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重用族人?

青峰嘚啵嘚


用族人很好理解,因为比较放心,不会出现其他氏族功臣坐大的情况。后来,司马氏能篡位,也是因为宗族后继出了问题。其实,单单看曹操起兵之初,就能理解曹操为何重用宗室了。曹操不同于两袁,袁术和袁绍是名门之后,家族拥有很多门生故吏,连冀州牧韩馥都是袁家门生,振臂一呼,豪杰云集。反观曹操,起兵讨董之初,投奔者寥寥。所以,曹操起兵,不让宗室帮忙,让谁帮忙?



不过,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养子,本姓夏侯《三国志》注引《曹瞒传》。所以,曹操就有了两个宗族,就不怕没有羽翼辅佐了。曹操代理奋武将军,起兵反董,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就已经跟随了。而四人的功能也各有不同,夏侯惇常作为曹操的禆将,引为别部屯驻,以成掎角之势。夏侯渊为骑都尉,统领着骑兵。曹仁行厉锋校尉,也就是曹操的前锋。曹洪虽不见早期职务,想必是作为曹操的卫队亲随。



四人功能之所以不同,也和他们的个性能力有关。夏侯惇虽然不是纯粹的武将,平时还喜欢治学,但是胆烈过人,有人侮辱他的老师,就被夏侯惇一刀杀了,不但手段果决,还明大义。夏侯渊更讲义气,曹操犯事,是他背的锅入狱,后被曹操营救得免。从后来的表现看,夏侯渊的武艺不低,而且善于骑兵奔袭。曹仁更是有豪杰之气,少好弓马,又当了上千少年的老大,可谓大将之才。在周瑜围江陵时,曹仁只带数十骑突入阵中,拔出牛金部,可见武艺也非凡。曹洪虽然没有三人的出彩,不过荥阳一战,是他让马给曹操脱险。

所以,他们除了是宗室,也有才干,资历还远超其他将领。此后,曹魏宗族作为统帅统管其他大将,就成了不文的规定。另外,曹魏的其他宗族:



曹休,从汉中之战开始受到重用,虽为曹洪参军,实则为帅,可见才能超过曹洪。曹丕三路伐吴,统帅张辽,臧霸为东路军。

曹纯,是过渡性人物,虎豹骑的主官。

曹彰,曹操之子,北中郎将,威震塞外。

曹真,第二代代表人物,诸葛亮北伐前期的对手,后成为曹丕三路伐吴,西路军的主帅,统领夏侯尚,徐晃,张郃,官至大司马,大将军。

夏侯尚,也是第二代代表,早年跟随曹彰,后平定东三郡,可惜去世太早。

夏侯儒,夏侯尚从弟,跟随过曹彰,当过征蜀护军。后来,取代司马懿成为豫荆都督。

曹宇(曹操之子),夏侯献,曹肇(曹休之子),本来有望成为下一代宗族代表,可惜魏明帝被孙资,刘放所误,才用了曹爽以及夏侯玄。

夏侯霸,算是后期宗族比较刚猛的,可惜不得重用,夏侯玄入朝后,就投奔了蜀汉,成为大将。

所以,这一期间,就是曹魏的宗族接班人出现断层和打压,后继不得人,和前期的夏侯惇等人的热血沸腾不负存在,才会被司马懿一族趁虚而入。


大飞熊骑士


顺序从高到低 大司马:曹真,曹休,曹仁 大将军:上面三个都当过,夏侯惇,郭淮(死后追谥)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 车骑将军:张郃,郭淮(高平陵之后升迁) 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征东大将军:诸葛诞 征西将军:夏侯渊,郭淮(高平陵之后升迁),陈泰(郭淮死后升迁),征东将军:满宠 前将军:张辽,左将军:于禁,(张郃,后升迁),右将军:徐晃,乐进,夏侯霸 高于大将军但无实权的太尉:满宠,司马懿(后升任太傅,同样没权没兵) 除了郭淮在高平陵之变以后各种不正常升迁以外,可以看出五子良将以及外姓普遍是低于宗室的。郭淮本人在陇西长期是司马懿的下属,其妻是王凌的妹妹,王允的女儿。王凌谋反失败夷三族,司马懿特赦郭淮妻,你说我怎么相信这没有py交易。

