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代1000名武警用近戰戰鬥,能否戰勝古代1000名秦始皇的精兵呢?

蒙牛PK伊利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可以比較一下優缺點。

1秦朝人沒有職業軍人,都是老百姓服徭役,專業素養不如現代軍人。

2從飲食角度,秦朝人肯定比不上現代軍隊,這點很重要,直接影響單兵作戰能力。

3,現代部隊主要是對現代武器的訓練,實戰演義也沒有針對冷兵器的,所以冷兵器的實戰性秦朝軍隊遠遠強於現代部隊。而實戰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4,這一點更重要,陣法或者叫戰術,冷兵器時代,戰場上軍隊的指揮通過戰鼓,軍旗,等等指令,從軍官到士兵都非常熟悉。現代軍隊根本不懂,再說及時每個士兵都帶個耳麥,信息是通暢了,但指揮官也不知道怎麼指揮冷兵器的戰鬥。

5,現代人更惜命,秦朝軍人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們的軍功就是砍下敵人的腦袋數量,而且不是現場兌現,打完仗回家以後再統計,所以大家晚上睡覺每人腰裡都綁好幾個人頭,還要防著被戰友搶去,你說嚇人不嚇人。

綜上所述,輪單兵,現代人穩贏,1000人的部隊間冷兵器作戰,估計輸多勝少。說白了,沒見過,不知道怎麼打。


趙趙趙77


如果我說古代1000名秦始皇精兵近戰完虐現代1000名武警,你信不!事實上確實如此。秦朝時期當兵是為了幹什麼?生存啊!冷兵器時代肉搏戰,你近戰不行早被秒殺了!秦始皇的三大精銳部隊一個比一個牛逼。哪是現代的和平軍隊近戰比的了得。我們從三方面來分析。軍事訓練:

秦朝時期主要都是肉搏白刃戰。要的就是體能好,力氣大,你這個要是不過關上了戰場就是死。平日訓練長跑幾十公里那是很平常的事,各種單兵體能訓練一天十幾個小時,日日如此,你看秦朝使用的武器,那個秦劍大約一米長,材質是青銅的,神話裡面成龍拿那個大長劍那重量至少有七八斤,甚至還重。你可能覺的不重,你拿個七八斤的鐵棍你整天掄掄試試,你看看你手腕痛不,秦朝士兵要想練好這種劍絕對的力大無窮,最起碼腕力就比現代軍隊大的多;你再看他用那個大長戟,將近三米長,天天用這個訓練殺人,他的力氣、體能絕對比現代拿匕首的武警強幾倍。而且他要天天訓練,除了力氣之外技巧也能得跟上,這可是生死較量,真正幾萬人火拼,你就是進去不打光跟著跑也能累死你。你再看現代武警畢竟是熱兵器時代,還是槍戰為主,體能訓練不是主要的,平時拿個小匕首訓練肯定沒有古代強。從體能、腕力、技巧秦兵都要超越現代武警。



論功行賞激勵制:

秦朝商鞅變法之後訓練出來的幾乎是一批死士。以軍功論行賞,凡是殺敵軍取其首級者,不論貴族、士人、庶民、奴隸都可以加官進爵。秦朝軍功有二十級,殺一人就可升官,這對於庶民、奴隸出身的士兵來說完全就是改變人生的機會,在戰場上要殺人,平時肯定要拼命訓練。現代武警能比嗎?營養方面:

很多人覺的現代生活好了,吃的好喝的好科學的膳食搭配,就覺得現代武警營養要比秦朝士兵強。你要知道秦始皇為了養活那些數目龐大的軍隊,修了很多大型糧倉,運糧用馬車,保障你能吃飽。如果是親兵精兵那吃的更要好,平時訓練強度那麼大,吃的肯定多,訓練會更加賣力,體能會更高,一個良性循環。所以在吃的上面,不需要對比。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吃的好,不一定戰鬥力就強。

風:

看過影視劇把,秦朝軍隊開戰前喊著“風”“風”“風”,你能想象一群精兵強將在你對面大喊“風”“風”那種場景嗎?對面士氣高漲。你這邊呢?所以個人認為1000秦朝士兵近戰完虐現代1000武警。

我是鐵血步兵1927,感謝關注與支持!


