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北伐的失敗是因為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嗎?

楊旻威


都沒說到點子上!古時候交通不發達,製衣技術南北有異,所以南方兵最多打到黃河以北就凍的不行了,而且越往北越荒涼,將領也覺得敵人也跑了(見蒙古騎兵),追上去也沒意思,差不多回家吧,衣服太單薄了,再往北追凍死嗝屁了。北方兵則不同,大軍南下一路脫,江南好,風景舊成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換誰來了都不想走了(見海南的東北人)。一句話:南方兵北上呆不久北方兵南下樂不思蜀。現代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兵力投放瞬間即至。


fanjinda


在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北伐成功的,比如說明朱元璋北伐大元,元順帝倉皇而逃。所以,這個命題本身不一定準確。

不過,從中國歷史的大趨勢上來看,似乎北方人在戰爭方面稍稍佔據上風。這或許與以下因素有關:
其一,氣候因素。北方人性烈、南方人綿軟,從某種程度上跟所處的氣候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在北方寒風肆虐的環境下,容易養成好戰的性格。而這個地理界限越靠北,這種特徵就表現的越明顯。在古代,蒙古草原的人武力值更高,在南下的戰爭中經常佔據優勢。而到了現在,俄羅斯還保留著“戰鬥民族”的稱號,氣候應該是其中之一。

其二,兵種問題。秦國之所以一統六國,西漢之所以能夠北伐匈奴,唐代之所以能夠北伐匈奴、吐谷渾,在很大程度上市因為掌握了一支騎兵,這在冷兵器時代佔據絕對優勢。兩宋在於遼、西夏、金的交鋒中,經常處於劣勢,除了因為政治軍事體制方面的原因外,缺乏唐代三原那樣的牧馬之地。

其三,地理因素。中國的地勢拋開青藏高原不談,呈現西北高、東南地的狀況,因此,從北向南進軍實際上就處於一種從高向地進攻的態勢,“下坡”自然比較快;從南向北則恰恰相反。這在冷兵器時代,在馬車作為主要運輸方式的時候,不論是行軍,亦或是後勤,北方也相對處於優勢。

時至今日,冷兵器不再,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也在發展改變。


文化看河南


歷史上沒有南統北,只有北統南。北伐戰爭只能打到長江邊上就再也打不過去了,唯一的一次也就算朱元璋明朝統一中國,但是安徽的鳳陽也是北方而不是南方,屬於皖北地區,還算是北方人的統一戰爭。為什麼,這是偶然事件嗎?是命運嗎?或者是天數嗎?

為什麼?

疑雲迷惑,許多人百思不解?

如果我們深入到戰爭的歷史疑雲內部,瞭解戰爭的許多細節,一點點的剖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首先北方地區是中國比較統一的地區,從語言,風俗習慣,脾性都接近,也就算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互相認可。

南方地區就不是這樣,語言複雜不能互相溝通,成建制的南方軍隊到了北方地區,會遭到北方人的全面排斥,被認為是異類,南蠻子。這就給南方的軍隊北進造成了巨大的阻力,而北方統治集團會組織民團全面對付。

軍隊前進一步,都需要糧食作為後盾,南方的軍隊進入北方,不能在老百姓村莊徵集到糧食,和軍需物資,特別是補充兵員,南方的軍隊這樣就寸步難行。而且南方軍隊會成為孤軍深入,彈盡糧絕,而敗退,或者被北方軍隊消滅。

而北打南就不同了。由於南方地區的區域性,各地語言不通,各自都有利益分爭,北方軍隊能夠集中力量先打某一集團,再打某一集團,而南方地區的區域性,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塊塊,互相不會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別人的利益,當北方軍隊打某一個集團的時候,只有旁觀者,或者逃跑者沒有幫忙者。

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個北統南的歷史,中國的統一王朝的京城都建在北方,而建在南方的很少。分裂的王朝有建在南方的,這些小朝廷最後還是被北方軍事集團統一了。


寶樹白石34222787


簡單回答一下:

自古以來,一個朝代,一個區域,往往是文明被野蠻征服,最終野蠻又被文明同化成為另一個文明,等待被下一個野蠻征服;秀才被兵勇打敗,最終兵勇又被影響成另一個秀才,等待被下一個兵勇打敗;

比如:

北方是野蠻的象徵,南方是文明的象徵;

北方偏向尚武,南方偏向崇文;

地形方位上看,北為上,南為下,相比之下北上要比南下的難度係數要高很多……

以前的問答裡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

☞對此,您是如何看待的?更多問題歡迎關注交流,頭條路上我們攜手同行!