吴蜀这边(早逝的一些人物官位很低就不谈了) 大司马:丁奉,陆抗,吕岱,蒋琬 上大将军(孙权搞得奇怪玩意,求别吐槽):陆逊,吕岱 丞相:诸葛亮,陆逊,诸葛恪,步陟,顾雍,孙劭 大将军:诸葛谨(水货!),诸葛恪,姜维,丁奉,费祎 骠骑将军:马超,朱拒 车骑将军:张飞,吴懿,张翼,夏侯霸,廖化,邓芝 征西大将军:魏延(魏延身前官职高于所有后期蜀汉将军) 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南大将军:马忠 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 二爷黄忠早死,其实可以不算(周瑜,鲁肃,吕蒙之流就更别说了,嘤嘤嘤),除了超级水货诸葛谨(村夫,诸葛诞:大哥你真丢脸)能不当官以外,基本还是没问题的。

题外话:孙权其实一直很喜欢村夫,村夫和他私交也很好,然而孙十万得不到就一直拿他哥和侄子做替代品,诸葛瑾虽然有才,打仗水平是真的臭,夏侯尚之流都可以屌打他,还好他儿子还算争气(虽然晚节不保)。陆逊的上大将军也是处于这个考虑搞出来的(废话,陆逊知道自己和诸葛瑾平级那还不要疯),这样陆逊也可以名正言顺指挥诸葛瑾的部曲了。另,东吴的首任丞相位大家都推举张昭,孙十万明人不做暗事,当场就数落了张昭一堆不是,果断换人,也是豪爽。 这个表应该有诸多错误,由于曹操时期,东吴后期,刘禅后期普遍比较混乱,我也搞不清楚,哈哈哈。曹丕,曹叡,刘备时期还正常一点,刘备完全照抄汉制特别清楚,曹丕,曹叡也搞出不少花头,有精通的请指正。

=======分割线=======

因为信不过外人。 当然重用亲人是没问题,可是曹操家里的那些人能力都是有问题的,这就麻烦了。 《左传》有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人唯亲的反义词也不是任人唯疏,而是任人唯贤。 《管子·立政》里曾经说过: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曹操的用人方法,其实违背了2条,曹洪纵容门客徇私枉法、嚣张跋扈,曹休多次进言陷害贾逵导致贾逵有才不能用,因此德不当其位,不过这些还不算严重。最重要的是诸曹诸夏侯能不当其官。

(题外话,曹操死后这些问题更严重,司马懿父子及其走狗德不当其位;满宠应该升官的不升却往死了增加食邑,他的功劳不值9600户食邑,张郃4300户虚高,张辽2600过低,贾诩程昱的都不足1000,太低;能不当其官更严重,外姓寒族彻底边缘化,满宠贾逵等兖州河东人都被外放,朝廷内部基本被世家大族和颍川人后裔彻底把持,邓钟内斗起源就在于邓艾觉得自己功劳能力比钟会大,而钟会看不起邓艾寒族出身。这些问题加在一起,最终正如管仲预料的一样,成为治乱之源。)

夏侯惇,肉票大将军,曾经被劫为人质,成为独眼龙后就不经常带兵了,博望坡之战时拒绝听从李典的劝谏,被刘备用诱敌之计以弱势兵力击退,后期以后勤为主,干的还不错,个人节俭大度,品德不错。

夏侯渊,丢失汉中以后导致曹魏全盘被动,自己修鹿角被黄忠阵斩。刘备评价弄死夏侯渊的价值不如张郃,曹操说他是白地将军。

夏侯尚,死的早,战绩多为虐菜,跟随曹彰打少数民族,攻破内斗的上庸受降孟达,曹丕伐吴时痛打过诸葛谨(无敌的子瑜大哥又倒下了),然而后期因为不听董昭的劝谏差点被暴涨的河水弄成于禁第二,还好撤的快。最后因为曹丕干涉婚姻而英年早逝。

