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袁绍占尽优势,为何会输给曹操?

五月_Jo


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其实到底很简单,因为决定一场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很多,很多人会说良多兵足将将广,单看官渡之战全过程,很明确曹操能赢胜在内部团结力量足够集中,决策人也足够狼性,这是什么意思呢?从战略上来看1,兵多将广粮多地广的袁绍是有绝对实力的,这个从后期曹操需要分化源氏三雄就能看出。2,内部外部因素,实际上袁绍此时除了黑山辽东以及游牧民族不敌外大都都灭了。然而内部的矛盾确很激烈,这在一场大战面前是不可估量的,这就造成效率低下,从奇袭乌槽无防备就可看出。从战术上来看,决定一场战争的因素无非就是兵精不精。但是这只是在平等数量才能看的出来,然而这个时候内部问题爆发了,袁绍战的心并不大,反而曹操中期决定大,这种类似于一个剑客,我必胜你的决心,如果袁绍真的强大,不会在输了后这么多名将投降的,说明将军心不在这方面,多在权术。什么概念举例几个经典战役,项羽彭城之战,3万破56万,是刘邦实力不够嘛?错是联军各怀鬼胎。肥水之战,必胜之战都输了,又是内部问题。当一个势力起来后多为我必胜你!中国也是如此,一个国家国运上来也是必定超过美国


钱塘白蛇


官渡之战,是袁绍刚刚和幽州的公孙瓒军事碰撞后,侥幸得信息将计就计夺取胜利。

军士们还都劳累疲惫,又是地方叛乱要攻进中央权政权,人心不附。在初期出战将士们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主持南征的统帅大将颜良,在白马战役中都麻木不仁待杀无备。

曹操亲自北上,阻击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袁军,袁绍让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有夺取黄河岸边要塞,以保障主力渡过黄河。曹操也为战略上主动,力求初战大捷。亲自统帅大军团,北上解救了白马之围。以自己主力军团,对待袁绍先锋部队,客观上己经形成局部强大的军力。荀攸还认为袁绍兵多,建议要声东击西,分散袁绍的兵力。又引兵引军去延津。伪装要一去攻击河北老巢邺城。使袁绍分兵向西,曹操以骑兵精英组成虎豹“师团之特种部队,迅速袭击了袁绍围困白马先锋部队,以迅雷不挤急掩耳之势击败颜良大军,关羽在战中迫近颜良身边冲进万军之中,杀死了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被杀得尸横田野,血流成河。曹操速解白马之围。迁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得到消息,又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军追击曹军。

曹操又用六百骑兵引诱,驻于白马南面,而袁军五六干骑兵大量步兵速快到来。曹操令士兵解开放马,将辎重丢弃道旁,故意象狼狈逃跑样实又设伏击圈,让袁军上当。袁军纷纷争抢财物马匹。曹操看时机己到,再次指挥虎豹之师骑兵突然发起猛攻。又一次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震惊袁军。使敌人初战就心惊胆寒。颜良,文丑都是一战被斩。袁军军心的锐气被沉重打击挫伤。

曹操大军将士也从对袁绍能战胜公孙瓒害怕中一扫而光。加上荀彧,郭嘉,荀攸这些都在袁绍手下工作的人提示,袁绍是个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少恩,刚愎自用。兵多而不会用,将广而政令难行。民心更加厌战。

这次初战就消灭袁军近二万人,为战争最后全部胜利奠定信心和基础。

。曹操在初战大胜后,主动撤退到官渡(中牟县)一线筑垒,固守防御,打阻击战,阻挡袁绍再次南下正面进攻。以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术,阻击袁军南下。在官渡形成长期对峙,曹军长期处于下锋,屡屡失利,格外困难,前方己经兵少粮缺,后方也有刘备和黄巾军刘辟残余捣乱曹操都几乎丧失信心,写信给荀彧。

荀彧从曹操要退守许都,认为坚决不行。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于官渡,想要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己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干万不可坐失。