求圖55


第一:南方屬於百越主體,無論從生產力、文明文化、身體素質都源源落後於北方。特別在古代人員交流不頻繁的時代。

第二:百越不同越族之間又不團結,經常械鬥。

第三:南方人屬於牆頭草,宋濂《芝園續集》:“(汪)先生壯時,元有天下已久,江南宋之遺俗,變且盡矣。”方孝孺《遜志齋集·後正統論》中談到元統一江南後,江南地區“胡服”“胡語”的情況,“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主其帝而虜之,或羞稱其事。至於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俞先生墓表》中,說的更具體: “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燻漬狃狎,骨化風成,而宋之遺習消滅盡矣。為士者辮髮短衣,效其(蒙古)語言、容飾以附於上。冀速獲仕進,否則訕笑以為鄙怯,非確然自信者鮮不為之變。”


鳥言夷面


醫學史上,有一個特別有趣的觀點:

對一場正常的戰鬥來說,張三的兵一棍子掄死了李四的兵,我們就說,張三打贏了戰爭。

但是,人類從古至今,都是在和天鬥,和大自然在抗爭。戰爭不過是人與自然的對抗。

比如:瘧疾。

這個俗稱打擺子的病,在中國歷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都沒抵禦的手段。所以中國文明搞不定瘧疾的時候,基本都在黃河以北活動。

等後來人類初步搞定了瘧疾後,我們的版圖自然而然的就跨越了長江以南了。

比如我們熟知的蒙古鐵騎特別厲害,但蒙古兵打南宋的時候,就經常因為軍中的傳染病……換句話說,南宋的那點部隊在鐵騎面前就不夠看的,但是一場傳染病,忽必烈就被迫退回去。

換句話說,北方氣候乾燥寒冷,大規模傳染病發生的次數相對少很多;南方氣候炎熱乾燥,麻煩事就多了起來。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歐洲對美洲的掠奪。

印第安土著很厲害嗎?那還不是一屠殺就一片人。但是,印第安人有梅毒啊!傳回歐洲,直接虐殺一大片歐洲人。

當然,傳染病問題並不是影響戰爭的唯一因素,但這個觀點本身,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酒騎風


簡單!請問是上坡容易還是下坡容易?福建人來蘇州叫上來,安徽人去廣東叫下去,明白否?

自古北伐軍叫北上,南征軍叫南下,既然都北上了那肯定猶如爬坡,自古爬坡成功的只有大明軍。

有些人說什麼北伐困難甩在南方人體質上!麻煩動動腦子好不好?南方人要是不能打仗,那特麼吳王怎麼可能以三萬水軍力扛北魏八十萬大軍呢?

這個問題特麼秦漢時代就已經分析清楚了,還在這瞎幾把扯淡。

據傳楚漢時期,西楚曾煮了個國士,而這個國士為何北煮?就因為霸王不要關中,卻特麼要了個易攻難守的彭城。看看我劉家老祖多聰明,佔據關中要地,玩死西楚霸王。

秦漢時代俗話:得關中者得天下,強秦建國六百年從未滅亡過。

魏晉唐時期俗話:得中原者得天下,除了司馬家這個弱勢群體,魏和隋唐哪個不是強的離譜?

關中要地易守難攻,中原大地地處平原且四通八達,四面八方皆可隨意出兵。晉軍閻錫山坐鎮山西,連特麼小日本都沒打進去。

看看南方,不是山就是水,拉一車大米都得轉悠兩個月才能過江。為何?翻山越嶺的你以為很容易?大軍北上兩個月,戰敗只需兩三天,怎麼回事?尼瑪補給斷了,士兵餓著肚子還打個幾把!

磨裡磨外好不容易過江了,哎呦喂!尼瑪補給堵江對面山裡出不來了,咋辦?等吧!結果糧食沒等來卻把敵軍等來了。

典型的例子,南楚為何被西秦滅的那麼輕鬆?別人整軍備戰只要十天,南楚最少也得一個月,這尼瑪軍隊,補給都沒搞定,敵軍打過來了!