夏侯霸,妈的叛徒(开玩笑,各位勿介意) 曹洪,在荀攸的辅佐下顶住了张郃高览的突袭,并且受降2人。注意,这些策略大部分都是荀攸所出。汉中之战时在曹休的辅佐下击破刘备的偏师吴兰,逼退张飞。曹洪比较出名的是让马救曹操,早年家里钱多,募兵也比较多。后期因为纵容门客跋扈犯法,多次被贾逵惩治;又不肯借钱给曹丕后来被魏文帝疯狂报复;有在军营里看小姑娘跳脱衣舞被杨阜痛骂的黑历史。军事上独自取胜的实战不多。在一些非官方史籍以及不靠谱的官方史籍《晋书》中,曹洪一直以带着大金链子(有钱),飞扬跋扈,目无法纪,欺凌同事并养着一堆马仔招摇过市(门客)的黑社会老大形象出现,连司马懿和贾逵都被他欺负过,个人形象极差。我认为这些事情未必是真,但是曹洪在老百姓和同事眼里名声不大好也是事实,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参考。

曹仁,早年打陶谦,袁绍,刘备等挺猛的。不过败给周瑜丢失南郡有问题,后来打关羽差点又出错准备撤走,多亏副手满宠给力(此人在曹操死后地位官职上升极快),守住樊城,晚年曹丕伐吴时打朱桓晚节不保,惨败。

曹纯,这个猛,虎豹骑统帅。阵斩袁谭,擒拿蹋顿,长坂坡痛打刘备,可惜碰到赵云开挂救出阿斗,否则可能会改写三国历史,无奈最后本人死的早。

曹休,汉中之战时果断劝谏曹洪,击破吴兰逼退张飞。曹丕伐吴时战果最大,痛揍吴军可惜晚节不保被陆逊等人打成惨败损失万人,要不是贾逵提前安排了援军这货搞不好就被陆逊弄死了,后来还怪贾逵救援太慢,最后还上表弹劾贾逵,设么玩意啊这人。曹睿最后打圆场说两人没错,贾逵已经不说了,曹休嘴巴还不干净。人干事?

曹真,表现普通,没有大胜也没有输过,一伐时期最大功臣是张郃,二伐诸葛亮纯粹就是二十天公费旅游顺带探路为了三伐迷惑魏国。子午谷罚蜀计划因为大雨被弹劾,惊天大战没上演。 综上所述,这些皇亲国戚虐菜还行,真的硬仗比如对上周瑜陆逊诸葛亮这种级别的,不是败就是平,而且是在兵力优于对面的情况下,甚至是刘备这种级别的,只要他状态完备,也很难打的过。

真正拿的出手的是曹纯,斩袁谭,擒蹋顿都是曹操在后勤,士气出问题的时候打的逆风局赢的,可惜40岁英年早逝。 仁洪惇渊这些元老,主要还是早年募兵加入的本钱比较多,曹操的起手资产都是这些人提供的。 真正说大局观和指挥水平。

张辽,徐晃,张郃三个人水平肯定在这些人之上,但是实际职位权利却是远不如这些皇亲国戚。其次,郭淮,满宠,贾逵三个人水平也不差。 这些人中,除了郭淮后期接受了司马懿的讨好外,其他人人品都没问题,为什么不能给予更大的兵权呢? 贾逵因为得罪了曹休,曹丕曹叡怕曹休不开心都不敢重用,至死只有一个四品的豫州刺史,曹操活着的时候贾逵曾经因为直言劝谏而被曹老板下狱,然而即便如此贾逵也没有因为曹休而怨恨曹家,曹休石亭惨败被陆逊团团包围时,贾逵不计前嫌日夜兼程把小部队伪装成大队让一生用兵谨慎的陆逊中计撤军,救出了曹休,结果曹休恶人先告状,当面羞辱贾逵不说还上表弹劾他,曹叡不予以追究合了稀泥。 满宠在曹操时不过一个汝南太守,从守卫樊城开始,在曹丕伐吴,石亭之战,合肥新城大战时开始展露头角,外号“满数十”,曾经两次戏耍孙十万,232年即使面对陆逊这样的人物也能进退有据,丝毫不落下风,最后在曹芳朝里才得到太尉的位置。难能可贵的是满宠的孙子满长武在曹髦被杀时,阻拦司马昭的姑父进城,最后被恼怒的司马昭活活仗死。满宠192年加入曹操势力,242年去世,为曹魏效力足足50年,经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参加过曹丕~曹叡时期所有对吴作战,然而在升任太尉之前也只有征东大将军而已,不觉得很可笑吗?同样负责对吴作战的曹休可是大司马啊!如果是在刘备孙权哪里,完全可以坐诸葛亮和陆逊接班人的位置,然而在曹魏这里只有一个地方大员军区司令。满家孙子最后因为曹髦而死,儿子被贬为庶民,如果当年满宠作为曹叡的托孤大臣又会如何? 想来想去,满宠第一是山东兖州人,不是颖川人,得不到荀彧的推荐,第二执法严格公正无私多次严惩曹洪的门客,第三实事求是不好大喜功,得罪过王凌(王允的儿子)导致和贾逵一样,多次被宗室和世家大族诋毁,兖州人又没有颖川人这么拉帮结伙的自保团体。