鐵血步兵1927


解放軍戰鬥序列下隨便拉一個作戰部隊出去,都能打爆古代所謂的牛逼的精英部隊。哪怕是舟橋工程部隊。嗯,文工團例外啊。更別說武警了。

不,這都是欺負人,這麼說吧,你隨便找個大學,找個街道五金工廠,把剛軍訓完的學生武裝起來,放到古代任何一個名將下面,都將是絕對的精銳。更不用說武警了。

冷兵器時代一個部隊的戰鬥力如何,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體現:單兵素質、訓練度、裝備和戰鬥意志。我們挨個評比。

首先是單兵素質。

這個完全沒可比性,武警每天吃多少?大秦的士兵每天吃多少?我們武警每天吃多少脂肪多少蛋白質多少碳水化合物多少維生素那都是有專家團隊指導的,在不浪費的基礎上確保滿足個人體力。大秦呢?講真,他們一天能吃三頓飽飯就不錯了,更別提肉了。考古發掘的文獻告訴我們,大秦的士兵都是自帶乾糧的。

其次是訓練度。

這個更沒可比性。武警的訓練度基本上是天天有。而且都是科學的,經過戰場錘鍊的,經過專家論證的最有效的訓練方式。這一點古代任何一支軍隊都比不上,因為他們伙食不可能比武警好,沒有好的伙食,你盲目的高強度訓練,那就是謀殺。

然後是裝備。

這個更不說了。我們把武警的裝備列一下,去掉熱武器。防彈頭盔、防爆盾、護膝、護目鏡、防彈衣,現代材料打造,子彈都抗得住,放到過去那就是神一樣的防禦,不是運氣背到家被投石機砸個正著,那是完全可以在箭雨中瀟灑漫步的。至於說遠程投射武器,現代材料生產出來的弩箭、刀具,完全可以碾壓秦代。

最後是戰鬥意志。

講真我軍最牛逼最服氣的就是戰鬥意志,這一點是從上個世紀一路驗證下來的。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朝鮮戰爭、對越反擊戰、對印反擊戰,一路下來,你可以說我軍裝備不好,指揮不行,但是沒有任何人會質疑我軍的戰鬥意志。古代士兵傷亡到3成就崩潰是定律,我軍經常打光不下火線。

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我都看不出我軍有失敗的可能。就算你說什麼名將加成,我們的參謀團也不是吃素的啊。


郝子曰


完虐、完虐、完虐。沒錯,你沒看錯也沒聽錯,武警會被完虐,不信?往下看,我有N多種理由,讓你確信這個答案。

首先,兵馬俑大多數人都應該瞭解過或是參觀過吧。筱晨山西人,由於陝西有不少朋友,所以經常去陝西玩。並且,兵馬俑也參觀過多次。據筱晨瞭解,秦國期間的士兵可不是吃素的。各個驍勇善戰經常進行訓練,並且使用的兵器也大多數都是大寶劍和長戟。

這個時候,用現代的1000名武警進行對比,並且題目還特意提到近戰。而特警一般都是當兵轉過去的,主要習慣用槍械,盾牌和警棍。這個時候,如果是近戰的話,那就只能使用防暴盾和警棍。然後對戰手持1米多甚至有兩米的長戟,而且還是精兵,這分明就是讓特警去送死。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一千名秦國精兵強將手持2米長的長戟排開,然後對戰1000名拿著防暴盾和半米長的警棍的特警,這個場面相信想象力豐富的人都應該可以想到。簡直就是個喜劇,這1000名特警估計連人家衣服都碰不到,就會被長戟給戳死。

這個時候,可能有人考慮到手槍這個玩意。所以在手槍的加持下,1000名特種兵會成為人頭收割機。但要知道,手槍這個東西,穿透力有限。而秦國士兵也並不是傻子,別忘了,在那個年代已經有了戰甲和盾牌。試想下,手槍即便是能穿透盾牌,但子彈剩下的動力能夠穿透鎧甲嗎?很難說。這個時候,在加上論功行賞這個觀念,你想想著1000名特警有活路?

咳咳,寫的時候,滿腦子都是畫面感真帶勁。歡迎關注筱晨,你可以噴,但要點關注,小心以後想噴找不到地方。


筱晨科普


看了一下,發現不少人都覺得古代士兵會贏!我也是呵呵了!

