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如何一次次挑战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极限的?

健啖客


魏征做为一个贞观之治的盛唐唐太宗李世民的贤臣,刚正不阿,能够对万人之上的皇帝犯颜直谏,得到了唐太宗极高的评价一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之一镜亦。君臣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青史留名。

那么魏征是如何一次次挑战唐太宗的心理承受极限的呢?

魏征本是李建成的部下,早看到了李世民的功劳和实力对李建成的地位的威胁,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来削弱李世民,虽然在后来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之后被李世民所俘,但求贤若渴的李世民感于他的正直和贤名,并没杀他,还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后更拜他为左丞相,成为最近的君臣。

在和李世民君臣相处的十八年间,刚正不阿,凡认为李世民做的不对的,均当面直谏。贞观十年,李世民因思念已逝的长孙皇后,在皇宫中建了个能眺望长孙皇后陵墓的高台,但魏征却认为李世民做的不对,犯颜当面直谏要李世民拆了高台。

有次李世民实在受不了了,就对魏征说"魏爱卿呀,以后能否在人前为我留点面子,有什`

么在私下里向我进谏啊”。魏征马上就反驳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为,那和奸臣无异″。丝毫不顾皇帝的面子。

还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玩的正开心时看到魏征来了,赶紧将鹞鹰藏在怀中。魏征看在眼里,却不管这些,上奏事情久久不停,最终让李世民的鹞鹰捂死怀中。

正是魏征的刚正不阿,犯颜直谏和李世民的宽容大度成就了一段青史留名的君臣佳话,为贞观之治的盛唐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中华历史说说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2个方面来解答:

1.【魏征】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敢挑战唐太宗心里承受极限?

2.【魏征】具体在哪些方面挑战/提醒唐太宗?


我们大部分人对【魏征】的第一印象是,“刚正不阿,直言进谏”

【魏征】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敢挑战唐太宗心里承受极限?

【魏征】是隋唐著名思想政治家。

大业三十年,正式出道,被瓦岗军首领李密相中;后在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随李密归降李唐,并劝自立的李密旧部李勣一起投降李唐。同年9月,窦建德攻占相州,【魏征】、李勣等人被俘虏。窦建德用【魏征】为起居舍人。武德四年,李世民击败窦建德,王世充等人,【魏征】二次入唐。武德五年,建议李建成平定山东;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魏征】就落到李世民手里了。

后来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离间他们兄弟,【魏征】直言道:若当初李建成听取他的建议,杀李世民,就没有今日之祸了。

小猫观点:

看到这里,我们看到【魏征】的一个重要身份是李建成的部下,而李世民是发动玄武门兵变上位的,也就是说,名不正,言不顺。天下人在这个阶段是不认同李世民的行为的,李世民急需树立权威,那怎么为玄武门兵变的“正确性”辩解呢?刚刚好就是【魏征】的话,【建议李建成诛杀李世民】。也就是说,【魏征】的话使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具备合理性。而上述我们也看到,【魏征】多次更换阵营,多次投降,而且均保全了性命,证明【魏征】非常聪明。进而君臣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李世民】需要【魏征】来证明他的合法性,【魏征】需要保持敢说敢做,来为【李世民】塑造宽宏大量的正面形象。但也不得不说【魏征】确实是有能力,且刚正不阿,下面我们来说说【魏征】具体是事迹。

【魏征】具体在哪些方面挑战/提醒了唐太宗?

有一次,李世民将长乐公主(长孙皇后)许配给长孙无忌儿儿子。也就是说,将长孙无忌的孙女许配给长孙无忌的儿子,这明显违反了“礼制”,【魏征】直言相谏,并后来得到了皇后封赏。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专门修筑了层观,悼念皇后,【魏征】提醒李世民,在悼念皇后的同时勿忘悼念自己的父皇。这样悼念皇后是有违背“礼制”的,后来李世民也拆除了层观。

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寻访洛阳,由于当地官员供奉不佳,收到了谴责,【魏征】提醒李世民,当年隋炀帝在此处接收百姓贡品,吃剩的都扔掉了,十分浪费。

小猫观点:

从此上几件事情看来,【魏征】确实刚正不阿,并且明事理,凭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作风观念,时刻提醒这李世民,且不说【魏征】是对是错,【魏征】确实是维护了当时的法律法规,维护了李世民正面的形象和与百姓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平发展。

欢迎大家一起谈论指正


小猫爱历史


也不太夸张,现实是,不乏溢美之辞,常做吹嘘之论,决不是倔驴蛮牛,重点是说了该说的话,起到了社起的作用。


卫老东帅


君明则臣直。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皇帝,为了证明自己为明君,则对贤臣容忍度大点,况且魏征也是对事不对人。一个愿当明君,一个辅助其为明君,君臣相得。


我形我秀006


像魏征这样敢于当面直谏的名臣,明清时期皇帝是绝对容不下的,即所谓的宋以后君进臣退!而唐以前则是臣进君退!


舜日堯天


李建成的直臣,他杀了岂不是显得不如李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