徐晃197年从杨奉处改投曹操,227年去世,南征北讨30年,攻吕布,斩眭固,破文丑,官渡截粮败韩猛,劝降韩范有勇有谋。劝谏曹操善待袁绍降将攻心为上斩除邺城羽翼包围邺城,攻毛城,设伏兵,破三屯,南皮破袁谭。自告奋勇奇袭浦板津献计破关中败马超,汉中破陈式最后在荆襄败军之际战胜关羽。 这样的人物在曹丕登基后只有右将军,此前不过是平寇将军这种杂牌……徐晃得胜归来,曹操出营七里去迎接,除了一场喜宴接风,一句“周亚夫之风”外,没有半点升官加封之意。 曹丕时期徐晃受征南大将军夏侯尚节制,夺取上庸,南下伐吴。这么个人物,能够击败关羽,给曹操出谋划策,文武双全的名将,给一个夏侯渊儿子辈的人物打下手(给夏侯渊打下手也就算了),不觉得很搞笑嘛?好比如果刘备派兵出征,刘封挂帅,副将却是关羽魏延,这不是搞笑嘛? 更何况徐晃个人德才兼备,为人勤俭节约,治军有度,常常以身作则,又是文武双全。东吴的丁奉,蜀汉的王平都是“吏不能书”的半文盲,最后都可以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徐晃却只有右将军,合理吗? 李世民说曹操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君不足,就是这个道理。 对比曹操起家时的这些人,和朱元璋的起家安徽老乡李善长,徐达,汤和,常遇春,蓝玉,朱文正等人比起来确实弱了不少。就算是刘邦手下的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那些沛县小伙伴,曹老板手下也比不上。就算是能力上要打个?的李孝恭,人家也能独立带兵平萧铣啊。 鉴于有人说我对李孝恭双标,人家有李靖辅佐的确不假,但是李孝恭一来能攻灭巴蜀,二来能攻灭辅公祏,这些都没李靖辅佐。各方面还算可以,政绩和政治智商也都不错。进武庙和凌烟阁排名第二是有水份的,这点必须承认。但是至少人家碰到大事拿的起,碰到猜忌放得下,做人又不骄矜跋扈,急流勇退善始善终,不和人结怨,比起曹家那几个,还是强不少的。

回头看看刘备集团,基本都以外人为主(刘备也没几个宗族),然而从定都成都开始,或战死或殉国的臣子何其多哉,信任是相互的,君以国士之礼待我,我以国士之礼报之。


青峰嘚啵嘚


万事万物皆有其定律,曹操时期,天下群雄格局,很多胸怀理想之人都想要攻城掠地,平定天下。

曹操就是这样的人,但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发展起来的,曹操的家族宗亲兄弟众多,且不乏有勇有谋,财力雄厚的角色。

天下战乱,需要能带兵打仗之人为他扫平权力路上的障碍,以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真等人为首,东征西讨,这些人的用武之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使用。这也是后来曹操多重用自己的族人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