曹操才决心坚守官渡,荀彧在后方调集援兵曹军加强防守,寻求捕捉战机。不久曹仁,史涣就截击烧毁了袁绍军队的送粮干辆粮车队,增加袁军补给的困难,却相反解决曹军缺粮困难。使得袁绍不得不再派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运粮,屯积在鸟巢。袁绍分兵减轻正面压力,又使曹操抓住袁绍谋土许仪,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又用虎豹轻骑,用袁军旗号奇袭鸟巢,烧其粮草辎重。杀了淳于琼的,震惊袁军。使其全面丧失信心,袁绍以重兵猛烈攻击曹军大营阵地,曹军粮足心稳,信心大增。加上援军到来,阵地坚固,攻不下来。曹操激励大家死战。大破袁绍大军。

袁绍的主将张郃高览在猛攻失败后,又闻乌巢军粮被烧毁,淳于琼老将都被杀死,全军毁灭就在旦夕。导致了军心动摇,投降了曹操。引得内部分裂,全军崩溃,全都投降曹军。袁绍看到大势已去,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彻底大胜。

官渡之战,特别是鸟巢之役中,曹操的虎豹轻骑五千人,不但灭了淳于琼万人军队,还消灭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的部队。他们都战死了。阵地中最后投降还有何茂,王摩,蒋义渠部队也和高览张郃一起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是袁绍在打胜公孙瓒。夺取幽州后兵乏将软情况下仓促出兵。

袁绍用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堪等人为谋士。袁绍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得到的冀州。本是韩馥的地盘,他想夺取却没有主意,逢纪心生一计,让公孙瓒攻韩馥,使其惊慌失措,让出冀州。袁绍得邺城,也得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湛。使他的冀州的“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贵族家族也犯罪频繁,公然藏匿罪犯,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无亲附,离心离德,应付了事。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军队,实力增强,野心更大。夲想接受袁术的班当皇帝,可大家都反对,使他不得不要把鼓吹他当帝的耿苞,以妖言惑众,混淆视听,杀头罢议。

称帝不成,就想举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再称霸天下。要颜良,文丑担当将帅,积极准备。可监军沮授说,“近连年来讨伐公孙瓒,连年兴兵,百姓疲惫不堪,仓库没有积蓄,赋役也十分沉重。这些都是令人忧虚的,我们应向朝廷报灭公孙瓒捷报,抓紧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劳役,多几处骚扰曹操境内,使其不得安宁,以逸待劳,在三年之内,不劳而定。

可郭图,审配主张快速出兵,沮授说,救乱除暴称为义兵,恃众凭强称为骄兵。义兵必胜。骄兵必亡。曹操奉迎天子在许昌为朝,举兵指向是违背道义的事情。军事胜负在于正确决策,而不在于军力强弱。曹操法令畅行无阻,土兵训练有素。不似公孙瓒坐待围困。如果我们不采用稳妥办法。相反,兴起无名之师,未免太使人担心了。

郭图,审配针锋相对说要称霸,不能只求稳妥,不知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那行。袁绍不听沮授之劝,还把沮授内外兵众威震三军的势力权力给予废出,交给郭图和淳于琼。准备出兵。刘备叛乱,田丰要速举兵袭击曹操,袁尚有病,错失战机,田丰生气说,干载难逢的时机却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恼羞成怒把田丰投入大牢。待曹操秋风扫落叶把刘备收拾了,才正式出兵。

人家曹操都准备好了,一切战略战术作好应对了应对袁绍进攻。袁绍要失败再所难免。没有别人支持。










ww3721王建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一场典型的战役,也是三国最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历来为兵家引以为鉴,编汇入册。

下面亦诗抛砖引玉,给大家做个简要的剖析——

战役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发生时间(公元199年四月——200年十月)

发动方:袁绍,兵力十万。

应战方:曹操,兵力二万。

战前形势:袁绍刚打败公孙瓒,夺得韩馥的冀州,拥有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后方稳定,土地广袤,兵员充足。