先假定雙方裝備水平相同。對,即使武警用現代冷兵器,裝備的優勢也是壓倒性的。現代稍好點的菜刀用的鋼放在古代那都是寶刀級別的;而現代武警穿的防暴盔甲用的防暴盾在防護性上也比古代盔甲好太多,而且更輕便。

那麼勝負就看雙方的技戰術水平和士氣。

先說技戰術水平。很多人認為古代士兵的搏鬥水平更高,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古代作戰並不看重士兵的個人格鬥技能,戚繼光的選兵標準,就明確表示不要練武之人。其實冷兵器時代步戰的技戰術水平,最重要的是戰陣。一個緊密的長矛陣,是連重騎兵也不能輕易撼動的。現代士兵的隊列能力,是古代士兵不能比的,尤其是在移動、轉向中保持隊列整齊的能力,現代中國士兵更是秒殺從古到今的所有軍隊!千人級別的冷兵器對戰,可不是街頭群架,能更好保持陣形的一方,絕對會取得巨大的優勢!如果一方完全失去陣形,更會成為單方面的屠殺!

當然,現代武警是不會進行冷兵器方陣訓練的,但是,在優秀的隊列能力基礎上,只要稍加訓練,就能成為精銳的步兵方陣。

再來說士氣。士氣是什麼?其實士氣主要是體現在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不少資料認為古代軍隊超過10%的傷亡率便會崩潰,失去陣形,然後被屠殺。當然,也有不少人不認同這個數據。但是,查看戰史,古代軍隊勝利方為獲取勝利所付出的傷亡代價往往都不超過10%,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有反例,但是極少)。而現代軍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遠超10%。我們就舉79中越戰爭為例,中國出兵20萬,官方沒有權威傷亡數字,國內一般認為傷亡是27000,損失是13.5%,這是總體比例,考慮到後勤、炮兵部隊佔了總數相當大的比例,一線作戰的部隊傷亡率肯定更高!還有,這個數字是我國給出的,具體傷亡人數有可能更多。

所以,現代軍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肯定超過古代軍隊。

那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顯而易見了,1000秦軍精銳在近戰戰鬥中是不能戰勝1000武警的!



F14tomcat


完全可以,根據補充描述可以這樣理解,大刀PK刺刀,那麼刺刀完勝。

幾年前,浙江武警進行過大刀PK刺刀的測試,第一回合1V1的過程中,大刀敗了,第二回合,一個刺刀PK兩個大刀,兩敗俱傷,第三回合,20V20,一分鐘時間,大刀全軍覆沒,刺刀傷亡三人。

我軍的大綱中,拼刺訓練是必備的,而且,最精銳的武警在訓練中也是最科學的,格鬥功底不必說,打起來,絕對會佔優。問題的補充描述中,秦軍沒有任何防護器材,沒有戰車,不能使用長槍等,完全等同於刺刀PK大刀。



英法聯軍進攻清軍的時候,白刃戰中,清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事實上,肉搏戰中的死亡人數遠遠多餘死在炮火下的。這種戰鬥,根本沒法打,刺刀PK大刀,天然的優勢在裡面,另外,訓練等更科學更嚴格。大刀的勝算不大,除非是絕對的高手。


古代軍隊作戰並不是兩夥人衝上去直接肉搏,那不是作戰,那是流氓打架,群毆性質。古代打仗也是講究多兵種配合的,也有當時最為科學的戰術。戰爭一直都是這樣,單一兵種,想打勝仗,根本就是鬧玩。

現代更是如此,坦克裝甲車直升機配合,步兵突擊,很少會出現上千人自己衝上去的一個局面,因為那樣打沒意義,損失太大。打仗,就要把損失降到最低,去換取最大的勝利。


御史三大人


穿越的問題,一般就只能猜測。猜測的往往只能儘量就近尋找。實際就是不看所謂的秦朝那麼遙遠,就看看百年來我國的武術演變史好了。

幾年前李連杰接受楊瀾的採訪,楊瀾問:你覺得武術的套路是不是花架子?李連杰眉頭一皺,回答:當然了。接著說:定的方針就是,武術是一種運動,是表演的,是增強人體質的一種運動,因為搏鬥是不提倡的,是後來才提倡搏鬥的,不過所謂的搏鬥,還是在一個遊戲規則裡面可以,不傷害到身體危險的一個方法,當然是這樣了。

在楊瀾說出“所以只是為了能夠表演出來,讓大家覺得非常好看”後,李連杰補充道:因為我們不再需要真的功夫了嘛,所謂什麼是真的功夫,就是殺人最快的方法,這個在古代人們學武就跟現在上大學似的,十年練一個絕招,一個絕招就是你有了看家本領了,你可以給別人看家護院,你可以保護皇帝,你可以做保鏢,就是有地位了。

現在我們武警的所謂“近戰戰鬥”,是以僅僅制服對手而不殺人、甚至不重傷人為前提的。或者是特種兵,有潛入敵後“抓舌頭”的特技,那也是不殺人為前提的,殺了對方那不就是“死舌頭”了嗎?