對比下南方和北方地形在扯淡吧!什麼南方人沒有北方人善戰,全尼瑪扯淡!南梁當初算弱嗎?打過江都統一不了全國,地形不佔優勢沒辦法。



東亞第一噴王


並非是南方人打不過北方人,我覺得北伐失敗一個是和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相關,還有就是南北地理生存環境相關。一、當時的政治歷史環境相關,以南宋初期岳飛帶領岳家軍收復失地為例,仗打的完全有利於南宋這邊,而且岳家軍實力強盛,更兼能得到北方漢人的支持,奈何趙構秦檜之流不想北伐從而導致半途而廢。祖逖北伐也是相同例子,東晉這邊完全不想去收復北方,仗打的再漂亮也沒用!二、南北地理生存環境相關。南方在兩漢以前農業技術還不足以改變南方沼澤地的時候,好多南方土地不適合開發農業也就不會吸引北人南渡,南方越人對北方也不怎麼感興趣就不存在打不打得過,不過春秋時期五霸中還是有戰績打贏過北方諸侯國的記錄的。在兩漢以後,特別是晉人南渡以後,南方土地開發加上舒適的氣候環境,導致了南方人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對於北方土地之類的也不怎麼感興趣這個也不是絕對。

但北方由於遊牧民族的融合,在血液裡有一股野性和征服的慾望,再加上唐宋以後南方經濟優勢比北方明顯太多,所以也就看到從北方打到南方的很多,而從南方打到北方的很少,明朝算一例。


山中茅店


中國曆代的南方對北方的北伐失敗的原因,我認為不是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北方人南方人都是中國人,有胖有瘦,有高有低,氣候也不是相差絕對懸殊,決定勝負的不是人種的問題。但是說北伐一律失敗,比較絕對,不夠準確。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北伐元朝和國民黨政府北伐北洋軍閥都取得了勝利。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一部分北伐勝利,一部分北伐失敗,必須分開來分析。

甲、一部分南方的北伐為什麼勝利了?這是因為:第一,政治上有正義的旗幟。元朝末年政治經濟軍事都很腐敗,紅巾軍大起義已經成為燎原之火,朱元璋是借勢加了一把乾柴,自然北伐天時地利人和;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北洋軍閥內亂不斷,外部投靠帝國主義,這給國共合作的北伐創造了絕佳的機遇。第二,地理上也有比較的優勢。朱元璋是在消滅了紅巾軍其他勢力和地方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南方後發動的集中北伐。國民黨政府也是鞏固了南方根據地後的集中北伐。

乙、一部分南方的北伐卻失敗了。第一,政治上沒有形成統一的聲音和實力。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益州本土派其實是拖後腿的;東晉桓溫北伐,後方朝廷有不同意見;南朝宋的北伐劉裕本身沒有堅持到底,他的後代北伐因為內訌而夭折;南宋岳飛北伐被既得利益者宋高宗和秦檜給斷送了。鄭經和失敗了的蔣介石都成為割據勢力,根本沒有實力和大陸中央對抗或者反攻。第二,經濟、人口、地理方面的弊病比較突出。三國時期蜀吳的南方經濟基礎不如曹魏,人口不如曹魏密度大,力量比較不佔優勢;北朝逐漸民族融合,經濟文化也逐漸超過了南朝;南宋時期大理、吐蕃都虎視眈眈,沒有形成統一的南方;鄭經和1949年後的國民黨政權以及現在的民進黨臺獨只是盤踞臺灣一島而已。


李俊宣府


非也!南方打不過北方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民族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包括長安、洛陽二京,集中了大部份資源和人口(包括人才)。而南方在古代一直是比較落後的,人口也少,請看:

曹兵南下時有二十多萬,周瑜率領的前線部隊只有三萬;

晉武帝發兵二十餘萬,六路攻吳,吳全國之兵不過二十三萬,駐守在廣大地區,能用於抗晉之兵少得可憐;

苻堅率九十萬眾南下,迎戰的東晉軍隊只有八萬;

隋發兵五十一萬八千人過江伐陳,陳軍只有十來萬。

看到了嗎?除非北方內部出了問題,否則南方絕對打不過北方的!一直到解放前,南方還是以農業為主,工業基地都在北方,特別是東北,產鋼量達全國總數百分之八十!

這才是北方屢次戰勝南方的根本原因!只有北方混亂,人心不一,將士們不肯出力,南方才可能取勝,否則決無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