曹操虽然也拥有直隶、兖州、徐州和豫州大部,但关东马腾诸将均不服,江南刘表、宛城张绣都未归顺,江东孙策虎视眈眈,刘备也心存叵测,正是处于四战之地,形势极不乐观。

十二月,正当双方紧锣密鼓调兵遣将,准备开战的关键时刻,和曹操面和心不和的刘备又捅了曹操一刀,占据下邳,叛曹了,聚集数万军队和袁绍联合,预谋合计曹操。曹操为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征刘备,迅速杀向下邳。这个时候,袁绍第一张牌就打错了,没有听取谋士田丰建议,趁机袭取曹操后方,以儿子生病为由,错失良机。使曹操轻松击溃刘备,夺了下邳和沛县,降了关羽。解除了后患,返回官渡。

袁绍派颜良为将出击曹操进攻白马的刘延,企图强夺黄河南岸。四月,曹操亲自帅军解救白马之围。采取荀彧的分兵诱敌之策,趁其不备,派关羽斩了袁绍的大将颜良。又在撤退途中,丢弃辎重引袁军混乱,趁机击溃文丑,文丑死于乱军。大大挫伤了袁军的士气。取得了初战胜利。

袁军虽败了一战,但兵力仍占据绝对优势。双方进入相持阶段。三个月后,曹操因粮草补给困难,萌生退意,荀彧来信劝他坚持,不断骚扰袁军的补给队伍,寻机一战解决袁绍。

十月,良机到了,袁绍手下重要谋士许攸不堪袁绍刚愎自用,投奔曹操,并献策夺了袁绍的屯粮重地乌巢,杀了大将淳于琼,使袁军军心大乱,又迫袁绍降大将张郃、高览。袁绍只带八百残余逃回冀州。

到此,官渡之战以弱势一方曹操消灭袁绍近八万大军,取得了胜利。

纵观此战,虽然各种因素都有,但关键还是双方统帅的统御能力高下悬殊。曹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统军有方,将士一心。袁绍心胸狭窄,优柔寡断,内部勾心斗角,一手好牌给彻底打烂。





白亦诗部落


官渡之战三国志说袁绍带十万之众去攻打曹操,曹操兵不满万,十个兵有两三个还是受伤的,最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人多占优的袁绍败了,这个也太夸张了吧!

我想袁绍是失败者,没有话语权,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所以我认为袁绍并没有占很大的优势。原因有一下几点:

1、曹操占据着兖、徐、豫、司四州,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四个州对抗四个州,袁绍兵怎么会多出那么多。曹操在中原,南有刘表孙权,所以要分兵把守,难道袁绍北边的游牧民族就不用守了吗?曹操还是在中原地区协天子,就只能找到万把士兵,去对抗袁绍。

2、袁绍是进攻方,进攻一方相对防守方,还是有劣势的,袁绍还要度过黄河。

3、战争结束以后袁绍也不见得损失多少土地,只是由进攻方变成了防守方。而且袁绍没死的时候曹操也没见得占多大优势。

4、袁绍病死后,袁绍几个儿子还为了家产相互打架,证明袁家还是有很多力量,根本不惧怕曹操。如果失败很严重,被曹操追着打,他们也没有时间内斗。要命的是袁谭(袁绍子)为了打赢兄弟,竟然邀请曹操来帮忙,在这种背景下,曹操有机会杀入了河北。

官渡之战只是袁绍进攻失利,被曹操侥幸烧了粮草,然后退兵,曹操由防守方变为进攻方。袁绍进攻失败,不是溃败。如果袁绍没死那么快的话,曹操也没那么容易统一北方。袁军的失败是袁绍寿命问题,还有袁绍儿子内斗的问题。




实在不知道怎么起名


双方兵力相差悬殊

官渡之战,袁绍10万军队对战曹操3万兵马,兵马粮草袁绍都占优。双方阵营都有不少厉害的谋臣武将,为何袁绍会败了呢?

