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有這樣一位唐朝詩人,他出生在一個隱士之家,父親祖父都是終身不仕的隱士。但是他和自己的哥哥卻開始了跌宕起伏的仕途。也就是說他卻在濃郁的隱逸氛圍中選擇了一種不同於自己的父輩的人生出路。實在難以忍受顛沛流離的困窘之苦的他開始尋求仕途出路。他就是唐朝中期的一位詩人戴叔倫。

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首先來具體瞭解一下他:戴叔倫,字幼公,可以說是唐朝中期的地方官詩人的代表。出身隱士家庭的他年少時拜當時博學多才的著名學者蕭穎士為師,跟隨這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努力學習。戴叔倫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掌握經史知識非常遊刃有餘。憑藉自身的天資聰穎以及後天的刻苦努力,他成了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在至德元載(公元756年),為了躲避永王的叛亂,當時年齡大概是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了江西鄱陽。

後來經過多年的厚積薄發,戴叔倫終於憑藉超越一般人的才能而受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伯樂的提攜。當時的吏部尚書兼鹽鐵轉運使劉晏很欣賞他,向朝廷上表推薦戴叔倫入朝做官,並召他入自己的幕府中做事。當時這個鹽鐵轉運的差事負責國家鹽務與錢糧的運輸。那時的劉晏負責的是湖南一帶的鹽鐵轉運,戴叔倫可以說是他的得力助手。戴叔倫也在這段時期內過得順風順水,沒有多少不順心的煩事。

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接著他又遇到了一件使他人生開始重要轉折的事情。戴叔倫押解錢糧路過四川雲安,途中不幸遇到了叛臣楊子琳。窮兇極惡的楊子琳劫持了戴叔倫,並威嚇戴叔倫。但是戴叔倫沒有苟且偷生,而是表現出了頑強不屈的精神。後來他也因為自己的頑強不屈而升為八品的監察御史,隨後他便開始了自己逐步高升的仕途。直到大約五十二歲時,提升為正六品的侍御史。並且在五十三歲那年,他代任四品的撫州刺史。可以說他的仕途比較順利,是那些鬱郁不得志的人所十分羨慕的。

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但是戴叔倫仍然受到了父輩的隱逸情懷的影響,即使三十歲出頭時被劉晏推薦做了九品的秘書省正字,他也還抒寫著"野人無本意,散木任天材"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時,對於仕途其實就已經有厭倦情緒了,諸如"早知名是病,不敢繡為衣"以及"身隨幻境勞多事,跡學禪心厭有名"之類的詩句。可見這個時期的戴叔倫內心裡已經流露出了急流勇退的思想,他已經不想再為功名利祿而辛苦奔波。通過下面這首詩歌,我們或許就能夠體會他的疲倦之情與思鄉之愁: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

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在仲夏暑熱的“五月”,戴叔倫在繁忙的官宦途中長途跋涉而且在傍晚時來到了稚川,看到了優美宜人的景色,內心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松下茅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描畫了“行人”傍晚在一個小茅亭休息時的所見所聞,這也是對稚川山水的點染。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煙雲繚繞的綠樹,在暮色的映照下顯得一片蒼茫。上句從小處下筆,工筆描畫;下句從大處著眼,潑墨塗染。這些優美的景緻前後相映,構成一幅意境淡遠,安然恬靜的松亭晚眺圖。“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抒發了“行人”在松亭的遠眺之中突然被喚起的思鄉之情,實際上這也是在表達對於稚川山水的盛讚與熱愛。不過這裡畢竟是“行人”表達的感情,必然充滿了羈旅之愁。“秋風思”代指鄉愁歸思,蕭瑟的秋風喚起了詩人對故鄉一切熟悉親愛的事物的深切思念與回憶。

他是中唐詩人,做了一輩子官,厭倦後還是懷念父輩那樣的隱士生活

這裡戴叔倫其實是將一種深沉的鄉思愁緒產生的過程表達了出來,也在隱約之中有一種對官場的厭倦和對出世的嚮往。幽美寧靜的自然山水才是能夠使得他靈魂休憩的地方,尤其是故鄉的山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