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面对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最佳良机时,为何选择收兵?

天生wo丽质


法正曾指出,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继续前进拿下巴、蜀,反倒“身遽北还”,一定是因为“内有忧逼”。这是有道理的。



曹操的大后方,一直不太稳定,这是他和孙权、刘备不同的地方。

孙权的情况最好。他那个东吴政权,基本上都是自己人。如程普、黄盖、张昭、周瑜,都是父亲跟大哥留下的资源。他也有自己网罗、发现、提拔、培养的,如鲁肃、甘宁、吕蒙、陆逊。


刘备的情况复杂一点。他得到益州以后,蜀汉政权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他从荆州带来的,包括诸葛亮,魏延,黄忠,无妨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个部分是当地的,无妨称之为“益州集团”。还有就是自已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老本营,包括张飞,关羽,赵云,刘封等,我们称之为“白耳军”。

这三个集团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是后来汉蜀政权灭亡的原因之一。不过,刘备入蜀之前,并无此矛盾。入蜀之后,也没有尖锐到刘备镇不住的程度。 曹操就不一样了。曹操不像刘备、孙权那样自立门户,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样一来,他的“大后方”,也往往同时是他的“大前方”,因为朝廷里并不都是他的人。相反,蔑视、嫉妒、反感、仇恨,打他的主意,看他笑话的,大有人在。



赤壁之战前,曹操所向披靡,战果辉煌,反对派一般不敢公开非议。而且,赤壁之战前,曹操对朝廷、对百官的态度可能还相对比较谦和,野心也不那么明显,一些心存汉室的人对他还保有希望,也表示支持。赤壁之战后就不同了。曹操的功劳没有以前多,野心倒比以前大。这就引起不满。


朝廷内部,一方面,正如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所云,有人想借赤壁之败扳倒曹操,趁机取而代之(操以赤壁之败,威望顿损,中国之人或欲因其败而图之)。

另一方面,也开始有人对曹操是忠是奸产生警惕和怀疑。这些人以前不多,或者不公开,赤壁之战后就多起来了,甚至此起彼伏前赴后继。 这些“谤议”让曹操清醒地意识到,舆论固然重要,权力就更重要;笔杆子固然重要,枪杆子就更重要;与其堵住天下人的嘴巴,不如捏住天下人的脑袋。因此,曹操在利用甚至在创造机会来大造舆论的同时,加紧了对权力的攫取和控制。 要攫取和控制权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就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所以,赤壁之战后的几次出征,曹操用的时间都不长,甚至不惜无功而返,半途而废。


西征马超、韩遂,是建安十六年七月出兵,次年正月回到邺城,前后不超过七个月;南征孙权,是建安十七年十月出兵,次年四月回到邺城,前后也不超过七个月;征张鲁的时间长一点,建安二十年三月出兵,次年二月回到邺城,也不超过一年。“

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曹操这辈子都没有机会了”,可是这个“没有机会”只是“没有机会统一天下了”;如果曹操不及时赶回,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也许他的政敌就会趁机搞小动作,那他可能连既有的“胜利果实”也保不住。诚如贾诩所言“时也势也”,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罗言酒


曹操放弃进攻蜀地而班师回朝,是因为此战不可能胜利。

曹操带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在其门户阳平关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决定撤退。意外的是山上曹军夜里撤退时,误入守军大营,守将张鲁之弟张卫以为是曹军夜袭,大乱而被攻破,率军投降。后汉中被克,张鲁逃,最后亦投降曹操,被封镇南将军,万户侯颐养天年。

此战共耗时半年余,战后司马懿与刘晔从刘备无德与战机方面谏言曹操进攻蜀地,成就大业。曹操审时度势后说,得了陇地,还想要蜀地,欲望是无尽的。让夏侯渊辖张郃,徐晃守汉中,丞相长史杜袭督军,自己带大军班师回朝。

一个小小的阳平关,久攻不下,损失惨重,进攻蜀地的道路更是崎岖,关卡更多,后勤根本无法供给,必败。

既得汉中,守之,待日后南进。况且进攻汉中之前,多年四处征战,休养生息为上策。


少卿观史


北患未除而倾兵南下,曹操干不出这事。当时在赤壁鏖战,只是因为荆州拿下的太顺利有点飘飘然了。后来明白长江天险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北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