袁绍与曹操相比,能力欠缺,曹操善于纳谏用人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虽然有超世之才,但面对袁绍自己缺兵少粮也犯了难,贾诩告诉曹操四胜四败之言,曹操接受了贾诩的意见,给了自己战胜袁绍的信心。

反观袁绍,此人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手下能人众多,作为主公袁绍却不擅用,大战之前田丰就曾谏言偷袭许都,袁绍因小儿生病竟然错失良机,而后更是将进忠言的田丰关了起来。

发动官渡之战,袁绍也有机会赢,但是战线过长,兵力分散

长平之战的赵军粮草不足,只能让赵括拼死一搏。而袁绍兵多粮足不需要与曹操拼一波,他可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袁绍却轻敌冒进去往官渡与曹操决战。

袁绍进兵官渡导致战线拉长,军需粮草等供应上也会出现问题,袁绍又缺乏用人调度,使得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化整为零,成为一盘散沙。

在官渡开战对于曹操有利,官渡靠近许都,在军需粮草补给线上比袁绍要短。曹操调度得当,往往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对袁绍各个击破,战争从一边倒转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曹操胆略更胜一筹

再大局上曹操也有过绝望,相持阶段自己粮草不足的缺点暴露了出来,他曾想过撤兵而特意派人去往许都询问荀彧,荀彧讲明厉害,不能撤兵,曹操知人善任太再次听取了荀彧的意见。

在战局中,双方互有胜负,孙策曾想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所伤,计划流产。许攸此时看不惯袁绍的行径就投降了曹操,曹操从许攸处得知袁绍粮草所在,果断下令偷袭乌巢,结果大胜,张郃等人还投降了曹操,袁绍阵营军心涣散,丧失战斗力。公元200年冬,袁绍败逃。

所以曹操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


阿彬说历史


一场战争的胜负其实在战场之外就决定了。官渡之战,曹操得以击败袁绍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

必然因素其实荀彧已经总结的很好了,这就是著名的四胜四败说。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以及麾下将领都认为自己兵少粮少,与强大的袁绍势力对抗必定败多胜少。在这个时候荀彧为了坚定曹操和众将的信心,提出了四胜四败说。

①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这一点很明确,说的就是用人。在曹操的团队里,虽然各有山头,但是都围绕着曹操这个中心,曹操也能根据不同将军和谋士的特点,做出正确的任命,听取正确的意见。

而在袁绍的团队里面,各种山头更多。而且这些政治小集团因为袁绍没有确定继承人,都分别投靠有希望继承袁绍的势力。不但劲儿不能往一处使,而且互相制肘。

②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

这一点说的是主公的决断。曹操可以在不同谋士的建议之间,选择最为有利的一点,并迅速做出决断并且执行。

而袁绍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时候,只会犹豫不决,不论哪一方的观点,做了总比不做好,而袁绍的犹豫更是多次浪费了绝佳的机会。


③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

第三点就是军纪,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但军纪不明,赏罚不公,军队的战斗力有限;曹操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袁绍要好很多,赏罚分明,军纪严明,战斗力很高。

④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

而最后一点则是由双方的出身、性格、眼界和经历所决定的。所以荀彧才会说袁绍麾下大多是沽名钓誉之人,这正是四世三公袁家的名义所决定的。

而曹操虽然也是官二代出身,但对于有才之人不吝啬赏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四点可以说是曹操战胜袁绍的根本原因,都是战场外的必然因素。

在其它记载中贾诩、郭嘉都曾有过四胜四败或是十胜十败的记录。但基本上和荀彧的四胜四败说相差无几。


偶然因素

上面说了必然因素,我们再来看看战场上的偶然因素。

从袁绍出兵开始,田丰提出反对意见,袁绍不听。后面沮授提醒袁绍不要单独派颜良出击,袁绍不听。颜良被斩,袁绍军心不稳,沮授又提醒要和曹操打持久战,袁绍不听。沮授又建议曹操粮食少,应该派人去断曹操粮道,袁绍不听。

可以说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为将者不但要迅速理清形势;而且要广听建议,作出决断。袁绍作为东汉末年有数的豪杰,在官渡之战前后,竟然连续出现四次重大失误。沮授田丰等人的正确建议,袁绍一个都没有听进去。



