种在参田人工培育,虽个头足却药性大减。气的皇帝亲自下令严查,烧毁参田拘捕不法参农,这才让不正之风稍稍缓解。

3.糊弄外商

清代后期,河南河北盛产棉花,不但在国内非常畅销,甚至在远销海外,受到了欧美人的青睐。可是渐渐的,就有一些人为了贪小便宜,在棉花中注水或掺土增加棉花重量,以获取非法利益,这种“缺德”的做法让欧洲人感到非常恼火,甚至一度中断了棉花收购交易,让清廷损失巨大。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4.私人铸币

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起案件,河北商人李庆春在北京做白面香油生意。这生意倒是真的,可此人心思却是歪的,他把这些货都换成了私人铸币(假钱),并准备到外地花出去,可是刚到火车站就被乘警逮个正着,不但假币全部没收,而且还把他扔进了监狱中。由此可见,一个小小的米面商人都能大批量买到假铜钱,清朝假铜钱的泛滥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5.伪造官府文件

清朝也有“假货”这些商贩造假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清代时也有伪造官方文件之人,他们私铸官府印凭,模仿公文样本,伪造包括“官府文书”以及“户部捐官执照”,这些假冒文件制造出来后,就被偷偷贩卖,并且卖价都很高,不少打着歪主意的人都争相购买。当时在京城就发生过一起,湖南人在北京菜市口当街兜售“官府文书”的案件,对当时社会风气影响极为恶劣。

制假贩假严重影响买方的利益,也让清廷的税收受到损失,对于假货,无论古今,都一直是严厉打击的对象,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庆幸的……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