古代無論哪朝哪代的士兵、或者江湖人士,他們所練的殺人方法究竟如何,現在通過一些古代兵書只能略窺一二,絕大多數肯定已經失傳,現代人無從得知。你讓從來沒有練過殺人的現代人,無論他身體有多麼強健、搏鬥技術多麼高超,穿越過去突然面對有殺人技術、甚至有著豐富殺人經驗的古人,結局如何,那還用說麼?


鷹眼戰情室


你好,我曾經是一名散打運動員,對於格鬥比較瞭解,我想說古代東西的不一定比現代的好,現在訓練很科學,如果有針對性訓練,三個月完爆古人不是問題,你們還以為項羽比得過舉重運動員,時遷乾的過跑酷運動員嗎?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只能說你無知。我十八歲還在隊裡的時候,有次回老家探親,有自幼練習祖傳八極拳的小夥子非要和我比一下,他自認自己厲害,結果你們能想到的的。我們要相信科學,古代人什麼樣我們見過,但記錄是用來打破的,以後人會越來越厲害


硬核鋼鐵直男


用現代特種部隊和現代近戰武器與秦始皇的精兵對抗作戰。

雙方投入兵力比:

現代特種部隊:秦精兵=3:10

近戰,現代特種部隊100%必勝!

理由,現代防彈衣比秦藤甲、鐵盾的防損傷保護效果更好!秦精兵即使砍刺中特種兵防彈衣,毀衣傷人率不超過5%。特種兵用穿甲彈速射近戰,秦精兵被擊中者100%負傷,傷及要害者100%死亡。特種兵槍彈速射300發/分鐘,平均5發/秒,可斃1人和傷1人至5人以上。秦精兵舞刀弄劍槍刺,完成動作1.5秒/次,擊中特種兵防彈衣部位後負傷率5%。

由此可見:

一千特種兵與一千秦精兵佈陣對決。前面一排,近戰距離3米內。十個百人陣=行X列=10X10。

特種兵嚴格遵守不開第一槍軍令,秦精兵各發1刀(槍)後,特種兵用防彈衣硬接1招,傷亡率5%。第1次扣板機對決第2招,特種兵秒發5彈對秦精兵1刀(槍)。秦精兵如割稻草般一畝地內無人能避負傷,特種兵第一行負傷率5%,一行總負傷率10%,其他人蹲下搶救傷員。

第二行速射1分鐘,100支槍共射彈已經3萬發。1千秦精兵人均中30彈,秦精兵死亡如秋風掃落葉。

戰鬥結束!!!

武警騎兵對秦騎兵。

裝甲車對決秦騎兵。

武警裝甲車10人/車,共100輛。

秦騎兵馬千匹,騎千人。

武警裝甲車上人1槍不發,用車90輛圍困外圍,10輛車時速60公里入陣與千秦騎兵對撞!10分鐘結束戰鬥!

防化武警與秦精兵對決!

武警第一排,安全生產隊!

劃定安全警戒線,禁止秦兵越界!

武警第二排,施放催淚彈!

武警第三排,狙擊槍手隊!

武警第四至八排,捕狗網獵隊!

武警第九至十排,捕狗入籠隊!

秦精兵千人越第一界線時,

發警告信號,命令其後退!

秦精兵千人越第二界線時,

武警一退三排,二排放催淚彈。

武警三進二排,

對殺傷前排武警者狙擊。

武警四至八排,施放捕狗網!

上銬!把秦精兵千人活捉!

武警九至十排,拖狗入運狗車!

2小時結束戰鬥!

清掃現場,收繳秦精兵槍械!


黃金時代當家


大家好!我是歷史領域創作者“按史索驥”,我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觀點:古代士兵碾壓現代士兵。原因從以下兩點考慮:

第一、力氣方面古人優勢大。伍子胥力能舉鼎,紂王手格猛獸,姜子牙空手製服瘋牛等等。當然現代人也不弱,能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

第二、勇氣方面古人強於現代人。勇氣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培養的,它是在大環境中養成的。古人打仗就是為了活著都是亡命徒,而現代人是沒有這種勇氣的。

當然有人覺得現代人吃的比古人好,但是古代士兵吃的也不錯要不怎麼能披著三四十斤的鐵甲健步如飛。

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區討論,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按史索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