再加上许攸的临时投敌,这一偶然因素,对于袁绍和曹操都是决定性的。

于是摸清了袁绍军粮所在的曹操,迅速出击,一举击败了袁绍。

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虽然战场上有偶然因素,但其实大部分战争的胜负早在战场外就决定了,官渡之战也不例外。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官渡之战,袁绍有六十万人马,而曹操只有十万人马,按兵力计算,袁绍六个人打曹操一个人,应该是胜利在望,而这六十万人马每天所用粮草也就比十万人要多出几倍,袁绍正天为粮草担心,曹操兵马安营扎寨后,天天探马来探,袁绍因粮草不能按照期交令而急。五天后押运粮草官许信,进袁绍大帐交令,粮草运到。袁绍问!为何迟到多日,大战在即,你可知罪,许信道,山路难行,因连日大雨,故而迟到几日。袁绍下令,迟一天是杀头之罪,迟到五日,将尔明证典形,军法从事,推出午门斩首。袁绍杀了许信,许信父亲许攸是袁绍最高谋士,黑夜拿了安营扎寨图,粮草库存图投降了曹操。曹操大喜,许攸说,袁绍知道我投降承相后,今夜必来偷营。你可放弃你十万人马营寨,为空寨,袁军来偷营,伏兵杀出,黑夜袁军不知路径。可大胜,可派五千人马,换上袁军服装,打我旗帜,去乌巢烧袁军粮草。袁绍看见粮草起火,若派兵而救,可在路上设伏兵,阻挡袁军救粮草大军,围而歼之。所有兵马趁机夺取官渡大营,官渡大营这时己无兵马扎营。承相可带兵守住官渡大营。袁绍在大帐篷中饮酒,大将来报,许攸帐篷中无人,士兵说他骑马出去二个时晨,至今末归。袁绍大惊,速点兵马二十万,人披软甲,马摘铜铃,在许攸还没到曹军大营,将曹操大营拿下。这时探马来报,看见乌巢粮草大营起火,袁绍带兵直扑曹军大营。进营后不见一兵一卒,两边伏兵杀出,袁绍无心打仗,兵马互相伤害,死者不计基数。而乌巢火场,被五千放火曹操骑兵,换上了曹军服装,一阵冲杀。袁绍救兵准备逃至官渡,兵马再次互相伤害,袁绍天明回到官渡大营。大营中,到处是曹操旗帜。曹操大笑,令兵捉拿袁绍,袁绍回头自己亲兵只有百十騎。急忙之中,夺路而逃。曹操这次得胜,全靠许攸为曹操出谋定计,没有许攸,曹操难因:得胜。


286草民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是东汉末年的一场重要战役,此战后基本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王者地位,北方再也没有了能和曹操相抗衡的力量,这战也加速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步伐。

官渡之战前,曹操迎回汉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大增,又扩大了许多地盘,成为北方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袁绍刚刚击败公孙瓒,实力也大增,地盘扩大到了北方的四个郡,可以说曹操和袁绍是北方实力最强的两方诸侯,双方都有一统天下的决心,迟早要有一战。

总体来说,袁绍实力要大于曹操,双方相持在官渡一带,曹操这方以处于弱势,但是在紧要关头,袁绍的重要谋士许攸因为与袁绍产生了矛盾,投奔了曹操,曹操大喜,随后许攸向曹操献计,偷袭袁绍的粮草大营,并告诉了曹操袁绍的粮草大营所在地,乌巢,并告诉了曹操哪里的兵力部署,只要烧了袁绍的粮草大营,袁绍就会不战而败,曹操听信了许攸的建议,率军焚烧了袁绍的粮草大营,这也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粮草被毁,袁绍军心大乱,随后被曹操打败,曹操终于一统北方。

这场战役的关键是许攸给曹操献计,焚烧袁绍的粮草大营,可见谋士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许攸献计,那失败的估计就是曹操了。



精品影视馆


乱世,似乎总伴随着英雄的出场,历史的车轮在三国这段乱世中仿佛转的格外的快,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个个人物在这里粉墨登场,而这段历史的开端,总绕不过一个人,这个人在后世往往被忽略,这个人似乎是矛盾的综合体,这个人就是袁绍。他有着白衣卿士潇洒自如,却又从未真正放下过俗世,他有着乱世枭雄的威武盛名,却又从未真正认识到自己。

在那个封建社会,袁绍的出身可谓是根正苗红,四世三公的名堂走到哪里都是一块金字招牌,年少之时,袁绍神往战国四公子,豢养门客礼贤下士,并“养死士三百”,从一开始袁绍似乎就呈现出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态势,然而岁月的检验却让他最终露出真面目。

汉末中平六年,董卓入京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组成关东联军,袁绍因为家族的威望与个人的盛名被推举为关东联军盟主。被天下有志之士公认,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自豪,然而从曹操的那首《蒿里行》中描述的:“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又可以看出这一切愿景,不过是虚幻的泡沫。或许从这时候开始,袁绍的命运已经被无形注定,他或许就像很多普通人梦中的形象,无论是仪容还是家世都令人艳羡,然而这些光鲜亮丽的附属品却成为最终埋葬他的陪葬品。

袁绍可谓是整个三国前期当仁不让的主角,他与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同,他与坚韧不拔的刘备不同,他甚至与陈留,张绣这些在历史上匆匆留下惊鸿一蹩的人也不一样,他更像是普通人人性的折射,他从一个有梦想的少年开始,最终落得一个沉重的结局。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士田丰曾建议趁曹操远征乌桓期间偷袭许都,然而袁绍却以小儿子正在发烧的理由回绝了他。从政治的眼光看这未免太过可笑,或许他不明白机会只有一次,然而这可笑之中未免又有一丝心酸。

如果不是生在乱世,他或许会是一位好父亲,一个好丈夫,然而当他生在袁家的这一刻起,无论该不该他背负的担子,他都要去承担,自始至终,大概他没觉得自己错过,错的或许是时代吧,只是不知道,如果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会不会暂时离开小儿子的身边,去赢得那场战役。

袁绍最终的结局与他之前的光鲜亮丽比是在太过悲惨,建安五年袁绍战败与官渡,建安七年最终呕血身亡。随着建安十二年袁绍最后一个儿子被杀身亡,不可一世的袁氏家族宣告破灭。如果袁绍泉下有知,见到此情此景不是否会心生感慨,我们没法知道他一举一动的想法,我们只能凭借历史留下的只言片语去妄自揣测,在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总是不甚高,然而他只是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选择了背对历史的选择,用原本孱弱的肩膀去挑起他承受不起的担子,或许当年在官渡与曹操对垒的时候,他会依稀记起,当年一起去偷新娘被荆棘划破的衣袍,就像在战火里不堪一击的友情,随着时间变得支离破碎。

参考文献:

范晔《后汉书》


亭殿阁


史实上著名的以少战多,乾坤大挪移的经典之战官渡战役:主角袁绍大军十万兵力,曹操大军仅二万余,袁绍主动出击欲灭曹操统一华北,渡黄河浩浩荡荡向曹袭来,兵少将寡曹操咋从谋士计策,暂时阻挡了对手高歌猛进,初战惨胜。但毕竟五倍之兵力袁军卷土重来,此时曹军因为粮草不济与兵力悬殊之状况只好退却官渡安营扎寨,而袁军步步为营步步紧逼危在旦夕!无路可走之时,眼看就要被消灭之时,老天爷帮了曹操大忙,此时袁军帐中发生大功静,袁手下大谋士许攸因受同僚排挤得不到重用,得不到袁绍赏识,义愤之下投奔曹营,许攸献策火烧后方粮营致袁军军心涣散无心战斗,雪上加霜则是大将军张郃弃袁投曹,也许乃天意情势已乾坤大挪转,曹军区区二万兵力挫败袁绍军事集团,创造出了史实上最辉煌的以弱胜强的不朽传奇!总结一下:战争不仅仅是兵力武器的多寡,战略战术运用自如,知人善任,用而不疑这是曹孟德之优势,反观袁绍刚愎自用性情多疑,好大喜功,不听拂逆之言,目光短浅狂妄白尊,最终惨败。十万军马只八百逃命去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